时间:2024-05-19
陈 敦
(福建芳华越剧团,福建 福州 350001)
任何民族都有自己的色彩偏好,这和历史、风俗、习惯、地域等诸多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们对色彩的评价以及赋予色彩的象征定义,往往是对立的、矛盾的,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比如,红色既象征着革命(如红旗),也象征着血腥(如屠杀);绿色,既可以是春天,也可以是阴沟……但在传统的中国戏曲的舞台上,色彩的象征是有严格指向的,例如,黑色象征庄重、严肃;红色象征忠正、耿直……传统的中国戏曲舞台是以演员的表演为中心,这种指向演员的妆容、服装等方面的表现就更为严格。
在戏曲舞台上,色彩作为地位、人物身份的象征含义而存在,不论置人物于何种背景、环境和情感之中,色彩都不能改变,否则,人们会认为这个形象“错了”。色彩的变异与错位,将直接影响人们对剧情、人物的认识与理解。
色彩的象征意义在戏曲的脸谱、服装方面表现得最为突出,几乎所有的戏曲脸谱、服装对人物的评价都遵从色彩的象征意义。所以,传统戏曲中有许多人物是有“固定”色彩的,例如,绿袍红脸的关羽、白脸的曹操、紫髯的孙权等等。只要演员一上台,观众就可以根据其服装、脸谱的特点,对角色进行基本的判定。所以,当在舞台上有一束色光(比如深蓝光)投向一个人物(比如说关公),由于灯光色彩与服装、化妆原料的原因,观众可能会看到一个紫色脸谱穿着土红蟒的人物,这时的观众便不承认他是关公了,因为关公就必须是红脸绿袍。
其实,现实生活中的很多固有色彩概念也强烈地反映在戏曲舞台上,比如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战士的军装,就一定要是绿色的。不论是以前的橄榄绿还是现在的松针绿,都必须是绿的。当然,有时在舞台上创造一种特殊的艺术效果,比如解放军战士屹立在朝霞中的身姿,可以有剪影或略显红色的瞬间,但这只能是瞬间,不能整场戏这么演下来,否则,观众就不认可了。
对色彩的严格界定,其实是中国戏曲程式化的一种表现,是戏曲人对作品赋予的主观评价,是创作者与观赏者在历史的积累下达成的约定俗成。
由于时代的发展,当今的戏曲舞台使用色光照明越来越多,使用各种光源的灯具也越来越多,各种材料也纷纷用于戏曲舞台,这样就产生了一个新的课题——如何保证“固有色”的还原。要解决色彩的变异和还原问题,首先要了解光源物性与色彩变异的关系。
本文所说的光源特性有两个含义:一是指光源的光谱能量分布状态和光源显色指数;另一方面指光源是白光还是彩色光。
以舞台上常用的聚光灯为例。传统的舞台聚光灯采用钨丝光源,它的连续光谱特性决定了它所发出来的光之中包含了所有可见光谱中的波长,所以,它对几乎所有的被照物体的色彩都能反映。虽说舞台聚光灯的显色指数也很高,但它的色温相对偏低,通俗地说就是发出来的光线偏暖,这一类光对蓝绿段色彩的显色,要比红橙黄段色彩相对要差一些;而采用镝、氙光源的灯具,如电脑灯类,它的线性光谱特性决定了它只在可见光谱中的某一局部有很强的尖锋,也就是说它只在红、橙、黄、绿、青、蓝、紫中的某一个位置突出,所以,它只能对这一分布附近的色彩起反映作用,而对其他大部分可见光的显色反映都比较差。为了说明这一个问题,我们不妨做一个测试:用钨丝光源和镝气体光源照射同一块红棉布,受钨丝光源投射的呈红色,而受镝光源投射的就偏蓝紫。这就是因为镝光源只在蓝色光谱位置冒尖,而钨丝灯的光不仅包含光谱中的所有可见光,且在红黄段光谱含量更多一些。
这两种光在不加色片的情况下发出来的光色相差很远,这个区别用肉眼就很容易辨别,其中有光谱能量分布的原因,有色温的原因。如果说这两类灯具加上了彩色灯光片之后,引起的色彩变异就更为复杂了,本文暂不展开论述,这里只强调一点:要想在舞台上出现理想的画面色彩效果,灯光设计者必须在不同的灯位选择不同的灯具和色彩,而这一选择是通过平时大量的测试、积累丰富的经验来保证的。
当今舞台上的材料包罗万象,本文仅用服装面料来进行说明。在面料中,原料、染料以及纺织质地这三大因素都会对最终的色彩呈现产生变异。
