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9
刘文晶 黄河清
(重庆工商职业学院 重庆 401520)
智能网联汽车是指配备先进的车载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等装置,融合现代通信和网络技术,实现车与人、车与车、车与路、车与云的智能信息交换与共享,具有复杂环境感知、智能决策、协同控制等功能,可实现更节能、更安全、更舒适、更高效的行驶,最终实现替代人类操作的新一代车辆,是中国的新兴战略产业。
在智能网联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为匹配劳动力市场需求,高职院校智能网联方向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加之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受到智能网联技术发展和国民价值观及生活方式等改变的挑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受到政府、高校及用人企业的高度重视,智能网联方向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以期技能和能力的培养能与行业岗位能力要求相适配。国家发改委预计智能网联汽车在2025年销量将达到2 800万辆,按照智能网联汽车销量与从业人数比例2∶1估算,2025年将有1 400万名智能网联汽车从业人员需求。然而,当前智能网联汽车人才总量仅5万余人,可见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技能人才缺口之巨大,如何保障充足的智能网联方向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的输出是当下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本文针对当前智能网联相关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并提出了有效的应对措施,期望通过高职智能网联方向项目化教学与职业技能竞赛指导全过程融合,提升输出的技术技能人才质量。
中国职业教育已经步入“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的重要阶段。教育部相关文件对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做”一体化、实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要加大对课程改革和建设的力度,建立突出岗位需求及其职业能力培养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对智能网联上下游企业的走访调查以了解岗位能力需求,对相关院校智能网联方向学生进行了电子问卷以了解当前教学模式的效果与问题,归纳出当前高职智能网联方向学生能力培养模式主要存在于“项目化教学以培养完整模块化能力”与“技能竞赛以提升岗位实践能力”这两种互为补充的手段,但目前这两条路径之间契合度低、没有达到相辅相成的预期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随着对高职智能网联方向面向能力教学模式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的不断深入,许多高职院校开始反思理论教学和传统项目化教学的不足,常规项目化教学的培养效果难以满足基于岗位特点的职业技能竞赛需要,项目化教学和竞赛培训长期处于分离状态,导致教学过程、学习效果、竞赛培训三者难以互为支撑。
当前的高职智能网联课程体系设置、对应的课程资源、实训设施设备服务于人才培养方案,而人才培养方案目前普遍大大滞后于行业岗位能力标准,导致教材和资源配置脱离于岗位特征;而技能竞赛是与行业职业能力保持动态更新和一致性,领先于常规项目化教学,这就导致教学模块效果在技能竞赛培训中的支撑度低下。
当前高职智能网联方向教学方法还普遍拘泥于“传授知识—接受知识”、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和以教材为中心的传统项目化教学范式,需要向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研究、探索、协作等为特点的、师生互动的、全新的,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项目化教学范式转变,而对标“1+X”证书要求的职业技能竞赛指导模式为传统项目化教学构建“以学促赛、以赛促学、赛教结合”的教学模式提供了优良契机。
智能网联技术涉及汽车工程、微电子、通信、人工智能、自动控制等多个领域的知识,是典型的多学科交叉融合领域。职业院校目前智能网联方向教师仍多为传统汽车专业方向出身,难以满足智能网联汽车多学科交叉融合的需求,技术层面存在盲区,难以做到面面俱到。无论是在授项目化教学或是技能竞赛指导中,均难以取得理想效果。
智能网联是中国新兴技术产业,与该行业相关工作岗位所匹配的技术技能,也属于新技术应用范畴。当下,多数职业院校的智能网联实训设备未能做到更新换代、与时俱进,难以满足该方向实训课程及理实一体化课程的日常教学需求。
