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文/方进东
黄土地上的转型
——卓资县发展转型农业的调查
文/方进东
内蒙古卓资县位于我区中部,全县有7个乡镇111个行政村,4000多个自然村,农业人口近20万人。这里干旱少雨,多风寒冷,自然条件恶劣,农业生产和土地上的经济收益从来都是靠老天主宰,丰一年、欠九年是农业生产的基本规律,贫穷似乎成了农民早已习惯了的亘古不变的定律。解放后的60多年里,全县各族人民尽管与老天顽强抗争,为提高土地单位面积产量和经济收益流血流汗,做出了不懈努力。诸如农业学大寨、“三亩田”建设以及成年累月的农田基本建设等等。然而,由于传统型农业生产抵御干旱、霜冻、大风、虫害等自然灾害的能力十分孱弱,加之科学技术含量低,缺乏基础设施,因而,农业生产的单位面积产量一直低而不稳,农民从土地上得到的收益十分有限。在这种情况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从2006年起,卓资县县委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发展设施农业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以农业生产大转型为突破口,扎扎实实地开展了设施农业建设。经过几个春秋的不懈努力,全县设施农业已初具规模,设施农业区土地上的经济收益与传统农业相比较,提高了十倍以上。事实证明,在北方干旱少雨地区实施经济转型,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是提高土地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农民经济收入、全面振兴“三农”的必由之路。
在实行转型农业过程中,卓资县县委县政府以高超的领导才能和极富凝聚力的集体智慧,走稳了五步“棋”。
做好试点工作。2006年,转型农业试点开始时,县党政主要领导兵分四路,各自带领涉农部门的干部、科技人员和部分农民到山东省寿光、商都南菜园以及北京市、河南省等蔬菜基地学习设施农业建设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回来后,小批量地建起了温室和大棚。当年,这些温室和大棚就生产精细蔬菜四茬,亩经济效益超过了1万元,比种20亩传统农田的效益还高,让农民在自己的身边看到了设施农业的好处。紧接着,全县总结能人大户建棚方面的成功经验,按照农业大转型的整体奋斗目标和方案,展开了大规模的设施农业建设。
合理流转土地。规模化建设设施农业,必须打破耕地的“一家一户制”,实行土地集约化经营。全县各个设施农业区坚持“稳定承包权,明确使用权,放活经营权,维护收益权”的原则,积极鼓励农民实行多种形式的土地流转。采取的形式有反租倒包型、直包经营型、买断经营型、委托代耕型、农户互换型。通过以上几种流转模式,设施农业区的土地实现了四个转变:土地经营模式由条块分割的分散经营向集中连片经营转变,实现了土地的规模化运作;发展方式由传统耕作方式向现代方式转变,实现了设施农业的高效集中经营;农民增收渠道由单纯依靠土地增收向依靠二、三次产业多渠道增收转变,推进了农民增收的非农化、多元化;农民身份由单纯农民向兼业农民和城市居民转变,实现了农民角色的转换。
出台优惠政策。农民每建一亩日光温室,县财政给补贴5000元,每建一亩塑料大棚补贴3000元。2010年两项补贴分别增加至2万元和5000元,同时将农业综合开发、水利、电力等项目合理捆绑,集中实施。2006年以来,全县累计为大榆树乡、卓资山镇、旗下营镇等设施蔬菜区建设水源工程230处,滴灌工程27处,节水灌溉工程120处,新打机电井42眼,新增节水灌溉面积6000亩。县里建立蔬菜发展基金,重点支持温室大棚、科技示范园、营销信息网络及籽种、农药等配套服务体系建设。凡建设设施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00亩以上、露地蔬菜种植面积达到300亩以上的,由政府出资进行打井、上电等配套设施建设;积极鼓励县内外企业或个人投资兴办蔬菜加工厂,在河子行政村建起了保鲜库,实现蔬菜就地转化增值,政府在土地使用、企业注册、交通运输、劳动用工、税收等方面提供优惠条件。各个设施农业区以龙头企业带动农民自主建设、自主经营,从而形成规模化经营、信息化发展、市场化运作的模式,“公司+基地+农户+订单”等多种模式。
运用科学技术。县里高薪聘请具有高等级技术职称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10名专家,负责各个设施农业区的作物种植与管理。县科技局及各涉农单位和部门将精兵强将向设施农业第一线集中,每年派出200余名干部和科技人员,深入各村搞设施农业生产培训和技术指导。设施农业区的土地每年都进行土壤分析化验,每年都进行测土配方科学处理。所有设施农业种植全部使用绿色无污染的有机肥料,作物生长和保管运输各个环节严把无公害关口。水利喷灌、滴灌、膜下渗灌等技术得到广泛运用。
