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议历史学科对中学语文教育的重要作用

时间:2024-05-19

祖燕

摘要: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的语文教育是关于祖国语言的教育,这是语文教育的根本性质”[1],维系着数千年中华文明“精神桥梁”灿烂前景,事关世代炎黄子孙的精神文化建设和中华文化传承,是影响着整个中华民族国民素质的宏伟事业。各版本的中学小语文教材,常常以历史背景为材料,涉及古今中外丰富的历史知识,尽管语文教材登录的历史知识是零碎,不全面,但结合课文内容,准确适当地介绍课文涉及的有关历史知识,对语文教学十分必要而且行之有效的,因此,在语文教学如何把“文”与“史”有机地结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历史;语文教育;促进;文化传承

一、语文与历史有机结合重要作用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学科是一个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它课程相结合,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中学历史和语文两门学科基本上没有叠加,无论在涉及到对对方学科相关内容有疑虑时,还是在教学、教法上,都缺少必要的沟通和交流。甚至部分中学语文教师将教材中涉及到的历史知识选择性忽视,片面认为历史教学对语文教学没有辅助作用,部分社会学科教师亦是如此,从而出现科任老师“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现象。其实,如果历史教学很好地融合到中学语文教学众,能积极促进学生对语文的深刻理解和对历史的感性理解。

(一)从文化传承来看,文史结合是必然选择结果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文中有史,史中有文,文史不分家。毛泽东曾说:“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学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反映的产物”。《史记》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就是文史结合的最佳典范。从古至今文史相通,任何文學作品的产生都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和历史背景,并反映这一特定的社会历史;同理,任何阶段历史都是依靠文学形式来记录。因此,语文教学中的文史结合是由两者本身的关系决定的。

(二)从教材内容来看,文史结合能相互促进发展

《新课标》指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体系。并阐述道: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2]。

在这样的理论条件下,新版语文教材中涉及的学科知识很广泛,其中历史关系最为紧密,占比较大,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就作为课文学习,如《出师表》《曹刿论战》《陈涉世家》《孔乙己》等,有的课文涉及到有关历史知识,如《草船借箭》等。其次在教材中还加入了名著导读和综合性学习活动,包含的历史内容更是比比皆是。

(三)从课堂氛围来看,文史结合能激活课堂氛围

语文教育本身是生动形象的,语文教学中也应用生动形象、简洁准确的表达吸引学生,尽管又先进的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教学中也需要文史结合。语文课堂应该将历史读物作为语文教师必读科目,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正确运用历史知识,引入典故,名人伟人功绩,历史上的悬疑等知识,恰当穿插,通过巧妙的设疑,精心的引导和精彩的讲述,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使之自觉的刻苦钻研,则会收到事半功倍教学成效。

(四)从学生成长来看,文史结合能提升写作能力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现代新媒体得到全面普及,但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融合历史知识,能提升学生写作能力,语文写作是大部分学生的弱项,分值也是占比最大,只要适当的融入历史知识,在写作时便能引经据典,充实内容,让论据更丰富,提升写作质量。

二、合理整合历史和语文学科特点

语文教学中融入历史元素,可以增加课堂的吸引力,能够帮助学生从文学的视角中认识历史发展;历史教学中融入语文学科,能够让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因此,两者的整合值得彼此教学取到互补作用。

(六) 将历史内容融入古诗词教学中

古诗词它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蕴含着丰富的意义,在语文教学中是一项很重要的内容。语言简练,反映了在某时期的历史事件或历史内容。所以在历史的教学中,也要注重对古诗词的应用,让学生通过古诗词的内容想象当时的人物、场景与历史事件,加深对历史发展的印象,在两者的结合中,体会语文与历史的魅力。

例如:杜甫在安史之乱时写的一首忧国忧民的诗,借助自己的几间茅屋写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出现在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学中,教师对本诗的讲述可以联系当时的历史事件,诗中一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这句话对诗人的“床头屋漏无干处”表现得淋漓尽致,通过描写它本身的痛苦来表现社会时代的苦难特征。相反,在历史的教学中,教师在阐释唐代历史事件时,可以引入古诗词,让学生在加深印象的同时,又能增加对古诗词的兴趣,明白古诗词中的丰富内涵和时代背景,使古诗词与历史有机结合,促进学生的学习发展。

(二) 将历史知识融入语文教学中

在语文教学中,为了丰富课堂内容,又能够吸引学生兴趣,可以根据文章描述的具体情况导入历史事件。对语文来说,知识的覆盖面较广,任何涉及文学方面的资料都可以当作课堂教学资源,主要内容是优秀文化的传承,对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历史它可以为社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提供证据,是对文化发展的记录,所以历史融入语文教学内容,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让学生体会到传统文化的无穷内涵,增加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例如:“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来自于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马说》中,唐代文学家韩愈借助马为喻,来谈人才的问题,想要表达出一种感慨世俗、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在教学中,通过作者的这种怀才不遇的情感融入一定的历史知识,来增加学生的兴趣。例如刘备三顾茅庐,在《三国演义》里,官渡之战后,刘备和曹操打仗,刘备兵败后带着关羽、张飞星弟二人去请诸葛亮出山,关羽张飞去了两次之后便失去了耐性,可是刘备坚持前往,第三次去到卧龙岗,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直等他睡醒之后才进屋邀请他出山辅佐自己。《马说》中的伯乐就是刘备,千里马就是诸葛亮,正因为有刘备对他的欣赏,才有诸葛亮才华展现机会。

因此,为了适应当下中考语文教育的要求,为了更好传承中华文化,为了新时代社会发展对综合型人才的需求,我们应当重视语文教育和历史学科有效结合,形成相互促进,有机统一,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语文教育》(https://baike.so.com/doc/9517849-9861821.html)

[2].《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中外历史故事》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