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艺工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以非遗文创产品设计为例

时间:2024-05-19

黄荣川

(广西民族大学,广西 南宁 530006)

所谓“艺”,就是艺术;所谓“工”,则是技术和技术修养、功夫等。 在高等教育领域中,人们对于“艺”的理解,偏重于艺术和艺术学科,对于“工”的理解,则偏重于科学技术和科学技术相关学科。 所谓“融合”,就是几种不同的事物合成为一体,而且是有机和谐地融成一体,能得到更高、更佳的效果,即达到融和、融会贯通的效果[1]。 在这里我们进行的艺工融合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实际上是探索一条关于高校艺术设计类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与新路径。

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需要具有多学科知识与技艺相互交织使用的人才。 特别是在艺术设计人才培养上,需要讲究其既要懂得艺术,同时又要懂得科学技术[2]。例如,产品设计专业的学生,不仅需要懂得产品造型的外观设计, 还要懂得制作产品的各类材料和制造技艺;环艺设计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懂得空间的布局与色彩搭配之美, 还要懂得建造材料的特性与制作技艺等。

1 课程目的

课程体系的建立是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决定着所要培养对象具有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 因此,课程目的的确立是大学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一环。

(1)设计专业学科体系的交叉性和综合性:当今设计学科的显著特点,便是学科间的相互融合和渗透交叉,使各种学科之间的发展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从而形成了设计类相关学科的综合性。 这就要求在培养设计类学生的专业课程体系要突破传统的单一学科的模式,艺术和科技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3]。

(2)设计专业内容的逻辑性和系统性:逻辑性主要表现在设计课程在教学中建立艺术与科技知识所具有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 这样能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由浅入深地学习掌握艺术与科技间的内在联系;系统性则体现在艺术与科技知识与结构的完整度以及相关技术点覆盖的全面性方面,对学生今后胜任本职工作以及知识、技术获取、更新都具有重要作用。

(3)设计专业发展的继承性和前沿性: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和内容既要保证专业知识的传承,又要确保专业的创新持续发展。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信息不断更新,各种传统观念的更迭,知识的获得方式在发生巨大变化。 因此,要借助科技的力量把握设计专业学科以及相关学科发展的前沿信息,将最新的知识及时地补充到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中[4]。

2 评价内容

将“艺工结合”与课程衔接的契合度作为评价设计知识构成,主要涉及社会、艺术、技术三个层面。 因此, 艺工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的评价内容,应该以“艺工结合”的效度为评价标准。 具体反映在学生的设计思维、设计表达与设计实现等层面上。

(1)艺工结合的设计思维能力:主要考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能够灵活地将艺术思维与科学思维融会贯通地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设计活动中。 合理运用概括、比较、分析、综合等手段来解决产品实现的可能,以及人机关系,材料和工艺等技术上的问题。

(2)艺工结合的设计表达能力:要求学生设计思维能够通过绘图工具或电脑进行表达的同时, 还能够通过文字描述与语言讲述的方式完整的表达设计方案。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如何能通过正确有效的教学方法,巧妙地将“艺工融合”的设计思维与设计表达经验贯彻到教学之中,让学生从中能感受到“艺工融合”的重要性,以此促进学生设计知识的学习与产品的创新制作,也是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5]。

(3)艺工结合的设计实现能力:主要考查学生能否掌握综合的设计表达能力,在实现产品美感表达的基础上,兼顾产品结构、材料与工艺,以及产品表面后期处理等涉及工程设计视觉输出的问题。

3 艺工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非遗文创设计团队创作实践

此次非遗文创设计团队创作实践,团队成员主要来自广西民族大学艺术学院产品设计与视觉传达设计学生, 实践最终落脚于 “非遗文创产品开发设计”上。 学生以大二、大三为主,这两个年级的学生已有了一年基础学习经验,同时没有大四的考研与找工作压力,在创作实践上能有相对多的时间保障。

根据本实践研究的需要,结合传统非遗文化特点以及团队学生的知识背景、学习经验,以及创作实践的时间跨度等客观原因。 创作实践的目标制定为:在实践过程中引入设计项目,尝试开发学生“艺工融合”的设计专业知识结构,夯实专业基础,促进设计专业知识的综合能力提升。

