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9
苏美兰
在商业中,通过“献爱心”来成就“好生意”似乎是不太可能的事情。然而,一些企业就敢于冲破思维的条条框框,实现商业模式的创新——美国的汤姆布鞋公司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创意慈善打开市场
2006年,汤姆布鞋的创始人布莱克·麦考斯基来到阿根廷旅行,他发现当地的很多穷人买不起鞋子,每天只能赤脚走路,因而患上种种脚部疾病。一时间,麦考斯基同情心爆棚,决定帮助这些穷人。不过,麦考斯基不想只是捐几百双鞋子了事,而是希望建立一套长期的机制来解决“穿鞋问题”。回到美国后,麦考斯基在加利福尼亚创立了汤姆布鞋公司,他承诺,每卖出一双汤姆布鞋,公司就会向贫困地区捐赠一双汤姆布鞋。
最开始的时候,汤姆布鞋的销量并不太理想,因为如果卖一双、捐一双,那么鞋子的价格很难有好的竞争力。不过没过多久,这种慈善和营销互相结合的新商业模式引起了《洛杉矶时报》等媒体的注意,他们将汤姆布鞋的故事放到了头版头条。在媒体报道的渲染下,人们意识到,购买一双汤姆布鞋就意味着自己献出了一份爱心,而穿上汤姆布鞋就意味着自己已经贴上了”社会关爱者”的标签。于是,汤姆布鞋的故事迅速在人群中传播,许多想要树立自身良好形象的好莱坞明星纷纷穿上了汤姆布鞋,并有意无意地将自己穿鞋的照片和视频上传到了Youtube、推特和脸书,引来大批民众纷纷效仿。
没有花一毛钱的广告费,汤姆布鞋便将自身打造成炙手可热的品牌。在公司成立后短短六个月里,汤姆布鞋卖出了一万多双,甚至一度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善良的博爱之心不仅让汤姆布鞋迅速打开了市场,还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顶着慈善的光环,汤姆布鞋形成了自身独有的企业文化。每年特定的日子,汤姆布鞋都会在社交媒体上发起“一天不穿鞋”活动,这一天汤姆布鞋的支持者们不需要去商店买鞋,只要将不穿鞋的图片上传到社交媒体,公司就会向贫困地区捐一双汤姆布鞋。而每逢销售旺季,汤姆布鞋就会以各种方式傳播慈善理念,提升品牌的关注度和认同度。结果,人们已经习惯将汤姆布鞋与慈善“捆绑”起来,这种思维定势帮助汤姆布鞋吸引到越来越多的支持者。
慈善理念不仅吸引了顾客,也让汤姆布鞋的员工士气高涨。因为员工明白,自己所做的一切都会给孩子们带去欢乐,在这种利他心理的激励下,员工们干起活来充满了激情。而且,比起同类鞋业公司,汤姆布鞋似乎更能将不少高水平的人才招入麾下,因为那些人才追求的不仅是金钱,更是一种承担了社会责任的满足感。
经过10多年的发展,汤姆布鞋的生产厂已经开到了南美洲、非洲、东亚以及东南亚,专卖店遍布世界各地,捐出的鞋子超过5000万双。
既有效仿,也有质疑
汤姆布鞋的成功,使得“卖一捐一”的商业模式开始得到其他企业的效仿。美国眼镜品牌沃比·派克每卖出一幅眼镜就会捐款给穷人用于眼科医学检查,同时以“白菜价”向穷人销售眼镜。沃比·派克认为象征性的收费比起无偿捐赠更维护了穷人的尊严,这算是对于汤姆布鞋模式的一点点改进。而美国素食食品公司Two Degrees每卖出一根巧克力棒就会向贫困儿童赠送一顿餐点,不过,这种慈善模式似乎对于巧克力棒的销售助益有限,因为公司发现,巧克力棒吃掉之后就消失了,很难通过媒体展示出来。因此除了以“卖一捐一”作为噱头吸引顾客以外,Two Degrees仍然要努力提供更好吃的巧克力棒以提高销量。
尽管采取“卖一捐一”模式的公司越来越多,但也有少数人对这种商业慈善提出了质疑,因为不适宜的捐助可能会破坏贫困地区的经济。以汤姆布鞋为例,当免费的汤姆布鞋与普通的本地布鞋放在贫困地区的消费者面前时,消费者很可能会选择前者。然而,贫困地区民众的技术知识水平普遍是较低的,本地的制鞋厂本可以给他们提供工作,但是在免费的汤姆布鞋的挤压下,本地制鞋厂会步履维艰,无法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导致当地人更难以脱贫。英国著名的《经济学人》杂志在2008年的一项研究就指出,向非洲捐赠纺织品导致了1981到2000年期间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纺织业的衰落。
同样,捐赠食物的影响也取决于具体情况,向美国穷人捐赠谷物类食品显然是极好的,但如果捐赠的对象是依赖于种植和销售谷物的贫困地区,则会扰乱当地的市场。
所以,“卖一捐一”模式虽然向世界表明了“赚钱”和“行善”可以兼得,但仍需改进,才能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