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共产党宣言》首译者陈望道之初心和使命

时间:2024-04-24

段笑晔 韩思远

【摘要】《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是由陈望道以1906年幸德秋水、堺利彦合译的日文全译本为蓝本,参考英译本翻译完成的。1920年8月出版发行,2020年迎来了百年华诞。《共产党宣言》首译本使中国人直接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坚定了追求共产主义的信念,在宣传马克思主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本文将围绕《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以陈望道的生平事迹为主线,探究陈望道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关键词】《共产党宣言》;马克思主义;陈望道;初心与使命

《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全文贯穿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要标志。1848年2月24日在伦敦正式出版,共23页,迄今已有200多种不同文字的版本。《共产党宣言》译名来自日语,最初是《共产主义者宣言》,1904年在日本《周刊·平民报》上首次被译成《共产党宣言》。《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也就是说,***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共产党宣言》所秉持的人民立场和为人民大众谋利益、为全人类谋解放的思想的传承和创新发展。《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是由陈望道以日译版和英译版为底本翻译完成的,1920年8月出版发行,2020年迎来了百年华诞。本文将围绕中文版《共产党宣言》,以陈望道的生平事迹为主线,探究陈望道作为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一、《共产党宣言》在中国的译介——以陈望道译本为例

陈望道译本《共产党宣言》以戴季陶提供的1906年3月《社会主义研究》创刊号刊载的幸德秋水、堺利彦合译的日文全译本《共产党宣言》为蓝本,同时参考了陈独秀请李大钊从北京大学借来的英译本《共产党宣言》。1920年8月首版发行1000册,由于排版疏忽,书名错印成《共党产宣言》,因封面是红色头像,所以称为“红头版《共产党宣言》”,此版本极其珍贵,据说目前国内仅存11本。《共产党宣言》的汉译用词受日译影响颇大,沿用至今的主要译词大都来自日译词。刘孟洋(2017)认为:“日本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译介早于中国,《共产党宣言》在中国的早期传播过程中,日本的译介文献发挥了重要的媒介作用。”陈望道译本中的很多术语至今仍在使用,成为现代汉语中的通用术语,如:平等、国家、人口、人民、商业、社会、生产力、共产党、资本家、家庭教育、自由贸易、社会主义等。陈望道译本的开篇之语是“有一个怪物在欧洲徘徊着”,“怪物”源自日文译本,与幸德秋水、堺利彦译本一致。这里的“怪物”是贬义词,是科学共产主义宣告诞生之前共产主义的敌人对共产主义的认知和诅咒。马克思恩格斯正是借用了敌对势力的称呼,用敌我双方都能够听懂的字眼来表达。陈望道的翻译基本上符合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准确传达了德文原文首句的原意。陈望道译本的“德国侦探”也与日文译本的“ドイツの探偵”相吻合,但是和德文原著“德国的警察”有一些出入。陈望道纠正了日文译本前言最后一段的翻译错误“荷兰”,依据英文译本翻译为“丹麦”。对于日文译本的“紳士、平民”,陈望道译成“有产者、有产阶级和无产者”。由此可见,陈望道并没有照搬日文译本,而是仔细推敲斟酌,有选择地译成了符合中国话语体系和思维方式的《共产党宣言》。

二、墨汁当糖,品味信仰——作为翻译者的初心和使命

陈望道是浙江省义乌人,1915年年初东渡日本留学,主要学习文学、哲学、法律等,其间开始阅读马克思学说,思想由此升华。他精通外语、汉语功底深厚、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这三个缺一不可的条件,使陈望道成为《共产党宣言》译者的最佳人选。

