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基于技能竞赛引领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

时间:2024-05-19

张永民 裴智民

【摘 要】职业技能竞赛与创新创业教育密切关联、相互促进,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应以创新创业精神培养为主题,以职业技能大赛为引领,以品牌赛事活动为着力点,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教育长效机制,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

【关键词】职业技能竞赛;引领;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7.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8)28-0063-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8.28.027

职业技能竞赛作为检验高职院校职业教育发展成果、展示广大师生职业技能的重要平台,可以在最大程度上调动职业院校最优质教育资源,最大限度上调动广大师生创新创造能力。通过举办职业技能竞赛,探索在新模式下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对于进一步推进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无疑有重大作用,可以说二者是兼容的。若能将职业技能竞赛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效对接,无疑对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意义重大。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应以营造校园创新创业氛围为切入点,以创新创业精神培养为主题,以职业技能大赛为引领,以各校品牌赛事活动为着力点,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探索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

1 职业技能竞赛与创新创业教育密切关联、相互促进

职业技能竞赛与创新创业教育本质上是相通的,二者相同之处在于,培养主体与培养目标的协同性;培养素质与培养能力的协同性;实践成果传化的趋同性。二者的有效融合,相互贯穿、相互促进、相互提高,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建立一套符合社会岗位需求、能够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课程体系和新颖实用的教学内容,从而促进专业建设、教师和学生个人能力的提高。这是因为,一方面,创新创业教育是技能竞赛标杆。技能大赛需要大学生“做中学,学中做”,即要熟练职业技能、又要有所创新,在实践中研究,在竞赛中检验,把实践成果有效转化成创新成果。因此,对各职业院校来说,技能大赛已成为创新人才培养的“助推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创新载体和教学组织形式;技能大赛还有很好的辐射效应,加快教学改革进程。通过技能大赛,参加竞赛的师生可以看到整个行业的发展趋势,和最先进的器材、设备打交道,应用到最先进的技能技术,这可以加快职业院校深化课程改革;职业技能竞赛加快校企合作节奏,促进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成果的有效转化。通过竞赛促进学生与校内外、企业等优秀人员交流切磋,有助于催生优秀成果转化,使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切实得到提高。另一方面,创新创业教育可以倒逼职业技能竞赛,后者必须要跟进“双创”步伐,体现创新内涵和精髓。[1]

2 建立职业技能竞赛长效机制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保障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而技能竞赛是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平台;建立职业技能竞赛长效机制有助于深化教学改革,有助于学院对外树立品牌,对内提升内涵,成为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有效保障。

2.1 建立健全职业技能竞赛组织机构

职业技能竞赛虽然在国内进行十余年了,大都积累很多的竞赛经验,但是很多高职院校对此重视还不够,通常都是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临时组织应付,没有形成一套固定的组织机构和比赛机制。相比来说,因为国家“双创”政策的促使,各校基本上都形成一套较为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机制。比如,在学校层面上,成立创新创业管理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成立创新创业管理办公室,协同学校各有关部门为学校的创新创业工作提供各类服务等。职业技能竞赛完全可以按照创新创业教育组织模式,成立职业技能竞赛中心,或者可以和创新创业教育中心合署办公,协同创新,协同做好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创新创业竞赛(含职业技能竞赛)、学分转换及认定等方面的工作。这样一来,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管理机制就顺畅了,既统一管理又责任明确,分工合作各有侧重,形成创新创业管理和技能竞赛服务工作的合力,可以保障创新创业和技能竞赛工作有效进行。在比赛管理机制上,可以建立类似于“学校、二级学院、专业团队”的三级竞赛管理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职业技能竞赛参与情况纳入人才培养计划,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含各类创新创业类技能竞赛),鼓励大学生完善创新方案、申报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等。