我国纺织品工业原料种类很多,归纳起来可以分为动物纤维、植物纤维、化学纤维三大类别。不同的纤维,如棉、麻、毛类和矿物质材料尼龙、晴纶、胺纶等织出来的面料在同一色光下的色彩呈现就不一样,例如,同样是黑色的两块布,一块是丝绒,一块是尼龙哔吱,在同一深蓝光色的舞台聚光灯照射下,黑丝绒呈现黑色,而尼龙哔吱却呈棕红色;这是因为棉麻毛类材料(黑丝绒)在连续光谱的色光下,基本遵循减色法色彩变异规律,而矿物质原料(尼龙哔吱)对红橙段短波长的光谱不吸收,所以,就将处于短波位置的红光反射出来了。
染料从直观上看,好像就是那么几种颜色,没什么区别,实际上各种染料的化学成分非常复杂。舞台光与色混合应用中由染料引起色彩变异是诸因素中的主要原因。纺织品染料分为酸性染料、碱性染料和活性染料三大类。
(1)酸性染料的特点是色泽比较鲜艳。但强酸性染料洗染的纺织品在舞台强光受热或用久之后,服装容易出现退色变旧现象;弱酸性染料会好一些。
(2)碱性染料化学上称为盐基性染料,主要洗染丝绸类纺织品。比酸性染料颜色更加鲜艳,所以,在舞台同等照明条件下,软缎比纯毛和棉布类服装艳丽明快。
(3)活性染料尽管类别复杂,共同的特点是颜色特别鲜艳,具有萤光感。这类染料主要用于洗染尼龙、晴纶等化学纤维类纺织品。由于采用特殊工艺高温洗染,所以,使用时间比酸性染料长近三倍,比碱性染料长五倍以上,活性染料染制的服装,在强光下不退色,色彩反映偏冷。
一件橙红色维尼龙上衣和一件同颜色毛衣并列,在同一强光线照射下,维尼龙上衣光彩夺目,像团火一样使人心情激动,而那件毛衣使人产生暗淡破旧感。这种差别,活性染料起了重要作用。
不同种类纺织品必然采用不同类型染料,各种颜色服装在各种彩色光下将产生什么状态,这也是现在的灯光设计都要去探讨和掌握的课题。
由纺织工艺决定。各类纺织品表面质感不一样,主要分为平滑光泽类、皱褶类、粗糙类和拉毛类四种。
(1)平滑光泽类(软缎等)
这类纺织品反光系数高,在舞台同等照度条件下,光的亮度主次分明,光线颜色清楚,并有高光点出现,是作用视觉亮度较高的一种纺织品。
(2)皱褶类(乔其纱等)这类纺织品质感凹凸不平,即使用强光照明,服装表面以漫射形式反射,光亮度虽然主次分明,但光与光界线并不分明,也不会有高光点出现,几种光投射时,服装颜色出现调和状态。
(3)粗糙类(纯毛、棉布等)
从色彩变异角度讲,这类纺织品属于稳定型,尤其纯毛和棉布,即使在彩色光下也基本遵循颜料类色彩变异规律,通常被称为色彩变异性小。
(4)拉毛类(立绒、平绒、灯芯绒等)
这类纺织品质感粗糙,反光系数是纺织品中最低的一类。尤其立绒,反光系数只有0.5%左右,因此,立绒作为黑幕是理想的材料。
演出时,观众是看不见照明光源的,观众视觉亮度取决于舞台上物体反光系数,即二次光源强度。从服装的原料、染料和质感这三个元素可以了解到,舞台上突出或掩盖什么不能只靠灯光,要给灯光提供表现条件。所以,合理选用材料是技术体现中极为重要的一环。材料反光系数的高与低,不是评价材料好坏的标准,关键在于如何利用。
不同的面料、不同的染料、不同的料质、不同的光源、不同的光谱、甚至不同的胶质,都会使舞台形象产生不同的色彩变异。当然,舞台色彩的体现是要依靠所有的视觉创作人员来共同探索和努力的,如上面所说的服装设计,在创作初期可以先考虑到每一场戏的光色运用,以此来选择面料和染料;绘景人员在绘景之前,是否可以先明确这一景物处于什么样的灯具和光色之下,然后再决定要用什么颜料和面料等等。
由于舞台照明往往是在剧目创作的后期才介入,所以,要让其他创作部门在创作初期就在这一方面进行考虑,的确对其他部门有些苛求,因此,处于这一时期的舞台照明设计,就要花更大的时间和精力于前期,与其他部门进行沟通,对相关设计进行把握。
与其他舞台演出形式相比,戏曲舞台的色彩要求更浓烈、更缤纷,当众多色彩交积在一个画面中时,要完整地将所有色彩表现得明确、清晰,这也是戏曲照明工作者的任务之一,这就要求在光色的选用上更慎重、更周全。当照明设计的构想就完全溶入中国戏曲这个五彩世界之中,戏曲艺术也必将因为现代照明的介入而更加辉煌、绚丽。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