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双碳”背景下政行校企协同创新工科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时间:2024-05-19

刘太彪

(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山东 青岛 266000)

0 引言

碳达峰、碳中和,简称“双碳”,也是近年频出的热点词汇,具体解释为: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低碳发展理念已经成为全人类的共识。人才培养是学校永恒的主题,在“低碳”发展背景下的人才培养中,迫切需要处理好政府、行业、学校与企业的关系。为实现“双碳”目标,“十四五”时期我国持续推动能源供给革命,准确把握“双碳”背景下新能源装备行业的发展瓶颈与趋势,明确新能源装备行业的人才需求规模和技能,进而探索政行校企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和新路径,从而为新能源装备行业的快速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要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重点,推进职业教育体制机制和培养模式改革。基于上述要求,众多职业院校开展了多轮全新的教育教学改革,着力于将学习与工作结合在一起,促进教育教学活动、生产实习实践、社会服务等内容的有机融合,形成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为导向,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和改革,积累了很多成功的经验,探索出了很多符合“双碳”目标发展形式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本文的写作目的在于,通过依托职业院校现行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探索将政府的政策、行业的动态、学校的培养目标、企业的发展途径四位一体共同融入到高职人才培养研究的新模式,从而解决学校培养与企业用人需求的脱节问题,缩减企业的用人成本,助力企业转型升级,服务区域经济。

1 人才培养问题及原因分析

1.1 专业设置不够科学

调研发现,在服务于区域经济的情况下,存在一定程度的专业重复建设和人才培养过剩的问题,部分专业的教学条件、实训设施设备差别较大,行业发展较快,专业内容没有及时更新。

1.2 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存在较大脱节

高职教育的主要目标还是要培养学生一定的实践能力,学生在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要掌握一定的岗位动手实践能力。目前普遍存在的现状为:很多专业知识没有及时的更新,内容体系太落后,实训建设场地跟不上实训需求,设备老化陈旧。有些在校内实践的理念、方法和技能,在企业当中已被淘汰。学生校内实践所学往往在以后的实习岗位中得不到有效的应用。

1.3 教育观念陈旧

社会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认识不够充分,学生的择业观也不够正确,很多时候往往存在“眼高手低”的情况,通过追踪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情况发现,在刚开始毕业工作的几年,学生频繁更换工作的情况较多。

1.4 师资力量不足

很多教师都是毕业直接到学校,从学生身份转为教师身份,没有企业工作的一线经验,往往对实践教学的认识不足,能力把握不够,结果不够理想。

部分教师具备企业经验或者是从行业聘请的兼职教师,该部分教师可以很好地弥补教学内容当中贴近生产经验的内容,但是需要结合更适应学生认知能力和水平的教学方法才能保证教学效果,且该部分教师的数量也严重不足。

1.5 缺乏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平台

随着行业的不断发展和更新,对人才需求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以往单一的办学、教学、授课模式,无法满足当今社会对学生多元化的需求。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人才培养协同创新的平台构建的不够完善,形式大于内容。

2 模式探索与构建

图1 模式探索与构建框架

2.1 研究国家发布的政策性文件

充分学习并理解国家发布的政策性文件,实时把握国家的最新发展战略以及国家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内容要求。例如,西安科技大学,该校不断优化专业结构,促进传统工科专业转型升级,深入推动“四新”建设,该校申请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获教育部备案。学校按照“控数量、调结构、强特色、提水平”的专业发展总体要求,不断提高“双碳”行业对人才培养的质量要求。

政府的工作报告提出了推动能源革命,确保能源供应,立足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通盘谋划,推进能源低碳转型的发展策略。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舒印彪提出,我国高质量建设海上风电基地,还面临统筹规划需要加强、关键核心技术亟待突破等问题。目前应该加强宏观统筹和整体规划,制定国家海上风电发展专项规划,积极推进近远海风电有序开发。

2.2 对绿色能源行业的发展现状及转型升级进行充分的分析、调查、研究

结合“低碳”新形势下国家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撰写行业发展研究报告,为人才培养策略确定方向,制订将政行校企引入人才培养的新方案。近年来,各个省份都出台了发展低碳经济的文件和实施办法,江浙地区尤其明显,不管是一线工人、技术设计人员还是行业研发领军人物,都存在极大的人才需求缺口。

