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基于地域产业特色的现代农业科普教育经验分享

时间:2024-05-19

朱元宏

中圖分类号: F299.27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2457(2019)04-0005-003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04.003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的关键是农业人才的振兴,当前形势下需要着力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一个人要真正做到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从小就应该深入农村、了解农业,通过农业教育,培养热爱农业、献身农业的为农情怀。开展农教融合,是发挥农业教育功能、推动农业和教育相辅相成、互利共赢的一项重要举措。进入21世纪,我国土地流转进程加快,农业规模经营发展迅速,农场和农业园区数量剧增,农业教育功能进一步拓展,农教融合工作得到重视。上海青浦循环农业科普教育基地依托上海青浦现代农业园区的产业支撑,在农业教育方向结合本地特色,创新教育模式,走出了一条富有青浦特色的农业教育道路。本文就以上海青浦循环农业科普教育基地为例,阐述分享现代农业科普教育的意义和案例。

1 农教融合的含义及其现实意义

“农教融合”的提法也仅在2017年4月份北京市农业教育部门举行的一次有关农业与教育深度融合发展的研讨会上出现。可以看出,目前对农教融合的相关研究凤毛麟角。综合我国有关政策文件以及相关研究文献,本文提出的“农教融合”是指以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和中小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为目的,以开展中小学生农业科普教育与实践练习为手段,以科普教育活动市场化为动力,通过政府统筹安排,使农业、科技、教育、旅游等部门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得以综合利用,推动农业与教育相互支撑和融合发展,取得最佳整体效益。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第一,通过现代农业基础建设、生产管理、功能拓展等,为中小学生提供学习农业科学与文化知识的载体;第二,通过中小学生农业科普体验,增长学生农业科技知识,改变学生对农业的传统认知,吸引与培养农业后备人才;第三,通过农业科普教育课程建设、运营管理、师资培训、后期服务及网络运营等市场化运作,促进农教融合可持续发展,撬动农业休闲与乡村旅游市场。

农业和教育,都是国家根本所在。农业和教育的深度融合是挖掘农业发展潜力、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具体要求。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大力开发农业多种功能”“积极开发观光农业、游憩休闲、健康养生、生态教育等服务”的任务要求。

农教融合是提升学生素质能力、培养农业人才的重要路径。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中小学教育资源也随之向城镇转移、集中,越来越多的孩子缺乏对农业农村的了解。他们大多数通过老一辈的故事讲述或电影电视的剧情展现,了解到的尽是农民“面朝黄土、背负青天”劳苦操作的情景以及农村“脏、乱、差”的落后面貌,容易产生远离农村、轻视农民、不愿务农的思想。通过农教融合,中小学生不仅可以掌握农业知识,还能够了解我国农业领域取得的重大成果,增加自信,有助于树立热爱农业、亲近自然、维护生态环境的高尚情操以及培养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通过农教融合,还可以让更多的孩子了解农业、进而热爱农业,能够主动报考农业院校,掌握农业知识和农业技术,成为一位有情怀、有技术、有能力的农业后备人才,为实现乡村振兴的宏伟目标提供人才保障。

2 上海青浦循环农业科普教育基地的“农教结合”探索之路

上海青浦循环农业科普教育基地依托青浦区属国有企业——上海青浦现代农业园区发展有限公司建设,面积达到近200亩的循环农业科普基地自建设之初,就秉承园区“科技为先、生态引领”的理念,充分发挥园区内农业科技项目集聚、农业科技工作者主动创新的优势,将科普基地的运营管理和园区的主导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在硬件条件支撑上,科普基地每年列出资金,专项管理,用于基地的运营。近两年来,基地新建了田间课堂,在其中布置了投影仪、音箱、桌椅等硬件设备,能同时容纳120人进行讲课教学;在园区各个产业发展片区内,专门辟出部门场地,用于不同农业模式的现场教学,比如水稻种植区、林下香菇培植基地、蔬菜种植区、蓝莓组培实验室等生产区都有专门的实践区域,配备了专门的工具或设备,布置了相应的知识展牌,能让学生能近距离的观察、触摸、体验到各类农业生产的过程,学习其基本原理,了解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的不同内涵和方法。

