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9
周 盼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江苏 南京 210023)
人均水资源量少,用水总量多是我国水资源的整体现状,我国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人均水资源量的1/4。《中国水资源公报》提供的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人均综合用水量为431m,较2010年下降了19m。数据表明国家节水工作在不断深入,对节水日益重视,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同时2010年至2020年期间生活用水占总用水量的占比逐年增加,生活用水需求量的不断增加与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矛盾日益凸显。高校重视节水工作一方面可以有效降低办学成本,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节约习惯的养成,也为维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做出贡献。同时大学生群体具有很强的引领作用,能将节约行为、节约习惯辐射至全社会的各个方面,对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探索高校节水工作有效的路径和方法,更好地发挥高校的示范引领作用,对于国家双碳战略目标下的节约型公共机构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国现有普通高等学校2 688所,在校生人数为33 178 974人。2019年我国普通高等院校及职业院校学生总人数约占全国城镇人口的3.91%,据不完全统计,高校总用水量约占城市公共生活用水总量的20%,是水资源消耗重点单位,其中包含教学、科研和生活等多种用途用水。江苏省目前有143所高校,2020年江苏省高校人均用水量在45~85m之间,不同类型高校使用需求不同,在节水管理、节水意识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统计发现,一般综合性大学学生公寓、食堂等生活用水量占比超过全校总用水量的50%,大学生群体数量大,用水总量高,同时用水的集中性、师生的可塑性让高校节水工作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
随着国家对节约型社会创建工作的推进,高校对节水工作的重视程度在不断提升,各高校也在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工作思路和方向,发现诸多共性问题:
供水管网遍布全校,节水工作系统性强。需要专门队伍负责日常数据统计分析、管路管理维护、技术改造等各项事务。高校以教学、科研为主,后勤工作以服务师生为主,一般做不到专人专岗负责节水工作。用水管理普遍信息化程度低,管理难度高。
高校新老校区都存在管网漏损问题,多种原因均会导致管网损坏,如一些老校区管线老化、年久失修;新校区建成后会经历一段时间的地基下沉,管线易被压损;各类施工维修导致管线损坏等。暗漏不易发现,甚至存在安全隐患。
公共区域如教学楼、体育馆、公共厕所等区域的用水并无专人负责管理,单纯依靠物业人员、维修人员的日常巡查,管理效果并不理想。有些物业公司甚至为节省成本不及时更换漏损的用水器具,给节水工作带来很多困难。
节水知识的普及与宣传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的工作。很多高校只在特定时间象征性地做一些宣传,内容零散、普及程度和师生参与度不高,效果不理想。师生对学校节水工作的信息来源较少,日常的参与意识比较淡薄。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师生对用水的需求只增不减。节水工作不能以牺牲师生的用水需求为代价,如何在做好节水工作的同时提升师生的用水幸福指数,仍需不断探索。
高校的安全供水关系着全校师生的健康,提高供水可靠度、提升水源安全度,加强供水多样性,推进供水系统的信息化建设是开展节水工作的前提和保障,不仅可以满足师生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而且可以体现水资源的商品性质,保障节水工作持续开展。
一般高校建筑供水模式是低楼层采用市政管网直接供水,高楼层采用水箱二次加压供水。根据国家《二次供水设施卫生规范》要求,二次供水设备需由专业人员定期进行清洗、消毒,并对清洗过后的水箱水质进行检测,确保供水安全。水箱需由专人管理,上锁加盖,防止二次污染或其他污染水源的情况发生,管理要求较高。目前二次供水水箱沿用使用时间较长,相对管理经验较充足,高校只要严格按要求管理,一般不会出现水源污染情况。与此同时,部分高校因供水设施年限较长,面临高能耗生活泵强制淘汰等情况,采用了取消二次供水,引入无负压供水设备的方案。增压管直接与市政管网连接,充分利用市政管网余压,智能监控管道压力,如压力不够,并在此基础上额外增压。保证水源在到达取水点之前不能裸露在外,确保源头水质安全,相比原有高能耗生活泵用电量下降了90%,节能环保、方便改造、适用性较好。
