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新工科背景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初探

时间:2024-05-19

刘卫华 陈西曲 方 焯

0 引言

随着5G 时代的到来,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新一代产业革命即将爆发,由此催生的新的生产模式和产业形态将会引起人类社会的深刻变革[1]。为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支撑服务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等一系列国家战略。2017年2月以来,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先后形成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2],并发布了《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关于推进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全力探索形成领跑全球工程教育的中国模式、中国经验,助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为新一轮产业革命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下的特设专业,涵盖了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等主干学科,培养的学生主要从事各类电子信息器件、设备和系统等领域的设计开发、生产制造、系统检测、维护及管理工作,属于新工科专业中的新型工科专业。

目前国内开办该专业的高校数量较多,开办时间普遍较早,存在人员老化,课程体系落后于时代发展,学生所学知识与企业需求脱节等问题。许多高校积极响应国家新工科号召,在探讨如何更好地培养适应未来新兴产业和新经济需求的新工科人才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3-5]。但如何在新工科背景下建设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使老牌的热门专业蜕变为新型工科专业,依然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将对新工科背景下武汉轻工大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问题做一些初步的探讨。

1 专业建设举措

1.1 找准定位,凸显特色

目前,全国很多高校都有开办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必须找准自己的定位,实现差异化竞争,进而凸显自己的特色。需要通过大量的资料查询,市场调研,专题研讨等手段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及时修订培养方案。在新工科背景下,培养方案的修订首先要体现新工科的特点,紧盯产业前沿,关注行业发展动态,了解电子信息相关技术的发展趋势,以便更好地满足未来新兴战略产业的需求。其次,培养方案的修订要满足服务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的需要,为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最后,培养方案的修订还要结合所在学校自身的办学定位,以便获得更好的办学土壤,培养出更多更好的新工科专业人才。

武汉轻工大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开办时间较早,最初归属于数理科学系,2011年在学校进行院系专业调整时划归为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为适应电子信息产业日新月异的发展需要,同时满足学校“立足湖北,面向全国”的办学定位,在2012年获批了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将原来授予理学学位修改为理工兼授。2015年获批了湖北省普通本科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重点强调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并交叉融合了武汉轻工大学其他特色学科专业来进行人才培养。2019年获批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并归属于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下,作为特设专业,更加强调光电信息科学相关知识,进一步凸显出了自己的特色。

1.2 建立合理的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是专业建设的核心目标之一,只有雄厚的师资队伍才能形成强有力的学术影响力,招收素质更高的学生,培养出更受企业和社会的欢迎的人才。在新工科背景下,师资队伍的建设首先要凝练学科发展方向,结合教师的学术背景,以团队的形式积极探索学术前沿,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更好地支撑专业建设和学科发展。其次,师资队伍的建设还要注重与产业结合,注意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在教师招聘时优先考虑具有企业工作背景和项目实践经验的老师,同时积极选派青年教师到企业交流,鼓励教师与企业工程师一起做科研项目或产品开发,使教师能更好地适应新工科背景下知识结构体系的更新与发展。最后,师资队伍的建设还有注意人才梯队的培养,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都要形成梯队,使教师队伍充满活力。

经过大量的调查和讨论,结合学校的特色,本专业凝练出了两个大的科研方向,一是面向食品安全领域的光电传感技术,专注于基于电子信息技术的信息采集,处理及反馈等硬件技术。二是面向大食品、大健康的数字图像处理技术,专注于食品领域相关图像的处理、分类和品质标定等软件技术。这两个方向即能凸显学校特色,又与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方向结合,因此近年来的师资队伍建设都是围绕这两个方向进行。一方面积极招聘具有2- 3年产品开发经验的青年博士充实教师队伍,另一方面积极选派青年教师进行访学交流,并与企业进行联合产品研发,在提升教师科研理论水平的同时,提升教师队伍的实践经验。使教师在进行科学研究时,能更关注企业和社会需求,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并将研发成果转化成创业项目,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

1.3 实施课程体系改革

电子信息行业技术正经历着重大技术变革,这些变革必将影响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在新工科背景下,课程体系改革首先要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加强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适当增加前沿知识的教学。其次,针对理科专业重理论,轻实践的特点,加强实践教学,保证课程体系中各类实验实践环节的培训质量,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最后,除了保证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外,还有注重学生人文素养和身心健康的培养,通过增加人文社会科学和美术体育等选修课程,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满足学生个性化需要,使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

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本专业将课程分为通识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环节四个大的模块。通识课主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日常英语应用能力,使学生能在今后的工作中理解并遵守职业道德和规范,更好地适应电子信息行业国际化、全球化的特点。学科基础课主要培养学生的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素养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使学生系统掌握电子信息处理、电子技术、微处理器技术等专业基本理论,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专业课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电子信息行业基础仪器设备的使用能力,根据本专业特点,按照光信息检测与处理和信号传输与处理两个专业方向分别设置专业课程。实践环节主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动手能力,包括查阅专业文献,撰写专业报告,获取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以及运用电子信息行业设备及工具,检测、调试和维护电子设备及信息系统的能力等。针对不同学生对未来职业方向的不同需求,对四个课程模块,又分别设置了必修课和选修课程,充分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1.4 推动校企联合育人

随着技术的更新换代,就业市场也在不断变化,大量落后的岗位被淘汰,同时又产生许多新的岗位。一些专业存在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不匹配的问题,导致学生就业存在困难,而企业也很难招到合适的人才。在新工科背景下,要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有效衔接,首先要搭建高校与企业的联系桥梁,通过建立校外实习、实践基地等方式,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和联系,让企业里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来指导学生。这样一方面使学生能更好地了解本专业的相关岗位和需求,另一方面企业也能通过实践活动,提前发现优秀人才并进行重点培养,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共赢。其次通过产教融合来培养更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充分利用企业的行业经验,认真调查企业对人才知识结构体系的需求,让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最后,还要大力改进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水平,举办形式多样的学科竞赛和创业大赛,设置灵活多样的考核形式,更加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考核,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近年来,本专业教师主动出击,联系到多家企业,挂牌成为学院的实习、实践基地,并聘请企业相关专家和工程师担任兼职教授和产业导师,指导并参与专业建设。教师也积极参与到企业的相关工程项目研发中,为企业提供技术指导和咨询。此外,本专业还积极探索理论课堂与实践课堂的协调作用和综合优势,组织学生参加“电子设计竞赛”“数学建模竞赛”“机械设计创新大赛”等课外科技竞赛活动和“互联网+”等创新创业大赛。指导学生参加大学生科研活动。对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并获得一定成绩的学生,给予相应创新学分认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素养。

2 结论

本文对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问题做一些初步的探讨,提出了四个方面的举措,一是找准定位,凸显特色;二是建立合理的师资队伍;三是实施课程体系改革;四是推动校企联合育人。通过多年建设,武汉轻工大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研究生录取率、就业率一直处于学校前列,就业质量较高,市场受欢迎程度良好。

总之,在新工科背景下,技术变革将会改变整个电子信息行业的生态,深刻地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对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也会造成一定的冲击。要想在新一轮竞争中脱颖而出,必须问企业、问市场,设立符合产业需求,适应未来发展的培养目标。必须问技术发展,及时更新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必须问学生兴趣,培养能自主学习,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