青浦现代农业园区近20年的发展历程,形成了以“米、菇、菜、果”为龙头产业的农业集群,科普教育基地的活动内容也紧紧围绕这四大主题来设计开展。活动内容是科普活动的灵魂,是吸引青少年的法宝,为了不让科普活动流于形式,基地结合农不同农时,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一是开展观赏类科普活动,激发青少年动眼观察能力,对便于观察和欣赏的农业科研成果和科研试验过程的观察,以现场、知识展板、模型、试验演示、科学视频等形式呈现给青少年,让青少年走进农业,增进青少年对农业科技和生命科学的兴趣和理解,激发他们主动思考与探索的求知精神。二是开展体验类科普活动,培养青少年动手操作能力,充分调动青少年的主动参与性,让他们参与农业生产和管理过程、农业生产技术、动手操作仪器设备,提高他们的成就感。三是开展探索类科普活动,调动青少年动脑思考能力,青少年能够在活动中了解和使用许多在学校不可能见到和摸到的设备和工具,能够学到有关的科技知识和技能,从找资料、定课题,阅读文献材料,做实验、搞制作、观察、记录到获得成果,都让青少年自己去实践、探索,帮助青少年掌握科学研究方法、收集处理信息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案例分享:上海青浦循环农业科普教育基地经典科普课程“一粒米的前世今生”

水稻是江南地区的传统农作物,青浦地区的水稻种植历史源远流长,到现在依然是青浦农业重要的组成部分,这几年来,青浦现代农业园区在水稻产业方面也突破传统,创新发展,研究开发了“蛙稻生态立体种养”、“稻田养泥鳅、甲鱼生态种养”、“彩色稻田组画”、“水稻面源污染在线监测”、“稻田浮萍控草技术”等多项试验。科普教育基地也基于这些富有现代科技特色的实验研究,设计开发了一系列水稻主题的科普活动内容,制作了相适宜的教学课件,以“田间课堂+实践体验”的固定形式,开展科普活动。

在田间课堂内,科技人员根据受众的不同制作了不同科学深度的稻米主题课件,如针对10周岁以下的低幼儿童的《认识稻米》,主要介绍水稻的栽培过程、基本分类和各类米制品等;针对10-15周岁的少年的《稻米的前世今生》,主要介绍水稻的栽培过程、历史渊源、分类依据和生态种植方法等;针对16周岁以上的青少年和成人的《稻米的三生三世》,主要介绍水稻的分类依据、现代化水稻的育种和栽培、转基因水稻的基本知识和未来的研究方向等。通过不同的科学深度和广度,传递不同的科学知识,更好的激发受众的兴趣。

在课堂外的实践体验中,也同样根据受众的年龄层次,开发了米糕制作、播种和插秧体验、收割和碾米体验等体验类活动,并且结合青少年科学研究实践,让科技人员带领高中学生完成各类科研项目,如“不同品种水稻在蛙稻生态种养模式下的产量对比”、“新品种水稻的肥料运筹试验”、“蛙稻生态种养模式下的稻田面源污染监测”等科研试验,让小孩子们能亲手触摸泥土和作物,感受大地的温度,让青少年能亲手操作仪器来探究水稻深层的秘密,培养基本的科学素养。

“田间课堂+实践体验”的形式吸引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走进基地,近三年来共有上海市西南位育中学、青浦高级中学、青浦一中、朱家角中学、浦东新区第二中心小学、青浦实验小学、闵行区莘庄幼儿园等十余所学校来基地参加体验活动,每年接待人数超过6000余人,深受学校和师生的好评。

4 结语

实践教学是加强学生专业知识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提高公民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农业虽然产业比重不高,但在国民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在上海逐渐成为全球化大城市的过程中,很多青少年却越来越远离土地、远离农业。这就需要我们农业园区和农业科普教育基地要进一步发挥所长,开发更多更优质的实践课程,让学农实践活动真正发挥作用,让青少年更深入的接触土地,了解农业。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