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设立经济特区:古巴改革走上“中国道路”?

时间:2024-04-23

陈君

空气中弥漫着雪茄味的热风,错综复杂的街道里巷,遍布破败的平房和小楼;街头老爷车不少,更多的是等生意的人力三轮;供销社门口总是人头攒动,凭本供应的雪茄最受欢迎……这座在古巴首都哈瓦那以西约45公里处的城市,叫马里埃尔,几乎和其他古巴小城一样。但,当“马里埃尔”与“特区”——这两个字眼组合在一起的时候,意味着这片土地将很快成为世界重新认识古巴的起点。

11月1日,古巴“马里埃尔发展特区法”正式生效,管理办公室也于当天挂牌,开始负责接洽和管理外资等事宜。

马里埃尔发展特区是古巴境内首个经济特区。据古巴驻华使馆向《中国新闻周刊》介绍,马里埃尔地理位置优势明显,古巴政府希望将这里打造成对外贸易的大门,并配合附近的铁路、公路、机场等设施,把这里建成全国乃至整个加勒比地区的交通枢纽。

“2011年古共六大之后,古巴社会确实发生了很多变化。世界都在关注。现在,他们进一步解放思想,下决心要把特区搞好,在全社会‘更新过程中,将助推经济发展。”拉美问题专家徐世澄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但无论从历史还是现实考量,在古巴,建设特区这样一个系统工程,注定会遇到很多的新问题和新挑战。

真正的“特区飞地”

选在马里埃尔打开国门,并非偶然。“它有港口基础,有开放的基因。”徐世澄说。早在上世纪90年代,古巴曾设立“免税区”,马里埃尔港位列其中。“我1997年访问古巴时,曾参观过马里埃尔港,虽然叫‘免税区,但没吸引什么外国公司来投资,主要原因就是法规不健全,让外国投资者赚不到钱。”徐世澄说。后来,那些“免税区”自生自灭。

两年前,古巴外贸和对外投资部部长马尔米埃卡表示,古巴正在从法律和运转角度考虑,建立真正的“特区飞地”,而不是恢复“免税区”。当时,古巴政府已把目光投向马里埃尔港,“试验田”的面积被划定为400平方公里,主要资金来自巴西;巴西也承诺向古巴提供6亿美元资金,来建设一个码头、从哈瓦那到马里埃尔港的公路和铁路等。2011年9月,劳尔·卡斯特罗到这里视察,表示工程对古巴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两年过去了,如今,马里埃尔特区的轮廓慢慢清晰起来——

特区建设第一阶段目标是重建马里埃尔港,使之成为能够停靠大型集装箱船舶的现代化深水港,与正在扩建中的巴拿马运河预计承载能力相匹配。港口建设第一阶段工程将在2014年年内完工,码头全长700米,预计年吞吐量为300万个标准集装箱。

马里埃尔港投资9亿美元,其中6.4亿由巴西政府出资。巴西也是该项目主要承建方,连集装箱装卸码头的主色调也涂成巴西国旗的“绿色”。

政府希望在短期内将马里埃尔港周边共465.4平方公里的区域建设成为集工业园区、物流枢纽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经济核心城市,包括与哈瓦那省相邻的阿特米萨省的多个城市,实现推动出口、吸引外资和增加就业等一系列目标。

发展特区管理办公室将采用“一站式服务”,投资项目申请的审核只需要10到30天即可完成;可批准外来投资者在特区内开展长达50年的项目。特区将对投资者提供税收、货币、银行、劳务和海关方面的特殊优惠。比如在税收优惠方面,企业所得税和劳动力税前十年免交;投资、销售和服务税,在企业开业后第一年免交。在特区投资的外国投资者可以将资金自古巴境内汇往境外,无需支付任何费用。

根据发展特区相关法规,特区内必须采用清洁技术,生产和提供高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鼓励外国投资者对制药、生物技术、可再生能源、农业、工业、旅游、通讯、基础设施等领域投资。而涉及古巴境内不可再生自然资源的利用和开发的外资投资项目、谋求外资独资进入古巴境内的项目,以及外国政府投资项目,则需由古巴部长会议批准方可经营。

“欢迎中国的企业投资”

“我们特别欢迎中国的企业来投资。”9月底,马尔米埃卡来华推销马里埃尔特区。他对特区发展非常乐观,“中国企业很有投资潜力,对招商项目也都挺感兴趣。我们优先合作的领域包括生物技术和可再生能源,还有食品、旅游、电信、农业等等。”

古巴媒体报道说,已有中国车企有意在特区兴建组装厂。

中国驻古巴使馆把《马里埃尔发展特区法》等相关文件翻译成中文,公布在官网上。据使馆介绍,古巴在北京举办特区推介会后,很多企业来电来函,希望详细了解情况。

新加坡《联合早报》发现,古巴政府为特区制定了一套与中国特区类似的劳动制度,如工人按劳取酬、质量为先等,不排除支付更高工资及支付外汇的可能性;劳尔曾三次访问中国,最近一次是去年,“中国经验对古巴很有意义。马里埃尔特区主要目标是吸引外资和创造就业,作用类似于中国最早一批的经济特区。”