2.2 建立完善師生激励平台

目前,各高职院校大都按照教育部的精神,建立起一套比较完善的支持创新创业教育的政策制度,比如,制订类似于《大学生休学创业管理办法》、《创新创业学分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创新创业教育管理规定和制度,从学籍、学分、奖励等方面对创业大学生给予倾斜和支持,从教学考核、培训培养、职称评聘、经费支持等方面对从事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教师给予倾斜和支持。这是个积极有效的措施。同时,本人认为,各高职院校也要效仿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建立起一套有效的职业技能竞赛激励机制,分别从教学、师资、实践、平台等方面制订关于支持鼓励广大师生投身于职业技能竞赛的的激励办法,建立创新创业教育和职业技能竞赛成果的评价考核机制,将创新创业教育和职业技能竞赛工作情况都纳入学校对二级单位的绩效考核中。

3 基于职业技能竞赛引领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途径探索

3.1 改革专业教学模式

实践表明,高职院校专业教学改革必须要体现高职教育的特色,顺应“双创”时代潮流,适应行业人才需求符合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规律,解决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需要和现有人才培养模式之间的矛盾。以本人所在学校工业机器人专业教学改革为例,把学生分为四个阶段:专业再认识阶段、探索能力培养阶段、创新能力培养阶段和创造能力培养阶段。与四个阶段相对应,根据机器人行业人才培养目标设置四类课程:创新基础课程、项目训练课程、社团活动课程、技能竞赛课程。“四个阶段、四类课程”课程体系分阶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分类型培养学生的职业个性,初步建立了高职生创新教学实施体系;在教学中采用“项目引领、岗位实境”的实践教学模式,采用多样化教学组织形式和丰富的教学方法,最大程度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建立“师徒帮带、三级递进”的人才培养选拔机制,人性化地解决了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和传统课程模式之间的系统性偏差,真正体现了创新能力本位素质教育观。通过近年来麦可思公司对毕业生毕业满意度所做的问卷调查及统计,工业机器人专业学生对专业改革在创新能力、就业能力方面的作用都给予了肯定的回答,而且每年国家级、省级机器人项目技能大赛中多次折桂,专业改革效果斐然。[2]

3.2 完善创新创业教学计划

对于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计划的制定,各校都进行了积极探索。本人认为,可以根据学生情况,把技能竞赛有机地融合在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中。比如,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研究方法、学科前沿、创业基础等方面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并纳入学分管理;面向各专业的学生,开设融合专业教育的创新创业必修课与选修课;面向有创新创业潜质的学生,制定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计划,开设跨学科专业的交叉课程,开发技能競赛课程,为全体学生提供个性化发展渠道。

3.3 建立创新创业团队平台

为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团队精神,高职院校要鼓励和支持在校学生积极参与技能竞赛、技术开发和创业实践,以学生兴趣为纽带、以教师研究项目为依托,组建创新创业团队。可以实行导师制,加强学生创新创业和职业技能竞赛指导工作。通过发挥教师自身专业优势和知识结构优势,以校内实训、科研实践场所为平台,以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竞赛(含创新创业竞赛)为依托,挖掘学生的发展潜质,促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

3.4 大力弘扬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指爱岗敬业、专注严谨、精益求精的意识、思维和理念。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培育工匠精神,传承工匠精神,已经成为各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课题。对于职业技能竞赛和“工匠精神”的契合性不用质疑了,但是对于“工匠精神”和创新创业教育的关联,很多人还是不以为然,认为二者背道而驰,不能牵强附会。创新创业,需要创业者专注于一个领域,花上十年甚至是更长的时间来掌握它的规律本质,从而打破它进行创新。在创新创业的初始阶段,在打基础的关键时刻,创新创造精神就应该根植于每一位创新创业者的内心。因此,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更是需要工匠精神的。而工匠精神的培育和传承,需要日常专业教育教学中一点一滴的渗透,通过职业技能竞赛这样的平台,最终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

【参考文献】

[1]谢文康.整合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资源促进院校创新创业教育[J].文理导航,2017,11:98-99.

[2]张永民.基于机器人社团平台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3(4):35-36.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