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产教融合背景下的智能终端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时间:2024-05-19

陈永强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通信工程学院>,四川 成都 610225)

0 引言

智能终端产业一直以来都是国民经济各行业中技术变革与应用创新最为活跃的领域[1]。 智能终端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当前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匮乏已经成为制约智能终端产业发展的瓶颈之一。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的通信工程专业开办于1978年,是我校建立最早的两个专业之一,是学校的优势专业和品牌专业之一,长久以来为智能终端产业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 2008 年我校通信工程专业被批准为国家级特色专业,2010 年成为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 通信工程专业全面推行校企协同育人, 提高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程度,对产教深度融合进行了长期探索和尝试,并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1 实践基础

我校通信工程专业在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培养智能终端创新人才方面已经具有一定基础,这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通信工程专业积极借鉴并倡导CDIO 工程教育理念模式,引入体现创新精神和支持“复杂工程问题”的集中实践教学环节设计[2]。针对通信专业本科工程素质教育,完成了四川省“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工程导论课程的研究与实践,着力强调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第二,将工程实践与导师制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将《工程实践》任课教师与创新团队导师进行融合。 指导教师在指导工程实践的同时,作为指导老师必须负责带领学生申请相关的创新项目;第三,基于课程达成度的能力评价体系,针对通信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和特点, 在12 条毕业要求通用标准的基础上, 细化适合通信工程专业培养目标的12条毕业要求(称为一级指标),每一条毕业要求下又细分为几个不同的毕业要求指标点(称为二级指标)。 每个二级指标点需要由几门具体的课程去支撑,同一门课程也可以支撑几个二级指标点;第三,拥有多个实习基地、协同创新中心和重点实验室通信工程学院与知名企业合作建设20 余个校外实习基地, 建成了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学中心,1 个四川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和1 个四川省协同创新中心;第四,拥有知识产权培训基地,通过课程、案例、讲座、实践等多种形式的学习,使学生在专业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提升创新意识、明确创新目标、引导创新思维、探索创新途径、培育创新成果和促进成果转化。

2 改革思路与措施

2.1 改革总体思路

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将学校、企业和学生三个方面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坚持将“产、学、研、用”相结合,形成产教双方互动、互惠的良性循环[3]。面对地方高校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不匹配的矛盾,地方高校通过产教深度融合,使得学校培养目标和企业需求无缝对接,提高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程度,为智能终端产业培养更多高素质技能人才。

2.2 具体措施

2.2.1 准确把握人才培养目标,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针对四川省智能终端产业发展进行跟踪调查,根据企业的反馈信息, 与产业界知名代表企业深度合作,捕捉产业创新发展中对人才需求的新变化,不断调整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研究培养方案的持续优化策略,提高地方高校对接地方的契合度。 结合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定位,与产业界进行合作共建, 共同制定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制定教学大纲,并把相应的实践环节纳入企业学习阶段完成。

2.2.2 产教深度融合的平台建设

(1)校园文化平台。 校园文化对于培养高素质人才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通信工程学院会定期邀请或者聘用业内专家、 学者给学生和老师做学术报告,且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每年至少进行给本科生作一次专题讲座。 而且,学院积极鼓励本科生和研究生参与到与企业合作的工程项目当中,鼓励他们参加各种各样的竞赛和创新活动。 通过这种方式,在学院内部已经形成积极热烈的氛围,激发学生参与企业实践的内在需求。

(2)无缝对接平台。构建“教、学、做”一体的项目化教学模式。在专业建设委员会的指导下,进行每年一次的专业调研,召开人才培养模式专家论证会,不断改进和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校中厂”和“厂中校”的方式,使得在校生随时可以在企业实习锻炼,也可以使得企业更深入地参与学生的培养过程中, 产教深度融合推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

(3)创新教育平台。 利用学院申报的知识产权培训基地这个平台培训在校学生、企业人员,并展开知识产权评估研究和成果转化培训。在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培养方案中,融入了知识产权教育。 知识产权培训基地的建设,将推动知识产权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工程教育进一步的融合发展,对我校和通信工程学院培养新工科人才起到促进作用。

(4)教师培养平台。 有计划地引导高校教师深入到企业进行科研活动, 给教师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积累一定的企业工作经历和工程经验。将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学科领域发展相统一,将科研和教学作为其自我实现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引进既有实践经验又懂教学方法的企业人员到校参与教学活动。

2.2.3 教学模式创新

(1)产教融合,面向学生就业、创业、考研深造的不同发展目标,构建多目标、精准培养成才体系。针对就业型的学生, 要着重培养职业素养和团队意识,并依托知名通信企业丰富的行业应用案例,以企业在研项目和真实产品研发为基础,提高这类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开发毕业设计项目、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学科竞赛项目等,吸引学生参加,提升就业竞争力。针对创业型学生,要让他们在校内或校外的创业孵化器中多多锻炼, 并鼓励他们多参加一些创新创业类的比赛,以培养他们的创业意识,帮助学生快速将创新和创意成果进行成果转化并进行商业推广。对于想要考研继续深造的学生则可以给他们提供偏向研究类型的项目,锻炼他们查阅文献的能力、科研创新能力。

(2)产教融合,构建层次化和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工程实践课程中,对学生进行性格测试,针对不同基础、兴趣的学生,选择不同的具有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式,使具有不同特点的学生完成与其相匹配的实践过程。 依托产教融合,利用“校中厂”“厂中校”的丰富资源,将不同内容的实际工程问题作为工程实践课题,并将课题划分为较易、中等、较难三个递进层次,充分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3)运用高科技教学手段。引入翻转课堂,应用微课、慕课等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构建线上线下的混合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最大限度地主观能动性。

(4) 增加大学生课外科学研究和发明创新活动。在培养方案中加入创新课程和创新实践活动,并提供一定的经费和政策支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挑战杯”“大学生电子竞赛”“创青春”等竞赛,并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通过这类活动的开展,模糊课程边界,掌握更多交叉学科的知识,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改革成果及效益

通过项目建设,获得了如下改革成果及收益:

第一,使我校通信专业的毕业生能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肯吃苦,虚心好学,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都比较强。 通过对企业的调查反馈,大多数企业单位对我校通信专业毕业生的职业素养,职业道德,岗位适应能力等方面都比较满意;第二,通过项目建设,达到了产教深度融合的目的,显著提升了企业在智能终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同时也拓宽了企业的眼光, 不再将短期成本投入放在首位,更看重的是,产教深度融合给企业在长远发展过程中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第三,通过项目建设,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智能终端产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并对校内其他专业群产生积极的影响,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地方企业的服务提供有力保障,对社会的经济发展特别是四川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