构建多元结构。设施农业区的耕地按照整体布局相对集中后,部分农民成为经营大户,部分农民成为设施农业区的上班族。他们在家门口打工,其工资收入与到外地打工者相当,与种植旱田相比较,高出了十几倍。还有部分农民凭借设施农业的商品优势,从事蔬菜贩运和经销,他们在城里开设蔬菜商店,成立了蔬菜购销协会和经销车队,大棚蔬菜由采摘出棚到输入县城蔬菜市场,仅用40分钟,到保鲜冷库车间贮存储藏仅用20分钟。这样既为消费者提供了新鲜的绿色无污染蔬菜,又搞活了蔬菜市场,增加了经济收入,可谓一业兴百业兴,多元推进、多方受益。
领导重视,政策优惠,措施得力,极大地调动了全县干部群众建设现代农业的积极性。设施农业的种植面积和规模不断扩张。各个设施农业区先后采用了钢架拱形结构、竹木结构及山东第六代高寒型温室机械厚墙体F卧室全钢架结构以及指针式喷灌、滴灌等技术,在大榆树乡的牛角川、十八台镇、复兴旧德义等农业区先后建起了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1.3万亩,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6万亩,其中设施蔬菜9500亩。规划建设了后房子、东壕赖、什字等10个设施农业示范园区,占地1000亩。建成了卓资山镇城卜子、大榆树乡地沟子2万亩标准示范区;卓资山镇、旗下营镇、大榆树乡3个千亩设施蔬菜示范乡,同时大面积发展了露地蔬菜种植和马铃薯喷灌圈种植。经营10个以上大棚的农户多达上百户,全县年生产无公害蔬菜的数量突破15万吨。卓资大地上沿袭了千百年传统农业的田野上,一座座、一排排温室大棚,整齐连片、错落有致,蔚为壮观,与之配套的大型水利工程、大型喷灌设备随处可见。即使是冰天雪地的早春或寒冷异常的晚秋,棚内依然春意盎然、青翠欲滴,蔬菜品种丰富多样,有洋葱、南瓜、以色列彩椒、硬质番茄、香蕉葫芦、大西洋等精细蔬菜生长旺盛,四季都可收获,一派丰收景象。
在绿色蔬菜种植不断上水平、上规模的同时,县委县政府超前谋划、及时引领,对所有产品进行了通行规范,注册了“牛角川”等商标品牌,进行了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组成农民蔬菜种植联合体,办起了大地恒通、大天、屹民、绿源、宇丰五大“农字号”蔬菜龙头企业。大榆树乡的农业生产不仅登上了大雅之堂,而且步入了现代化高科技的物流轨道,卓资县生产的绿色无公害蔬菜有的通过飞机航运到世界各地,有的通过上海孙桥集团和呼市东瓦窑、包头市蔬菜巨头的签约,成为这几大城市的“菜篮子”。2009年,卓资县虽然遭遇了百年罕见的旱灾,但设施农业区的农民仍取得了人均纯收入1万余元的高收入。设施农业以非凡的抗旱功效,抵御了旱灾的袭击,夺取了农业产业化大丰收。
卓资县成功发展现代设施农业,使乡亲们得到了从未有过的经济实惠,过去辛辛苦苦干一年农活的农民,所产的粮食出售后,人均纯收入超不过2000元。遇上灾年,就谈不上什么经济收入了。如今,经营设施农业的农民,已经可以不看老天的脸色吃饭,不受干旱霜冻等自然灾害的袭扰,单位土地的产出率由过去的一年一茬变为一年四茬,每茬的产出效益又比旱田种粮高出三到五倍。农民的经济收入由此大增。中豪赖村党支部书记乔屹基带头发展温室大棚100多个,生产的大棚马铃薯提前上市后,亩增效益6000多元。村民在他的带动和帮助下,大多投入了设施农业的种植,经济收入十分可观。狮子沟村的农民李富元,全家3口人,以前种旱田农作物,风调雨顺的年份家庭总收入不过两千元。自从经营蔬菜大棚后,他家每年人均纯收入都在1.6万元以上。他家陆续购买了摩托车、小汽车,供养孩子上了大学。乡村每年为他兑现土地直补、农机具直补和农作物良种直补,他的全家成员都加入了合作医疗保险,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温馨快乐。
全县农业经济大幅度提升,带来了农民生活水平的整体性提高和农村面貌的大变化,全县新建通乡油路32公里,使各村都通了油路;农民家家盖起了新式砖瓦房,购买了成套的家用电器,家家通了电话,买了手机,家家有了数目可观的存款,大部分家庭购买了机动车,许多农户用上了沼气,加之党和国家支农惠农政策的落实,补贴资金、扶贫资金的足额发放以及县乡民生工程的完善,使7028人稳定脱贫。特别是设施农业区群众的生活如日中天。大榆树乡和后房子村先后被自治区党委政府命名为全区第六届创建十星级文明城乡系列竞赛活动先进乡镇、全国精神文明创建先进村……
卓资县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出了卓资大地的新气象,转出了春光明媚的艳阳天。
(作者单位:卓资县县委宣传部)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