高校的地下管网是一座庞大复杂的地下王国,日夜不停地工作,保障着学校的日常运转,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地下王国”意味着看不见摸不着,传统的管网管理主要依靠建筑图纸、资料或者“活地图”,而且有多头管理情况,这就要求地下管线主管部门要牵头做好图纸的保存与管理,做到及时更新,保证资料的准确性。高校发生过不少因施工引起的管网事故,随着后勤信息化的不断推进,一些高校为解决管线管理混乱、无序的问题,建设地下三维管线地理信息系统,具有数字化、信息化、直观性等特点,让看不见的地下空间直观地展示出来,为管网的基础管理带来极大的便利。
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节能投资方式,其实质体现了水电的商品性,以减少的能源资源费用来支付项目成本。很多高校在热水供应上采用了这种模式,由企业投资建设,解决了学生用水需求与学校节能资金短缺之间的矛盾。由企业的专业团队负责设备设施的日常管理维护,在节省能源的基础上,让师生获得了更好地使用体验。
高校的热水供应需求一般有两种:一种是饮用开水,使用地点是教学楼、图书馆等集中学习区域和学生公寓;一种是洗浴热水,使用地点是集中浴室或公寓洗浴间。传统的饮用开水一般由食堂供应,集中打水,随着食堂锅炉的逐步取消,且集中打水存在安全隐患,高校将即热式开水炉、净水器等设备引入到了各个楼层,有效提升安全性、实用性。在洗浴热水的供应上,很多高校使用了空气源热泵供热水技术,该技术是一种比较成熟的制热技术,节能、环保,相比传统的电热水器节能率达40%~60%,有效隔离了直接用电存在的安全隐患。如公寓条件允许,将洗浴热水引入每个房间内,将会大大提升学生的生活舒适度和幸福感。
***同志提出了“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赋予了新时期治水的新内涵、新要求、新任务,倡导全社会节约每一滴水。就高校而言,完善制度建设,加强用水过程监管,引进节水新技术,是节水工作顺利开展的三大抓手。
为了加强校园节水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避免出现节水工作与学校发展需求脱节、节水理念与前沿技术脱节、规划方案与建设实际脱节等问题,高校应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节约型校园建设系列制度,将校园节水理念贯穿校园规划、设计、建设、运营与发展全过程中,包括落实顶层设计思路,统领节水规划及实施方案,指导节水管理工作的系统化、规范化。要做到有规划、有计划、有措施、有考核、有总结、有改进,形成闭环管理;操作性情、不脱离实际,让学校节水工作有条不紊地推进,并且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高校要成立由主要领导挂帅的节约型校园建设领导小组,全面统筹、整体推进本校的节约型校园建设工作,明确节水工作目标。以节水为切入点,以节约资源和有效利用资源为重点,建设以节水、节电、节粮、节约经费为核心的节约型高校。推进两级管理,确保节水工作有效落实。充实管理队伍,助力日常管理,如建设以后勤管理人员为主体的管理队伍,建设以专业教师为主体的技术支持队伍,建设以后勤服务人员为主体的节水队伍,建设以学生社团为主体的绿色环保队伍。通过多种途径,保证工作质量,如明确节水责任,将用水点的节水责任细化到人;开展节水技能培训,提升节水工作能力;与社会企业签订合同时将节水责任条款写入在内,并提升执行力等。
使用节水设备、引进节水技术可以在不影响师生使用体验的前提下实现节水效果,通过设备控制来代替部分人工管理。当前高校使用较多且效果较好的节水技术主要包括更换节水设备、建立智能控制系统、开发非常规水源利用等。
更换节水设备是高校节水最基本也是效果最好的改造方式,在公共区域安装快开型水龙头、延时控制节水器,节水率可达40%~60%;在坐便器式厕所使用水箱节水器,节水量可达20%;在食堂使用节水洗碗机、超声波洗菜机、自动洗菜机等设备,节水率可达20%~40%。
建设用水在线监管系统,可以实现对校园用水量的全方位监控管理,为管理部门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撑,普及率较高。利用实时数据进行水平衡测试,可以及时发现异常管漏,减少水资源浪费;对基础数据进行分析,可以挖掘节水潜力,为节水技改提供可靠依据。少数高校率先建设了水管探漏系统,利用管道之间的流量对比进行实时测漏,对管道的漏水监测效果较好,但系统建设、维护成本较高,普及率不高。
