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9
宋锦华
(鹤壁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鹤壁 458000)
近年来,各高校计算机相关专业都开设了Java程序设计课程,是为了培养学生掌握应用Java语言进行面向对象的程序分析、设计、编码等能力,从事相关的软件开发、测试、运营和维护等工作。高职院校在教学主体的转变、课程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的探索等方面不断地进行改革,目的是让学生真正掌握Java语言的理论和实践技能,也为后续的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做准备。本文从高职院校视角出发,分析了Java程序设计课程普遍存在的问题,又从“互联网+”大环境角度出发,分析并提出针对课程问题的改革改进方法。
高职院校中计算机大多专业都开设有Java程序设计课程,但很多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层次并不分明。细化到专业和方向,开设的Java课程从课时数、课程目标、教学内容上区别并不大。因此,不同专业的学生学习和掌握情况不同,学校培养出的学生程度也没有因专业需求而达到相应的要求。
Java程序设计课程教学虽然基本上都在机房实践环境中进行,但现今的教学模式也大多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上机为辅。教师通过PPT和案例演示来讲授知识点,然后布置任务和作业,让学生动手练习。这种方法虽然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传统的理论传授带来的动手能力差等问题,但单一的教学模式也逐步反映了很多当下的问题。例如,毕业学生层次是高职。
如今很多高职院校的课堂教学已经由传统的理论教学为主改为以案例教学为主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了很多案例去证实理论,学生通过案例的实现,对知识的理解力得到了很大提升,动手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做实验的速度和质量也提高了。但是,也存在这样一些问题,普遍的教材中案例是结合知识点的讲解而配备的,因此很小,也相对简单。而学生通过这些零散的知识学习,并不具备很好的将知识整合在一起的能力。此外,学生毕业之后一旦就业,即将面临的是团队项目,而大多学生并不能很好很快的将所学知识立刻运用到项目中,更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解决项目完成过程中遇到的由于没有经验难以解决的困难。
由于计算机行业发展迅速,更新换代快,而当下高职院校的大多教师获取知识的途径大多局限于教材,而不能及时和完整的了解行业最新技术和市场对软件研发人才的技术岗位要求,同时也缺乏软件企业一线的开发和实践经验。随着技术不断发展,没有动态调整Java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例如,Java开发工具有Eclipse、MyEclipse、NetBeans、Intellij IDEA等。在实际开发中,企业或程序员会根据开发的不同需要来选择不同的IDE。但在学校的教学环境中,往往会选择简单易上手、免费的开发工具来进行教学。因此,学生到了工作环境中还需要再学习新的环境和工具来适应,明显降低了工作效率。再比如,Java API中的很多类以前所具有的很多方法已经被淘汰,更新为新的方法。而一些老师没有实践经验,并不了解这些,依然按照自己原来熟悉的内容讲,按照课本讲,那么学生就业之后很难将自己学的东西运用起来,从而导致教学与企业需求相脱节。
Java程序设计是计算机专业的专业课,在计算机网络、物联网等专业是专业基础课,而在软件技术、大数据技术等专业则是专业核心课。拿软件技术专业来说,后续会继续学习Java Web、Java企业级开发等课程,这些都需要学生先将Java基础打好。而高职的学生一方面普遍存在缺乏目标、缺乏动力的特点,学不会不懂得解决,遇到困难经常后退;另一方面对专业一知半解,不懂得怎么培养习惯和团队合作。长此以往,学生知难而退,对专业会慢慢失去兴趣。
高职院校中计算机大多专业都开设有Java程序设计课程,但又由于专业不同以及方向不同,所开设Java课程所学深度也有所不同。例如,软件开发专业、大数据技术专业,开设的一般是一系列的Java课程,像Java基础、Java高级、JavaEE等,因此对于Java基础课设计的课时可以是一周6~10节,教学目标设计应用比较高,对学生学的深度也应要求比较深。而如物联网、网络安全、计算机网络等专业,对Java课程设计的课时可以是一周4节,教学目标设计可以设计相对较低,对学生学的深度要求可以相对较低一些。因此,应根据专业和方向来细化人才培养方案。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导,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知识点的学习,然后布置作业课后巩固,学生属于被动学习,学生接收到的知识是有限的,并且老师的课堂教学过程不易留存,不利于学生课下复习巩固。而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不再以传授多少知识点为目标,而是以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为目标。首先,学生由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也提高了。