全国人大代表张传卫提出在粤港澳大湾区翠亨新区打造首个“双碳”经济示范区,通过创建“双碳经济”示范区,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先进低碳技术深度融合,带动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等绿色低碳制造业的快速发展,率先在发展潜力大、带动性强的装备制造、清洁能源、智慧城市等高科技、高效益和低排放领域培育出新的增长动能,同时抢占国际“碳中和”技术和产业高地,获得更大的国际“碳”话语权。

2.3 构建专业建设指导小组

2.3.1 建立企业专家咨询制度

邀请本行业专家、职教界专家和专业教师构建专业建设指导小组,一方面到校开展讲座,另一方面为学校把握专业发展方向,参与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监控,实现人才与岗位的零距离对接。随着各个行业的深入发展,人才短缺问题愈加明显,高职人才培养往往跟不上行业低碳产业发展的快步伐,因此,为了同步跟随行业的最新发展,学校需定期邀请行业的相关专家入校举办讲座。由于行业划分很精细,部分专业对行业内容的擅长点与把控点也是不一样的,因此,需要广泛邀请行业领域研究各个方向的专家,即便是同一岗位,不同的企业专家对行业的理解及应用也是不同的,比如有的专家擅长从宏观上对整个行业未来几年的发展做出精准判断,有的专家擅长对某个细分领域有独到的见解,有的一线技术人才可能更擅长自己多年从事的具体工作内容等。

2.3.2 合理配置课程体系

通过调研绿色能源装备行业的岗位规模及能力需求,结合学院既有的实训条件及师资队伍,构建“岗位导向,学做一体”的课程体系。以岗位工作过程为导向,将实际工作项目和行业职业资格认证体系作为课程内容,完成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通过加强与企业的交流和宣传,使企业认识到与学校进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能对企业的生存发展带来重要的影响和广泛的社会价值,进而企业可以给学生提供合适的实践工作岗位。

3 引入“企业评价”,共同制定师生评价体系和标准,形成闭环反馈

学生在实训、实习中,以企业典型工作场景为素材构建情景化的教学资源,全面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主体作用,企业育人理念融入学生的日常授课培养中,也实现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从注重专业知识向注重职业岗位时间能力的改变。

根据不同企业的特点和实训内容,制定学生顶岗实训期间的管理制度和考核标准,成绩纳入学生学业评定中,结合教师企业挂职的岗位体验,不断完善新方案,以职业岗位能力为出发点,让学生将所学知识更有效的转换成技能,并根据行业发展的最新变化,构建动态化、多样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形成闭环反馈。

4 模式实践

4.1 加强合作机制建设

本着“校企合作、共建共享”的思想,专业通过将企业的行业技术标准与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充分融合,在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当中融合了企业的岗位实践要求,实现了学生从顶岗实习开始就能很好地适应工作岗位。低碳经济发展带来的人才缺口巨大,学生毕业2年左右绝大多数都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取得长足发展,有些甚至做到部门主管的角色。这不仅归因于新能源装备制造行业在低碳经济发展中的关键地位,更取决于与企业的长效合作机制建设,提早做好了谋划,布好了局面。

4.2 资源共建共享

专业立足于学校,本着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同青岛地区的新能源装备企业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企业为学校提供了一定量的能源管控实训设备,依托于学校师资共建共享实训基地。实训基地要服务于本专业学生的实训培养。同时,学校邀请企业技术专家定期进行实训指导,提前对接了后续的岗位,也导向性地让学生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而不是让学生毕业后随便择业。

5 模式思考

5.1 构建了政行校企人才培养新模式,全方位优化实训

研究国家“双碳”最新政策,结合行业发展转型特点,邀请职教专家和专业教师组成专业建设指导小组,参与教育教学全过程,为学校把握专业发展方向,配合专业教师科学配置课程体系,实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监控。

5.2 企业技能融入实践教学,更加贴合企业人才需求

专业教师大都很少有企业一线的工作经验,且校内实践教学存在环境差、时间长、难度大等特点,许多教师无法很好驾驭实践教学,极易出现实践教学“走过场”现象,在双碳新形势下,新行业对技能人才的新需求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存在更大脱节。企业技能融入实践教学,不仅提高了教师的实践能力,也让学生的实践技能与工作岗位实现零距离对接。

5.3 建立了有效的评价机制,人尽其才,校企双赢

融入多样性的质量观,针对不同的岗位性质,采用不同的评价体系,最终实现人尽其才。

6 结语

人才是企业立足的根本,人才培养是高校的首要责任,在“双碳”发展的大背景下,探索并实践政行校企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和新方法,具有极大的实践意义。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