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9
裴志松 王增宝
(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吉林 长春 130122)
近年来, 教育督导在教育体系中的作用不断增强,除了国家层面的督政与督学以外,对高校的“评估检测”作为考核办学标准逐步开展起来。 高等教育的内涵发展诉求成为高等教育督导评估产生的内生动力。 通过评估检测,采取以评促建的方式,可以正确引导高等学校办学方向和办学理念。 高等教育的办学核心就是如何培养学生,所以,对高等教育的改革是所有教育工作者一个持续的研究方向。
高等教育不同于职业教育,也不同于社会培训机构,不能简单地把技术培养作为主要的培养方向。 特别是各种新技术层出不穷,技术更新迭代的速度也比较快, 如果简单地按照社会流行什么就培养什么,就会导致一直追赶社会步伐, 但是一直追赶不上的境地。所以,对学生的培养要进行总结升华。从技能培养转向能力培养。 以计算机专业为例,IT 行业所涉及的技术非常广泛,就业岗位也非常多。 不同岗位对技术有不同的要求,但是几乎所有的岗位都离不开编程能力。 编程能力对于一个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是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能力。 比如外语专业的听说读写译、电子信息专业的电子产品软硬件开发等。 每个专业要认真思考,详细论证,真正找出本专业最为核心的能力。
针对与本专业的核心能力,要在教学计划中设计出一系列课程来支撑核心能力的培养,并且关注到每门课程的先修课程与后续课程,让所有课程找出相应的侧重点,为整个体系服务,由一门课程转变成一系列课程,每门课程有机衔接。
以我校计算机专业为例,为了加强编程能力的培养,在校的6 个学期,每学期要安排一门编程课程,通过6 门编程课,实现了每学期编程课不断线。并且围绕这6 门课程,打造教学计划安排,让其他课程辅助核心课程体系的课程内容,核心课程需要的知识点要多讲、细讲。 涉及比较少或者不涉及的内容,自然就可以少讲、不讲,把节约出来的课时,给核心课程使用。
目前很多高校的教学计划中,每门课程的周课时基本在2~4 课时,每学期5~6 门课程。 几乎所有的任课教师在上课过程中, 都会强调自己课程的重要性。导致学生每学期都要学习几门课程,学生不容易找到侧重点。 可以通过调整核心课程的课时量,把课时量调整为8 课时,甚至是10 课时,让学生每天一节课,学生自然就重视该门课程。
核心能力和就业能力,一定是相辅相成的。 学生具有了核心能力,自然就有了就业能力。 通过加大核心课程的课时量,让学生把大量时间都用于核心能力培养上,既培养了能力,又提高了就业水平,学生、家长和社会的认可度都比较高。 现在的就业市场,一方面是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才,一方面是学生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一是有部分学生上大学以后,学习态度有所放松,对自己要求不够严格。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高校的教学计划与社会脱钩,重视理论教学,每门课程都面面俱到,学生学了不少课程,但是每门课程都不深入,没有获得一技之长。 虽然在大学期间可能会学习几十门课程,可是决定你能否就业的,可能就是几门核心课程。 所以,学好核心课程非常重要,培养出核心竞争力,也非常重要。
现在的高校教师普遍存在一种情况,一位老师终身可能只讲几门课程, 对自己讲述的课程非常熟悉,各种重点、难点把握度非常好,能够做到融会贯通。 但是,对整个专业体系研究不够彻底,不知道自己这门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衔接程度。 可能对于某些知识点,自己认为非常重要也非常难,会拿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讲述该知识点。 但是有可能后序的课程使用该知识点的时候很少,在实际工程项目中,应用也比较少。 所以,任课教师必须知道自己课程在整个课题体系中的作用。 某些知识点在前序课程中是否已经讲述过,在本课程不需要再重新讲述。 本课程讲述完以后,后续课程是否能应用到,这都需要老师自身把握。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最好是让老师自身加入整个课程体系中,采取带班制的方式。 每名教师不是负责一门课程,而是负责一届学生。 学生从大一进入校门开始,核心专业课程就由一个老师负责。 以后每学期的核心课程,都有该老师负责。 这种方式有两个好处:一是,老师参与到核心课程的讲述中,老师自身就知道这门课程在核心课程体系中的作用,知识衔接度比较好,也能提高老师自身的水平。 二是,老师对学生也能够比较熟悉。 如果老师都教这个班级,那么自然就能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状态,更有利于因材施教。 学生对教师也比较熟悉,也能与老师有更好的沟通,相互配合更加娴熟。
因材施教是教育培养中的最具理想化的培养方式。 但是随着高校扩招,专业热度等问题,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从大众化教育进入普及化教育阶段。 很多专业学生众多,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越来越明显。 学习好的同学吃不饱,基础差的同学跟不上,课堂效率低下。 同时学生关注点、兴趣点不同,导致对专业课不认可,不爱学的情况屡屡发生。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适时开展分层教学。
目前很多高校已经采取专业集群的方式,大一不在分专业,到大二以后再重新选择专业的方式,这种方式给了学生二次选择的机会,让学生真正了解自己所学专业,根据个人兴趣和社会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
教师要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引导学生发现适合自身的岗位,并按照这个目标培养自身的能力。 比如IT 行业,千万不能有“万般皆下品,唯有研发高”的思想,研发岗位的确是重要岗位,但是运维、实施、测试等岗位,一样需要大量的人才去做相应的工作,一个足球队不可能11 个人都当前锋。 所以做好自身定位,及时调整努力方向,对于学生是非常重要的。
高等教育的培养,是一个复杂多变的环境,在这种困难的环境下,能够发现事务的本质,找出教育的核心,并且按照这个核心去开展工作,最终把学生培养成学有所成,学有所用,国家认可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终极目标。 只有通过不断的深化改革,扩展思路,探索实践,才能把我国的教育事业不断发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