古巴政府明确表示借鉴“免税区”建设法治不完善的教训,特别强调法制建设,也规定了一些比中国当初更为细致的法规。这些都让国际投资人看到“钱景”。

“劳尔公开表示我们的特区参照了国际和国内经验,但特区还是具有本国特色、从本国发展需求出发建立的。”古共机关报《格拉玛报》总编辑拉萨罗·巴雷多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格拉玛报》的办公楼在哈瓦那革命广场一侧。对面古巴内政部大楼外墙上,悬挂着用粗铁丝圈出的波普味道的巨幅切·格瓦拉头像,右下方写着“为了永恒的胜利”。

据拉萨罗介绍,9月19日,劳尔·卡斯特罗主持召开国务委员会会议,按照古共六大通过的《党和革命经济社会政策纲要》所提出的“建立经济特区将实现扩大出口,有效取代进口,发展高科技项目,增加就业”的要求,讨论通过《特区法》和实施条例,确定马里埃尔发展特区的大方向。

“马里埃尔是一座为大吨位级船只准备的港口,这是古巴迄今为止最为复杂的一项工程。”劳尔在国务委员会会议上表示。

“那里还是一片大工地,我还想象不出建成后的样子。”在古巴多年的华裔商人徐哲对记者说。他目前在哈瓦那经营两家中餐厅。最近,也有国内朋友向他咨询投资古巴特区的事情,他总是泼凉水,“想发财,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尤其在古巴。”

“古巴的外部环境更特殊,它内部的改革步伐迈得也会更谨慎,甚至很慢。”徐哲的口吻俨然一个古巴问题专家。

经济“更新”的试金石

多年来,古巴面临不利的国际环境。上世纪80年代后期,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古巴遭受政治、军事、经济的三重打击,失去几乎是唯一的依靠;与此同时,美国的政治排斥与经济封锁不见减轻,甚至对其他向古巴投资的国家实施制裁性措施。

“从国家安全需要出发,古巴的改革只能根据本国的现实情况逐步推。古巴地理位置特殊,近邻美国是强大的世界头号帝国……古巴领导人担心,一旦实行中国或越南式的全面改革开放,随着外资的涌入,美国及敌视古巴的各种政治势力就会趁机而入,共产主义的意识形态就会受到极大冲击,古巴会不可避免地出现类似苏联的剧变,社会主义政权就可能会垮台,这是古巴领导人绝不能接受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拉美所研究员袁东振在文章中说。所以,古巴改革面临的外部环境比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糟糕很多。

古巴领导层曾坚持,“系统的、稳健的调整与修正是必要的,但决不能操之过急。”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古巴经济历次“更新”(刻意回避了“改革”字眼)总给外界留下“进一步退两步”、反反复复的感觉。

袁东振就曾指出,古巴“改革”往往是困难时期被迫作出的调整或开放,是暂时的“让步”,具有一定的应急性、阶段性特征,困难一旦缓和,政策就会出现反复。

近年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古巴主要出口产品镍矿价格持续走跌,外汇收入锐减,访古旅游人数急剧下降,侨汇收入也面临较大损失,而亟须大量进口的国际粮食与食品价格却接连攀升。2008年,古巴经历3次大规模飓风灾害,近百亿美元损失使财政状况雪上加霜。内部体制僵化、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等顽疾凸显。面对国民经济的严峻形势,古巴政府意识到,一场深入而广泛的经济调整势在必行。

“这次按照《纲要》的‘更新,力度之大,范围之广,前所未有。”徐世澄说。外界看到,古巴政府解除限制居民生活的各种禁令,比如,放开私人购车、购房市场、颁布新移民法、网吧将提供无线上网服务等等。

今年7月,古巴第八届全国人民政权代表大会召开第一次会议,对“更新”进展进行全面梳理,同时提出诸如取消货币双轨制和国企改革即将试水等努力方向。

西班牙《世界报》透露,“更新”过程中,劳尔政府希望裁减大约50万政府职员,但裁员计划一度停滞,“没有就业岗位来安置这些被裁下来的职员。目前,尚不清楚新建的特区将为古巴创造多少就业岗位。”但哈瓦那消息人士透露,如果马里埃尔搞得好,古巴政府希望再建立两个经济发展特区。

相关媒体报道,特区招商过程分为两期,“首先是特许经营,也就是针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的投资;然后 才会大规模开始运作其他类型的投资。”而目前很多基础设施和配套建设进展缓慢,甚至还没有起步,官方预计明年1月码头开始正式运营,“最后建成的时间可能还得往后拖”。

有人由此担心古巴改革风向标恐怕再次被调整。但更多观点认为,这些做法不足以掩盖古巴推动经济向前走的事实。

11月,由古巴《纲要》落实和发展常设委员会经济金融组组长达玛尔·马赛奥率领的代表团一行25人启程前往北京,参加宏观经济政策研修班。《中国新闻周刊》记者了解到,代表团将学习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和经验、宏观经济政策和规划、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等,特别安排赴深圳参观考察,了解深圳特区的昨天和今天。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