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需关注慢性缺水状态

时间:2024-05-19

● 杨秉辉

“民以食为天”,人不能不吃东西,因此“食”便是一桩天大的事了。不过,真是应着了“天外还有天”这句话,饮水,对维持生命而言,在某种意义上说来,也许比进食更重要,灾害学家发现人在断食、但可饮水的情况下,生命可延续数周之久,而若断水则鲜有能超过十天者。古人造“饮食”一词,饮在食之前,是有道理的,因为如果“滴水不进”,则此人之性命必不能久矣。

生物学家研究:所有陆上的生物皆起源于水中,水乃生命之源。天文学家欲探求外星有无生命,首先得研究该星球上有没有水,若是连水也没有,生命之事也就免谈了。物种起源于水,人的个体发育也离不开水,胎儿便是在羊水中生长发育的。水是人体中最丰富的成分,新生儿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80%,成人为60%~70%,换句话说,体重100斤的人,其中60~70斤是水。人体中的血液、淋巴液、脑脊液的主要成分都是水,人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有细胞壁、细胞核、细胞浆,浆者水也,至少其中主要是水。人体的各项生理机能如血液循环、新陈代谢、消化吸收、排泄废物、维持体温、大脑思维、肢体活动等无一不需要水的参与。

人体内的水分是在不断新陈代谢的,体内水分不断地排出,外界的水分则不断补充进来,形成一个动态的平衡,这一进一出的量,成人每24小时约为2 500毫升。排出部分为:尿液约1 500毫升、粪便中含水约150毫升、呼吸与出汗约排出水分850毫升;摄入的部分为:食物中约含水1 000毫升、碳水化合物等新陈代谢产生的“内生水”约300毫升,此外,即需饮水约1 200毫升方能满足水分新陈代谢的需要。当然,随着地域、气温、活动、习惯等不同,人们对于饮水的需要量也是不尽相同的,这2 500毫升只是一个大概的匡算,不过,人每天需要饮用足够的水是肯定的。

人体的构造真是巧妙之极,如果身体缺水了,血液里的一些化学成分的浓度便会升高,刺激身体里的化学感受器,感受器将信号上传到大脑,人便会产生口渴的感觉,于是便会饮水以纠正体内的缺水状态。但如不纠正,缺水进一步发展,达到缺少总量的2%~3%时人便感到疲乏无力、食欲不振、烦躁易怒;缺水5%时便会面色苍白、血压下降;缺水10%便会昏迷不醒、性命难保。

中国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发布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中提到每人、每天应饮1 200~1 600毫升水。这个“指南”到2017年再版时提到每天应饮水1 500~1 700毫升,又增加了一些,提倡人们多饮些水。

上文提到“饮水约1200毫升方能满足水分新陈代谢的需要”,何以这“指南”却在层层加码呢?原来这1 200毫升是“方能”满足需要、即最起码需要的量,能多一些当然更好。好在哪里呢?多饮些水了,可以避免粪便过于干结是事实,但并不会造成腹泻,也不会呼吸急促、大汗淋漓,多饮些水的结果是导致排尿的增加。而排尿是人体排除废物,尤其是含氮类的废物如尿素、尿酸、肌酸、肌酐及有机酸如马尿酸、苯甲酸等新陈代谢废物的主要出路。尽管人在稍有缺水时肾脏亦能通过增加尿液中废物的浓度而努力将其排出,但如严重缺水以致少尿时,排泄必成障碍,故增加些饮水应能有利于肾脏对废物的排泄,有益于身体健康。那么多饮水会不会增加肾脏的负担呢?应该也不会,因为饮水进入消化道,是被逐步吸收的,当后面的水被吸收时,前面的水已经排出了。当然肾功能衰竭、心力衰竭、肝硬化腹水等患者例外。

饮水有益于健康的学术问题,也许还需进一步探讨。不过在如今日常的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工作、生活节奏加快,容易出现除进餐外,顾不上饮水的现象,而在一些老年人群中或可能由于对缺水导致口渴的神经反射已不甚敏感,以致使身体长期处于“慢性缺水”的状态倒是确有可能的,应该引起人们充分的关注。

“身体缺水,血液浓缩,容易发生血栓性疾病。”说起来倒是容易理解。不过因为缺水以致血液浓缩形成血栓的并不多见。但是身体的“慢性缺水”状态确实可能会引起一系列的生理、病理变化,如皮肤干燥、毛发枯干、口干口臭、味觉减退、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粪便干结、疲乏无力、睡眠不佳、烦躁易怒等,这些变化大多数是较轻微的、渐进的,往往不易引起人们注意到与缺水之间的关系,因而长期得不到纠正,对健康的影响也是较大的。

美国有一位研究饮水问题的专家有句名言是:“你不是病了,只是应该饮水了。”俗话说做一行爱一行,此君之说或有偏颇,不过提醒人们关注身体的某些不适与缺水可能有关,却也是有意义的。

提倡多饮些水,可能是有益健康的。至于饮什么样的水?在我国虽多有讨论,但大多为商业行为,卫生专家认为:清洁与无害是对饮水的基本要求,国家对于饮用水有基本的卫生标准,达到此标准的即可饮用。

如无多饮些水的禁忌症,即肾功能衰竭、心力衰竭、肝硬化腹水等,每天至少应饮水1 200毫升,最好能分次饮用1 500~1 700毫升水,使体内的水分在稍高的通量下保持平衡,应是有益健康的,切勿因为事忙或未觉口渴而疏忽。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