1919年年底,陈望道回到家乡分水塘村,开始秘密翻译《共产党宣言》。除了短暂的睡眠时间,他不肯在其他事情上多浪费一分一秒,就连一日三餐和茶水都是由母亲送入柴房。一日,陈母特地包了粽子,让儿子蘸着红糖吃。当陈母问是否还加红糖时,陈望道利落地回答“够甜,够甜了”。后来,陈母收拾碗筷时,发现儿子嘴唇周围乌黑一片,红糖竟原封不动。原来由于翻译太过专注,陈望道竟错将墨汁当红糖吃了。“墨汁当红糖”的故事至今广为流传。在翻译过程中,他克服了无数难关,一个字一个字斟酌推敲,一丝不苟,费了平时译书5倍的工夫,1920年4月底,终于完成了《共产党宣言》的中文译本。随后他参与创立中国共产党,一生坚定信仰,身体力行诠释“信仰的味道是甜的、信仰的力量是伟大的”真谛。

陈望道译本《共产党宣言》讲究信达雅,不但较为准确地表达了原著的含义,而且呼应了当时的文学改革运动,通篇以现代白话文译出,文字简明流畅,通俗易懂。它让中国人直接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坚定了追求共产主义的信念,作为思想武器在宣传马克思主义方面起到了先驱性的重大作用,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在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中,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是一个里程碑,在它的熏陶下,一大批仁人志士成为信仰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者。鲁迅先生曾对陈望道赞赏有加:“这次埋头苦干,把这本书译出来,对中国做了一件好事。”毛泽东同志曾说过:“有三本书特别深刻地铭刻在我的心中,使我树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其中排在首位的就是陈望道译本《共产党宣言》。周恩来同志也曾对陈望道说:“我们都是你教育出来的!”1992年,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时说:“我的入门老师是《共产党宣言》。”也可以说陈望道译本《共产党宣言》曾教育和鼓舞激励了成千上万的革命者。

三、好学力行,立德樹人——作为教育家的初心和使命

唐代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陈望道作为著名教育家,既精于“授业解惑”,更是以“传道”为责任和使命,他心怀国家和民族,肩负着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1952年9月,陈望道被任命为复旦大学校长,并创设了复旦大学新闻学系。在复旦大学工作的半个世纪里,他时刻践行“好学力行”。他是复旦精神的一座丰碑,始终屹立在复旦大学师生的心中。他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不辞辛苦地帮助学生筑梦、追梦、圆梦。为了使有志于新闻事业的青年能够学以致用,他四处募集资金,创办当时中国高校的第一座新闻馆。为了节省时间和费用,在炎热的夏天,陈望道中午以烧饼充饥,晚上借住朋友家,后来因过度疲劳卧病一个多月。可以说复旦大学新闻系在全国新闻专业中的翘楚地位与陈望道当年先进的办学理念和思想息息相关。

复旦大学校史研究室主任龚向群说:“陈望道把自己的人文关怀和精神,融进了这所学校,他的威望和号召力,不单单是由他的资历深而来,更多的是来自他独特的人格魅力。”陈望道担任复旦大学校长期间,始终把关心人、爱护人放在首位,他每天穿梭在校园中,关心着每位师生员工,爱护着校园的一草一木。当年好多学生喜欢模仿陈望道的口音讲话,学得最多的就是他每次开会时的开场白“全校的师生员工同志们”。陈望道虚怀若谷,善当伯乐,爱才惜才,识才敬才。他曾兴奋地对家人说:“我们学校有一个宝贝!”他说的“宝贝”就是复旦大学校办工厂的一位叫蔡祖泉的工人师傅,后来蔡师傅成功研发了“小太阳”照明灯,被称为“中国的爱迪生”“中国电光源之父”。陈望道以崇高的人格力量和人格魅力影响着学生,以仁爱之心关心师生,尽到了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责任,受到了师生们的好评与爱戴。

马克思主义信仰根植在陈望道的血脉中。他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引导学生把握好人生方向,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每年开学典礼,他都会对学生说:“马克思主义就是一种科学,而且是一种极其重要的科学……它能帮助我们高瞻远瞩,勇往直前。”在毕业季的题词中,陈望道也会语重心长地写下: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1977年10月29日,陈望道因病逝世,临终前,他把毕生积蓄的22万元人民币作为党费全部交给了党组织,以此践行了他终生不变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四、追望大道,一代宗师——作为学者的初心和使命

