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四位一体迭代推进——税收学课程教学创新模式探索与构建——以安徽财经大学税收学课程建设为例

时间:2024-05-19

廖晓慧

(安徽财经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社会整体信息化程度不断加深,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也日趋显著。税收学课程作为财政税收专业最早开设的核心基础课程之一,担负着奠定专业根基,引领专业方向的重要职能,尤其需要直面时代冲击回应变革挑战,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重构教学体系,创新教学模式,以适应新时期财税专业人才培养新需求。

1 教学理念创新:立足时代发展,构筑“四位一体”人才培养体系

税收学课程建设面临新时代三大任务挑战:首先,课程新站位。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这将财税专业教育的重要性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传统税收学教学中,或过于强调理论传授,或单纯侧重技能培养,思政育人的功能持续弱化。其次,学习新革命。在当前学习行为日益信息化、碎片化、终身化的时代背景下,专业教学需要相应习总书记号召,“主动来一场学习的革命”。但是囿于税收学通常的课程设置,课时少、任务重、大班制、重讲授,学习过程多以被动接收为主,难以形成主动建构。最后,人才新需求。日新月异的税收实践发展,社会迫切需要兼具理论功底、实践能力、创新思维的复合型税收人才。

针对三大任务挑战,课程改革提出三大解决方案。

一是以思政育人理念重构知识、能力、素养、人格目标。知识内化:深刻阐释税收学基本原理,紧密贴合最新税制改革实践,培养学生“知有所合”之智。能力进阶:依托本专业3间财税实验室、26个校外实习基地、4大类校省级涉税赛事,全方位提升实践能力。素养提升:从人民福祉和国家治理的高度看待税收问题,通过价值塑造,升华学科素养。人格养成:培养批判性精神和创新性思维,鼓励学生秉持和追求高尚情操,养成自觉、自主、自立健全人格。以此构筑“认知体系塑造→实践能力进阶→学科素养提升→健全人格养成”的“四位一体”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二是全面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税收学课程以“MOOC+SPOC”方式实现翻转课堂,课前学生通过理论和实践预习任务,自行总结发布课程重难点,可由其他同学帮助解答,也可请教师在线答疑,增强自主学习能力。课中活动强化生生互动,以课堂辩论明晰核心问题、以生代师讲检验预习效果、以生问生答激发头脑风暴、以生讲众评提升课堂总体参与度。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自评与互评,优选精品作业在课程讨论区进行发布,体现优质作业示范效应,帮助学生实现自我反馈机制。

三是切实践行“以需求为导向”。课程针对传统教学中实践环节薄弱问题,着力打造全域实践情境,将税收学课程涉及的各个实践主体以多样化方式引入课堂教学,以人才“需求端”诉求倒逼人才“供给侧”优化。与税务机关进行研学共建,以讲座专题等形式请政府税务人员解读税收政策,阐释效应机制等。聘请税务师事务所资深税务师、会计师担任实践导师,开设实验专班,重点强化税务实操技能。选择相关涉税企业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利用调研活动周、假期实习等形式,切实提升实践能力,全面回应社会对税收专门人才的现实需求。

2 教学活动创新:坚持底层思维,创设“四性迭代”新型课堂范式

2.1 教学模式创新

针对课程性质,构建“产学研”一体化教学模式。产:以本专业创设的“税务师方向实验班”为抓手,依托26个校外实习基地,以职业需求对接人才培养。学:利用混合式教学优势,灵活运用线上线下方式,邀请本专业数十位校外理论和实践导师参与课程教学,加强师资力量,提升学习能力。研:课程团队针对现实教学问题,总结凝练教改经验,积极进行教学研究,先后获得数十项校级、省级、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励,以教研成果反哺教学,实现教研相长。

2.2 教学内容创新

打破传统单一维度设计,以“上—下、古—今、中—外”三大维度对课程内容进行系统重构。所谓“上—下”,即“国与民”,税收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其本质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这是理解税收问题的基本维度。所谓“古—今”,即溯源税收历史,诠释当代税制。结合当今诸多重要税收论断,探究其历史思想渊源。所谓“中—外”,将舶来理论与本土情境深度融合,立足自身发展,应对国际纷争。以这三大维度贯穿教学内容,打开课程空间。

同时,借助信息化手段,完成课程内容模块化改造。如图1所示,传统税收学教学内容一般按照“理论—制度—效应”的单一线索组织,这种单向化的设计,往往造成后续制度、效应模块的学习与之前的理论基础相脱节。教改后课程通过MOOC等现代化手段,对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化处理,使得各模块间灵活调用,从而实现理论、制度、效应学习的深度融合。例如,“第四章税收负担”制度模块,讨论“发票没有注明税额是否构成个人税负”,可调用“第二章税收主体”“广义/狭义纳税人”理论模块进行理解辨析。