其次,重新调整了课堂内外的时间,学生可以在课下通过互联网对课程进行学习,根据自身情况来安排和控制自己的学习,资源增加了,学习的时间自由了,学生不会因为思维反应慢而跟不上,也可以有充足的时间来思考。最后,学生将课下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反馈给老师,老师在课堂上将这些问题作为教学目标,更加有针对性的设计教学内容,彻底打破了“我讲什么你学什么”的状态,而是变成了“你学什么我来帮你解决问题”的状态。此外,分组合作的教学方法,可以很好的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丰富的互联网资源,给学生配备了高效的自主学习空间和资源。教师和学生角色的互换,也给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预留出了时间,让老师更好更准确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
高校设定课程标准和人才培养方案,总是提项目化驱动教学。然而,现有的教材难以实现基础扎实、项目上手这样两全。现有的大多数教材都以基础性的案例来支撑知识点,让学生一下子接触项目难以达到拔高的目的。然而,抛开基础性的教材,单纯选择项目教材,学生又对基础知识一知半解,做完一个难以举一反三。因此,应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构。例如,以一个完整的实际企业项目“图书管理系统”为项目驱动,将课程内容重构及分解为若干个子项目。如图1所示,图书管理系统分解为了“初识Java”“用户管理”“书籍管理”“类别管理”“借阅信息管理”“JDBC”六个子项目。用课本的基础案例做知识点的讲解,将“图书管理系统”子项目作为知识点的提升。如项目三,任务一的基础知识点糅合了:
图1 图书管理系统项目分解
(1)类与对象——创建Book类,属性及方法,创建要添加的新书对象;
(2)数据类型——书籍名称、编号、价格分别定义为什么数据类型;
(3)集合——创建书的集合,将新书的信息添加到集合中,以及遍历集合;
(4)JavaAPI——String类的Equals方法做字符串比较等;
(5)GUI——Swing绘制书籍添加界面的控件。
通过子项目的一步步完成,逐步递进和融合知识结构,通过整合项目模块,让学生了解实战内容和步骤,提升程序设计开发能力;通过项目的递进完成过程,让学生逐步积累经验,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将课程内容重构,进行项目化设计之后,就应准备与之相配套的数字化教学资源。按照课程标准,可以将课程资源建设结构化,采用分阶、分类型的方法,由浅入深、由易至难、逐步递进,包括理论点/实训点级、项目级和课程级三个层级资源。在理论点/实训点层面的资源可以设置视频资源、文本资源等。视频资源如配套的录屏、自己录的微视频、国家级/省级优秀在线开放课程的视频链接等。文本资源如制作的PPT、知识图形图片、知识实例等。还有课堂测验、课堂及课后练习、交流讨论等。这些资源可以设置在课程的各个环节中,例如,课前预习采用视频资源,课中训练采用实例、测验、练习、讨论等资源,课后提升采用作业资源。在项目级层面的资源可以设置项目的设计目标、项目实验环境、项目设计步骤文档、模块实现案例等资源。在这一层面,一定要以实际开发为导向,带领学生模拟项目的完成过程。在课程级这一层面的资源可以设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大纲、课程标准、综合实战项目、企业借鉴案例等。当这几个层面的课程资源建立好之后,就可以按照计划进行课程授课,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学习和锻炼自己。
Java程序设计的课程素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坚持刻苦、独立自主的技能型人才。那么,教师应从立德树人的角度出发,将课程思政融入课程教学中来。例如,学习Java语言基础,穿插进来软件行业的行业规范、程序员的基本要求、程序员或软件工程师的招聘条件,让学生意识到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和习惯的必要性,从而从每一条语句认真做起,能够做到自己改Bug,有良好的编写代码的习惯。再例如,学习面向对象的知识,可以拿行业中的名人演讲作为启发,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属性和特点,不同的类解决的是不同的问题,让学生学会自主分析,锻炼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再如,结合时事政治,新冠肺炎病毒从出现到疫苗的产生,国家用了极短的时间,这与中华民族具有的坚定的信心、不畏困难的品质是分不开的。学生会从这些大的事情上面受到鼓舞,找到目标,从而坚持下去。
本文首先分析了高职院校Java程序设计课程主要存在的几个问题,层次不分明、教学方法手段单一、课程案例简单、内容与社会脱节、学生对专业不感兴趣。并且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细化人才培养方案,层次教学;翻转课堂改变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教学内容重构,真正做到项目化驱动;建立结构化数字课程资源;融入课程思政,实现素养目标等改革方案。为未来更完善的“互联网+”模式下Java课程设计与改革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