高职院校教师不但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还需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然而大多数年轻教师毕业后直接进入高职院校从教,缺乏企业实践经历,在实践教学和竞赛指导方面难以做到游刃有余。由于智能网联方向涉及电子、通信、汽车电子等多个领域的技术,这个方向的教师则面临更高的知识及技能要求。组建一支高水平的智能网联教师队伍,技能竞赛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通过挖掘可参加的技能竞赛项目,寻找校企合作单位,加深校企合作力度,从企业引入技术骨干作为校内兼职教师,在课程教学、竞赛指导方面可做到针对性更强、训练效果更好,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聘请智能网联行业专家及高校智能网联领域知名教授不定期来校开展讲座或专题研讨,提升团队教师专业前瞻性水准;定期派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参观学习,提升团队教师专业技术水平;安排年轻教师、骨干教师进行校内不同专业轮岗,帮助教师建立完整的智能网联知识体系,促进团队整体水平提升。图1所示为建议的智能网联方向教赛学一体化改革路径图。
图1 智能网联方向“教、赛、学”一体化改革路径
现阶段,各院校尚未形成明确完整的智能网联课程内容体系,大多仍处在课程建设摸索阶段。可通过校企合作方式共同开发课程内容体系,比如,重庆工商职业学院目前与大连东软集团合作开发了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智能网联方向企业班的核心课程,主要包括智能网联技术架构、智能网联感知识别技术、智能网联无线通信技术、智能网联外设开发技术。在课程内容设计阶段,找准智能网联相关竞赛平台,依托竞赛平台将竞赛内容融入项目化教学。分析历年技能竞赛题目,提取、总结技术要点,同时结合岗位需求进行相关课程内容开发,以达到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参赛热情和参赛信心的目的。
结合智能网联方向所需岗位技能,整合校内已有的实训资源、新建实训资源以满足智能网联相关专业的授课及竞赛需求。
智能网联课程属于新的课程体系,内容相对较复杂、涉及的知识面较广,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线上+线下资源。线上平台如智慧树、中国大学MOOC、学堂在线及院校自建精品课程资源库,可方便学生随时在线学习。除了上述传统在线资源平台外,在线虚拟仿真平台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尤其对于一些比较抽象、授课难度较大的课程,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虚拟仿真平台则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学生可借助直观、形象的由触觉、听觉、视觉等多重感官接收的虚拟场景,体验生动、形象、身临其境的操作环境和虚拟——现实的场景互动环节,进而帮助学生从传统的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地参与实训转变、从理论构思到亲身感受,并能自觉且愉快的沉浸在探索式学习当中。且虚拟仿真教学多采用丰富的人机对话界面,便于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思考,帮助其掌握要点、提升技能,即使在课后学生也可进行线上练习,十分方便。同时,线下也应设立开放实训室,便于学生课后学习及赛前训练。课上与课后的第一、二课堂有效融合必将对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教、赛、学”一体化的教学评价机制建设应引入技能竞赛激励机制,建立综合性评价考核机制。教学考核可分为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为期末课程结业考试方式,过程评价为平时学习形成性考核方式。终结性评价包括总结性评价和相对性评价2个部分,总结性评价可从实践作品、实践思路和特色创新3个方面进行考察,相对性评价可从团队合作是否融洽、分工是否合理等方面进行考核。过程性评价分为形成性评价(如项目实施操作是否规范)、绝对性评价(如出勤率、作业完成情况)、总结性评价(如项目实施过程中是否有考虑到引入创新)和相对性评价(如项目实施过程中组内人员分工是否明确)。此外,对于在竞赛中取得奖项的同学可给予诸如加分奖励。
面对中国当下智能网联复合型技能人才紧缺的情形,各院校都在积极探索培养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路径,本文对当前智能网联方向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分析,围绕“探索和构建通过赛教融合、以赛促教的赛教学一体、第一二课堂融合,来改革传统项目化教学第一课堂,提高项目化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以期达到高职智能网联方向项目化教学与职业技能竞赛培训全过程融合,提升人才教育质量与行业岗位能力要求高度契合,提升第一课堂吸引力,提高第二课堂作用力,促进第一、二课堂的高效融合。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