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9
Leah
蛋黄:刚刚咱俩在路上碰到的那个是住在哪一层的邻居啊,都不熟,你就冲上去跟人打招呼了,要是人家不回你,不怕场面尴尬吗?
板栗:不尴尬啊,你看那些在大街上跳舞录视频、边走边大声唱歌的人,他们都不在意别人的看法,开心做自己呢!
蛋黄:你好像有那个什么“社牛症”。我最近就在默默关注和羡慕这类人,他们在社交方面毫不胆怯,和陌生人都能游刃有余地交谈。
板栗:你这么一说,我感觉自己好像是有那个什么症!有什么想法我就会去说去做,也很享受被全场瞩目的感觉,出丑无所谓啊,束缚着什么都不做才让人难受。反正只要我不尴尬,尴尬的就是别人嘛。
蛋黄:这个词被创造出来是因为“社恐”,社交恐惧症属于心理疾病。如果说“社牛症”是社恐症的反义词,那么它应该是有某些地方“过度”了。心理学上定义的心理健康标准是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也就是说在自身及环境限制下,能够发挥正常的生活、学习、社交功能,不影响别人的生活。
板栗:那“社恐症”和“社牛症”,都是心理方面出了问题吗?
蛋黄:没有人会处于绝对健康状态,总有些情绪或行为上的问题,但这都属于正常心理范畴,会在自我努力或他人帮助下适当调节。而抑郁症、强迫症、焦虑症,还有社交恐惧症都属于心理异常的范畴,需要心理和药物辅助治疗。而“社牛症”,目前并没有临床定义,其表现是“无视外界评价,过度自我放飞,难以控制地想要表现自己”。
板栗:这么听起来“社牛症”有点像是“表演型人格”,以自我表演、过分做作和夸张的行为引人注意,自我放任,不为他人考虑,表现高度的以自我为中心。
蛋黄:“社牛症”确实在某些行为表现上可以和表演型人格对应,如夸张言行以吸引他人注意。但在普通人群中,表演型人格障碍患病率约2%,跟极度外向、不害怕社交的个性特质是两码事。所以千万不要随意对号入座。如果非要说的话,这种表现症状和另一种情感障碍“躁狂症”也有些类似的地方。
板栗:这个我知道(举手)!据说很多天才都有狂躁症,所以又叫“天才症”。
蛋黄:虽然有这样的特例,但我们要更加科学地去定义和区分,患有狂躁症的人情感高涨或易激惹,伴随精力旺盛、言语增多、活动增多,严重时还伴有幻觉、妄想、紧张症状等精神病性症状。但在我看来,“社牛症”的产生,根源和“社恐”一样,都是缺乏自信。“社恐”是怕被注意、被关注后发现自己不行、逃避社交;“社牛”则是怕不被关注、不被认可、积极社交。
蛋黄:“谈吐能力专业、心理素质过硬、临场反应强”,这只是对这类人外显行为的一种推测,每个人的真实心境如何,只有他们自己最清楚。没有人完全不在意别人的看法,作为社会人,外界的评价永远是无法忽视的,它会成为激励或阻碍,全靠个人如何去看待、去转化。
板栗:就像小孩子认为世界是围着自己转的,所以他们的行为在成年人看来总是肆无忌惮、我行我素。
蛋黄:那是因为他们正处于“自我中心期”。美国心理学家戴维·艾尔金德指出,青春期(13~17岁)会经历“个人神话期”,认为自己站在舞台中央,一直会有人关注、在意自己。但随着年龄逐渐增长,我们都会经历“去自我中心化”过程,认识到自己并不是世界的焦點。而这两个时期没有过渡好,则可能产生自我认同的混乱,在一次次打击下成为“社恐”,或在一次次的关注强化下,成为“社牛”。但这些表现,只要不影响自己或他人的生活和学习,都不足以为“症”。
板栗:我们确实不应该纠结一个人的社交能力强弱,就像内向和外向的性格各有优势,也各有困扰。外界的声音只是一个参考,可别被同化成一个看似完美却不再是自己的样子了。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