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9
邹梦丽
(塔里木大学机械电气化工程学院,新疆 阿拉尔 843300)
在“双一流”、“双万计划”、“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四新”建设等发展要求下,结合新工科背景,高等教育领域培养出适合地方高校特色的人才,特别是电气工程的急需紧缺人才迫在眉睫[1]。本文依托地方高校专业综合改革项目,以电气工程主专业为例,从课程群建设和创新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入手,从六个方面进行综合改革,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充分开展“课堂与课外”“教学与科研”“学校与社会”三层次多方位的培养过程,把知识不断内化成学生能力,致力于把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建设成有工程背景、学习方法多样、着重综合应用、致力于研究探索的精品专业。
项目在教学团队建设、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教学方式方法研究和教学管理改革六个方面的改革齐头并进,具体执行情况如下。
教师研究成果和量化考核方式相结合,提高职称评选率;积极引进人才,“走出去”了解青年学子的高校需求;鼓励教师在职读研,提高教师教学研究能力,派遣青年教师到企业学习,提高实践能力。
优化教师结构,提高学历、职称层次;完善课程大纲和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开展教材研究。
设计规范的试题库和习题集;制作微课;建设信息资源平台,实现网络资源共享。
讲授式与启发式相结合;案例式和讨论式相结合,理论联系实践;传统式教学和多媒体相互结合。
完善实验、实训规程制度;每年更新设备,提高设备利用率;在实验、实习实训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重点培养加学生工程意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
完善制度,做好青年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工作;建立良好的听课制度;确立教学中心地位,对课程建设、实习实训、毕业设计和教研活动进行管理。
传统结合现代要求对传统内容进行革新,立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积极向“双万计划”中的新工科靠拢,把相关专业最新的发展成果纳入教学中。积极和相关实习单位、已有实习基地建立产学研合作模式,不但参与教师得到综合锻炼,也能弥补“双师型”教师的不足,所收获的学科前沿与实践案例也可以反哺教学,满足课程教学的“两性一度”要求。聘请企业专工,联合培养青年教师和学生[2]。将学校的青年教师培养的导师制利用实习基地进行扩大化,创新机制体制。鼓励青年教师深入企业锻炼,积极牵头科研合作项目。尤其在本科生的实习实践教学活动中进行了大胆改革尝试,按照“校企合作—实践锻炼—学生就业意向—用人单位选择—学校企业反馈共进”的基本思路展开研究,探索出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实习与就业双结合,用人单位与学生双向选择、学校和社会深度融合的闭环反馈设计的新模式,实现互有分工、相互合作,创造企业高校双赢局面,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与就业环境,培养电力行业需要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3]。
建设成效要突出建设前后的对比,具体见表1。体了现阶段性建设的突出成果。
表1 专业综合改革建设前后的对比
(1)电气工程专业高水平人才引进困难,紧缺专业学校未给予更多的关注与政策倾斜。
(2)进一步加大实验室的开放与共享力度,建立电气化学科研究室对外开放机制,实现资源共享。
(3)电气工程专业的实习实训要求高,比如,理论性强、特种作业多、安全性要求高等。
后期的建设方案还是围绕教学团队建设、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教学方式方法研究和教学管理改革六个方面进行综合改革,在现阶段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搞好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建设。后期建设重点,建议将积累的改革成果逐步放入信息平台,实现打通各个课程资源并实现共享。结合教学实际积极进行推广与应用。通过强化专业带头人在专业建设工作中的作用与职责,合理地对课题参与人员的项目进行分工,分阶段召开课题研讨会,交流经验做法,将成熟教学方案、优质教学资源(包括程教学大纲、教案课件、电子教材、实践指导书、习题集及答案、生产一线案例或学科前沿材料等)变成阶段性成果,继续为建设的信息平台积累素材,以此促进本专业快速发展[4]。
将该项目的教学改革成果应用到机电院学院电气工程系其他方向的教学改革中,为学院教学改革、应用型人才培养贡献力量,提高电气化与自动化专业理论、实践教学水平,同时也可为其他专业(如农业机械、机械设计、农田水利建设、计算机科学、数控、成教院电气类相关专业等)提供建设性指导。
通过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专业内涵建设得以深化,教学综合改革得以推动,人才培养质量得以提高。该项目的实施,达到了对专业发展的关键环节进行综合改革,引导高等学校加强本科专业内涵建设、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彰显专业办学特色的目标。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