非常规水源的开发和利用在高校之间也在慢慢普及,适用于高校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雨水的收集与利用,要求高校的雨污水管道分开敷设;一种是洗浴污水的收集与利用,更加适用于集体浴室。雨水的收集与利用是投资回报率较高的一种非常规水源利用方式。通过雨水管道将屋面、道路、草坪里的雨水收集至蓄水池,经过简单的净化处理后,将中水输送至公共区域用于冲厕、保洁和绿化等,减少了“新水”的使用量。根据测算,每吨中水的处理成本仅0.2元,有效降低了高校的用水成本。洗浴污水的收集与利用是将浴室洗涤用水收集至蓄水池,经过简单净化后用于冲厕,处理成本相对较高,普及率不高。
节约用水,理念先行。强化水资源稀缺意识,传播先进节水文化,凝聚全社会力量,形成以节水文化为支撑的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氛围,是解决我国用水短缺现状的重要支撑。师生是学校的主人公,切实提高师生的节水意识,变被动为主动,全员参与,校园节水工作将事半功倍。
课堂教育是高校的先天资源,是教育的主阵地,可以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开设生态环境课程、举办知识节水讲座、成立节水文化社团等,开展系列长期性、连贯性、多样性的教育活动,让节水真正做到“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让师生真正了解节水“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增长师生节水文化知识,增强师生节水综合素质,有效引导师生形成正确的节水价值观。同样,可以通过节水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消费观。“俭而有度,合理消费”是节俭的现代意义,勤俭节约并不意味着低品质的生活。另外,将日常节水的小技巧教给学生,可以让学生知道在生活中如何节水。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新月异,高校信息化的宣传途径也在不断多样化,由单纯的线上宣传转为线上线下相结合,为节水工作的宣传推进提供了多样化的渠道,能够提高节水宣传的普及度和有效性。如通过校园网、校园广播、宣传栏、微信公众号等持续宣传节水知识;在学生集中生活学习的地方如公寓、教学楼、食堂等张贴宣传海报;以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等活动为契机,开展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加强师生的节水意识,营造良好的节水氛围。
古语有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要重视环境的育人功能。一所大学的环境氛围体现着学校的教育理念,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发展。干净、整洁、舒适、养眼的环境氛围能让人如沐春风,心情舒畅。现如今对校园环境氛围重要性的认知度越来越高,各级各类学校正在普遍深入开展文明校园创建活动。在做好良好校园环境建设的同时,注重细节,如在卫生间、洗漱台、拖把间等张贴节水温馨提示,同样会收获师生的认可。
合同节水管理服务是指节水服务企业与用户以合同形式,为用户筹集资本、集成先进技术,提供节水改造和管理等服务,以分享节水效益方式收回投资、获取收益的节水服务机制。这种模式可以有效解决高校节水改造意愿和资金短缺、技术受限的矛盾,管理模式与合同能源管理类似,由专业企业做专业事,加快学校与市场先进技术的融合,但在实现过程中却存在节水效益难以测算、效益支付方式不符合学校规定等问题,在现有体制下难以推行,成功案例较少。长久看来,合同节水管理模式是未来高校节水的发展方向,需要政府和行业完善管理体系,出台配套支持政策,有较广的发展前景。
高校在科技创新方面拥有先天优势,师生群体是复合型智库,高校为新技术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科研平台和充足的实践场所。高校在追随节水的同时,应当鼓励师生大胆创新,从高校水资源使用者和管理者的角度出发,多进行新技术、新方法、新模式研究,以期研发出更多效果好、适用性强的节水新产品、新技术。利用高校产学研优势,将有效成果进行转化,最终形成成熟产品向市场推广,可以有效缓解市场上通用型节水产品在高校的不适应症,突破高校节水技术瓶颈,助力我国节水事业发展。该模式集人才、资源、产业于一体,操作性强、可持续发展,相信未来,高校在节水技术研发方面会不断有新的突破。
高校节水工作是一套完整的运行体系,经过多年的沉淀和积累,已经形成了可复制参考的运行模式,包括顶层设计、日常管理、技术支持、宣传教育等,各高校可根据自身特点制订特色节水方案。高校节水工作任重道远,在做好各项基础工作的同时,探索新型管理模式,开发节水新技术,人人懂节水、人人知节水,节水工作定将取得良好成效。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