图1 税收模块示意图

另外,创设多元共建的课程资源模式。师生共建:鼓励学生自行发布资料,择优纳入课程任务并进行积分奖励,激发学生参与课程建设的积极性。生生共建:课程独创“漂流书”制度,将学科经典著述请同学们传阅批注并逐级传递,形成一个具有传承力的线下资源载体。校外共建:利用线上教学的契机,请名校专家、实践导师真正走进课堂,用活校外资源,实现多元共建。

2.3 教学方法创新

传统教学囿于大班制、多讲授、重书本的特点,使得教学过程僵化呆板。初代信息化教学虽然克服了这些弊端,但是又带来了新的问题,任务多、流程长、环节细,使得整个教学过程散乱不聚焦。针对于此,课程优化升级了信息化教学模式,创新“迭代式+互动场”的教学新范式,聚合教学资源,提升教学效果。

迭代式——纵向推进:以认知构建的内在逻辑设计教学过程,实现感性、知性、理性、灵性层层迭代,最终完成知识构建。如图2所示。首先,通过预习任务积累感性经验;其次以课堂辩论明晰基本问题,通过实操训练掌握现实操作,理论+实践,完成知性构建;进一步推进认知深度,探究税收效应内在机制,拓宽认知广度,概览古今中外税收政策,深度+广度,形成理性范畴;最后以认知重新观照现实,站位国家治理、人民福祉解读十四五税收政策,通过价值引领,实现灵性升华。以“四性迭代”的方式,完成知识、能力、素养融合发展全过程。

图2 迭代式示意图

互动场——空间拓展:打破局限于具体互动方式的设计和选择,发现互动的本质是“建立关系”,结合“四性迭代”的过程构建“四性融合”的关系。课程运用美国社会学家贝尔斯的互动场理论,围绕关系,重构互动流程。如图3所示。(1)定向。教师发布任务,学生在线学习,回应要求进入情境。(2)评估。学生交流重点,教师在线答疑,评估任务建立连接。(3)控制。学生小组研讨,教师分组点评,形成团体,解决问题。(4)整合。学生作业互评,教师预警提醒,整合认知,强化联系。至此形成一个感性共融、知性共通、理性共振、灵性共鸣的“四性融合”互动场域。

图3 互动式示意图

2.4 教学评价创新

成绩评定方面,创设“多维任务”体系,考查学生不同能力层级,积极创建情境,促进学生自评与互评,帮助学生形成自我反馈机制。特别是在成绩评定中,注重过程化、动态化、个性化设置。过程化: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等理论,创设“即期—近期—远期”三阶段作业任务,远近结合难易互补,切实提升学生作业质量。动态化:运用信息化手段,实时监测学习行为与成绩,选择重点行为指标,及时预警并提供针对性帮扶,显著改善整体学习行为。个性化:利用Kolb学习风格量表,了解每一位学生学习特性,进行课程任务定点匹配,激发学习潜力,提升学习效果。

素质评价方面,采用课内课外“双向拓展”模式,将实践环节前移,在税收学这种传统的理论课程中加大实践比重。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科竞赛,根据学校制定的学科竞赛积分制管理办法,通过制度激励激发初涉专业课低年级同学的参赛热情,实现以赛促学以赛促践。课程依托本专业3大财税实验室,继续加大实验实训力度,专门拿出6个课时进行实验教学,同时鼓励学生参与税收夏令营、税收宣传月等各类社会实践,使学生在专业学习的最初阶段,即可保持与社会现实的密切联系。

2.5 课程思政创新

课程始终秉持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在专业教学中全面贯彻思政育人理念。理论模块,深挖税收历史传承,尝试构建中国税收学理体系,发声中国话语,培养文化与理论自信;制度模块,紧密贴合当前国内外税制改革实践,通过中外税收政策辨析,坚持制度自信;效应模块,结合疫情防控、国际纷争等,深入探究税收政策如何助力国家治理保障人民福祉,通过切身感受践行道路自信。特别是创设“思政地图”,将四个自信的相关思政要素,结合多样化的教学内容和形式,深度嵌入课程体系中,实现“如盐入水”的思政育人效果。

3 教学创新改革成效:成果与辐射

税收学课程实施教学创新改革以来,较好解决了现有教学痛点问题,教学效果提升显著,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有力加强。课程学生近三年在“全国本科院校税收风险管控案例大赛”“大学生财税技能大赛”“税务精英挑战赛”等省级、国家级涉税赛事中仅一等奖就获十余项,获得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立项数十项,获评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国家励志奖学金、省级优秀共青团员等各级各类荣誉称号。

税收学课程获批首批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课程团队先后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以及首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等。课程已初步形成具有较强辐射推广价值的教学新方法、新范式,正逐步建设成为具有良好示范性的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