3.1 以竞赛项目结合的非遗文创设计创作实践

由于设计的学科讲求应用性, 决定了文创设计创作需要通过实践教学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设计专业相关知识。因此,无论是对学生艺工融合的产品设计思维的培养, 还是对学生文创产品设计表达与设计实现能力的塑造,皆不能忽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将竞赛项目作为团队创作的前期训练, 可以让学生设计实践有的放矢,创作目标更加明确,既能很好地让学生设计创意得到发挥, 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约束学生天马行空的想象,使文创设计更加落地。 在设计竞赛的项目学习上,我们要求学生在深入了解非遗传统文化背景与技艺的基础上,不断刺激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同时要兼顾市场的实际需求。采取3~5 人团队合作学习的形式,鼓励学生自主根据各自能力创建设计项目团队, 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提升沟通、组织与协调的能力。此次竞赛实践,各小组围绕“非遗传统制陶技艺再设计”这一命题开展学习,过程分为“非遗技艺认知阶段”“调研阶段”以及“设计实施阶段”三个部分,如图1 所示。

非遗技艺认知阶段主要通过邀请非遗传承人进课堂,以及走进非遗传承人工作室的方式,让学生对广西传统坭兴陶的制作技艺有一定了解,掌握材料上的特性。 此阶段是学生对设计对象形成比较感性上的认识,对于设计对象有了比较感性的认识。 在调研阶段,需要让学生明确竞赛的要求,要以完善学生对非遗优秀文化以及设计知识结构为前提,不能盲目地为了竞赛而竞赛,完全跟着竞赛的办赛思路而走,忽视文创产品设计的创造原则与“艺工融合”的实践需求。最后到设计实施阶段,也是艺工融合人才培养实践项目最为核心的部分,在这里既要发挥学生年轻充满创造性的想象力,同时又要通过教师与非遗传承人的介入,为学生天马行空的想象进行分析、梳理,因为很多学生的创意在实际工艺制作过程中是难以实施的,学生在考虑产品艺术化的同时要对传统工艺有很深的研究,从而实现艺工之间的融合。

图1 以竞赛项目结合的非遗文创设计教学框架

3.2 以实体项目结合的非遗文创设计创作实践

以实体项目结合的非遗文创设计创作实践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充分获得实践的机会,在实践中促进自身非遗文创产品设计的创新。

此次创作实践我们以广西民族大学 “创意街圩”非遗文化创意纪念品研发为课题, 在项目中立足突破:打破以往设计过程中出现的传统非遗文化与现代设计理念、艺术与技术知识碎片化现象;保持文创设计产品专业知识创造连续性,保持非遗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结合以焕发新的活力;让学生在实战中提升自我设计能力、沟通与团队协作能力,最终落脚在产品批量生产的技术把控能力。

在非遗文创产品设计与成品制作上,首先项目得到了学校与指导教师支持,将非遗文化的前期理论研究成果与学生进行介绍分享,为学生提供设计来源的理论支持。 为使教学实践活动顺利展开,项目团队特地前往学校民族与社会学学院请教非遗研究的相关教授,了解非遗背后的故事与文化,并到广西民族博物馆查阅非遗文物以及研究资料。 其次,产品主要是在高校使用,产品的属性需要贴合相关使用者——教师与学生群体。 以实体项目结合的非遗文创设计实践有别于竞赛项目的进阶要求在于,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仅要对产品本身进行研究,还要对产品的用户针对使用的环境展开调研,挖掘用户的真实需求,积极探索从设计创意到产品批量化生产落地的过程,培养学生艺工融合的文创产品设计能力。 因此,最后在文创产品设计上要求产品体量不需过大,功能契合使用者平时使用习惯,具备良好的使用体验。

这个项目学生既是设计师,又是用户,身在其中的经验有利于推进设计的进程;最后,在制作工艺上,要考虑可实施性以及可批量生产的属性,组织学生前往制作企业工厂,考察封面笔记本生产工艺、印刷工艺、包装与质检等环节,让学生从设计到制作所涉及的材料特性与加工工艺环节有了亲身接触,积累了大量一手的调研资料。 最终,学生经过为期一个月设计与制作,生产出500 套“鲤鱼跃龙门”主题的非遗文创文具礼盒套装,产品既通过图案形象设计突出非遗传统文化,同时,在实物使用上做到轻巧利于携带,环保再利用的特色,如图2 所示。

图2 非遗文创设计创作实际项目设计思路过程

4 结论

艺工融合人才培养教学模式是基于项目驱动的一种学生产品设计艺术与技艺结合建构起来的教学模式。 本研究以非遗文创设计团队创作进行实践探索,以个体非遗项目文创产品设计专业知识创新过程为评价的核心,以艺工融合与实践结合效度为评价的基础,以实践教学成效作为研究验收标准。

艺工融合人才培养教学模式结构主要由艺术以及技术两方面知识组成,文创产品设计知识结构中艺术因素是设计的核心知识之一,关乎文创产品设计的表达与思维;同时,设计技术构成,也是文创产品设计极为重要知识组成,产品设计表达与设计实现离不开技术的支撑。 艺工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贴合设计专业的知识创造模式,也说明了设计专业“艺工结合,文理渗透”的学科特色[6]。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