陈望道是中国著名修辞学家、语言学家。陈望道的汉语功底非常深厚,被誉为“中国现代语言学之父”。他在《陈望道自述》中形容自己的求学之路:“我是在农村读国文,绣湖学数学,金华攻理化,之江习外语,到了日本,则几乎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无不涉猎。而最后,转而逐渐形成以中国语文为中心的社会科学为自己的专业。”他学问卓著,信念坚定,毕生从事进步语文运动和语文科学的教学研究,对哲学、伦理学、文艺理论、美学等造诣较深,作为学者,他在学术上的成就同样为世人瞩目。他花了整整12年,不断根据教学实践反复修改,撰写了《修辞学发凡》,创立了我国第一个科学的修辞学体系,开创了修辞学研究的新境界。主编第三版《辞海》,出版了中国有系统地讲授作文法的第一部专著《作文法讲义》。他长期奋斗在学术研究的前沿,即使进入耄耋之年,也始终保持着孜孜不倦的钻研精神,1977年在病榻上完成了最后一部著作《文法简论》。陈望道当年就是一个字、一个字地研究,一砖一瓦地垒起了现代汉语的大厦,为我国语言学的现代化、规范化、科学化作出了贡献。陈望道在学术研究上刻苦用功,潜心研究,锲而不舍,勇攀高峰,以实际行动阐释了共产党员先进性的丰富内涵。

五、结语

陈望道不仅是早期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也是著名的语言学家、教育家,毕生从事文化教育和语言研究工作,为中国的革命事业、教育事业以及语言事业均作出了巨大贡献。著名数学家苏步青先生概括陈望道的一生时写道:“传播共产党宣言千秋巨笔,阐扬修辞学奥蕴一代宗师。”

陈望道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传播马克思主义信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守初心,筑牢信仰之基;担使命,恪守为民之责。红糖虽甜,其凝练过程甚是艰辛;墨汁虽苦,但品味信仰和坚守初心亦是甘甜。理想因其远大而为理想,信念因其执着而为信念。作为翻译者,应该学习陈望道“墨汁当糖”的精神,坚守译德和责任感,担当起文化与思想传播的光荣使命;作为研究者,应该学习陈望道严谨的治学态度,积极探索,不断创新,潜心专研,勇攀学术高峰;作为教育者,应该以陈望道“好学力行,立德树人”的事迹鞭策自己,教研相长,与时俱进,不忘初心,教书育人,带领学生一齐品味信仰与真理的甘甜。

参考文献:

[1]李后强,胡学举.论《共产党宣言》的历史逻辑——在时间轴线和社会变迁的横纵坐标上思考[J].社会科学研究,2013.

[2]大村泉.《共产党宣言》的传播·翻译史概观[J].经济学动态,2008(06):13-17.

[3]陈振新,周晔.复旦大学老校长陈望道与《共产党宣言》首译本[J].中国高等教育,2016(13):11-12.

[4]刘孟洋.从《共产党宣言》早期译介看中日间术语的互动[J].东北亚外语研究,2017(01):81-87.

[5]徐洋.马克思恩格斯为什么称共产主义为“幽灵”?——《共产党宣言》首句中译文的演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6]洪梦.老一辈革命家与《共产党宣言》的前缘后情[J].党史文汇,2018.

[7]谭渊.《共产党宣言》汉译历史与译本演变[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6):84-98.

[8]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2):3-188.

【本文系202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于《抗战日语读本》的中国共产党早期外语教育思想研究”(20YJA740044)、2019年度陕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一流专业建设背景下‘专业+外语卓越人才培养模式与管理研究”(19BY083)、2019年度西安外国语大学科研基金资助项目“‘三全育人体系下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思政创新路径研究”(19XWE1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