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谈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等待”的运用

时间:2024-05-19

祁本国

【摘 要】美术课堂教学的本质是探索、发现和交流,教师必须讲究课堂教学的“布白艺术”,即善于等待,学生才会有足够的时间和自由的空间去思考、想象、体验、感悟、质疑、探究与交流,课堂里才会有学生的真实生成状态,课堂才会充满生命活力。本文通过一些教学案例,从等待的意义、策略,以及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如何等待这几个方面谈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等待;生成;教学策略

课堂上,一张小嘴嗫嚅着说不出来;作业纸上,悬在半空中的画笔怎么也落不下去……这就是在我们上课时经常出现且都不愿意看到“沉默”现象,其实沉默并不表明教学进程的“卡壳”,也不表明讨论活动的失败,更不能说沉默就是什么没有发生。我们要全面理解沉默,允许沉默,更要耐心地等待学生从沉默中“爆发”,享受那别样的收获。

因此,我们教师不仅要学会等待,更要善于等待。下面笔者就结合一些教学案例具体谈谈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我们该如何等待。

1 在问题提出后善于“等待”

经常在公开课上看到这样一种情景:老师问题一提出,马上就听到学生滴水不漏的回答,于是一堂课你问我答看似严谨,如行云流水,但究竟能不能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值得探讨。对此记忆最深的还是本校一位老师的课《招贴画设计——交通安全》,整节课没有那种“火热”的情景,也没有精美的多媒体画面,更没有激情洋溢的自我表演,有的只是学生静下心来真正自主地探究和师生、生生间心灵的对话。特别是课堂出现的几次“沉默”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到师生共同分析、设计“过马路要走斑马线,不乱穿马路”这一环节时,课“活”了! “活”的前奏却是一段鸦雀无声的沉默。面对沉默这位老师没有急噪,更没有明示或暗示学生怎样思考,有的只是老师静静地等候。时间在一分一秒地流逝,此时听课的我急噪的情绪越来越来重,“举个例子引导一下不就得了……”旁边传来同事低低地议论声。终于有一位学生举手了,我很高兴:这位老师肯定会叫他了。然而出乎意料的是教室里依然静悄悄地,两只手、三只手…… “红灯亮着,在斑马线上放些图钉,有来往通行的车辆,一位小朋友在抬脚准备过马路。标语——明知故犯”“路中间画一只足球,标语——孤单的足球”“再在足球上画几滴血,标语——足球,你的伙伴呢?”“足球在流泪,流的是鲜红的血,标语——流泪的足球”“在足球上可以画一张红牌,足球边上滴几滴血,标语——红牌出局” …… 此时师生进入了“得意忘言”的教、学情境,课堂中融入的责任与创新震撼着我。面对如此的创意,我感动着,惊叹着,为这样的学生,更为这样的课堂,我敬佩那明智的富于勇气的“等待”。

思维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过程。有的教师只注重结果,而忽略了思维过程,问题一提出,就马上要求学生发言,特别是在上公开课时,教师为了追求所谓的课堂效果,根本不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只要学生说出正确答案,教师就心满意足。这样势必造成少数思维敏捷、表达能力强的优秀生在尽情挥洒,大多资质平平者在“隔岸观火”。这种不“开”只“达”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能力培养也成了一句空话。

2 在出示资料后善于“等待”

美术课堂上,教师出示的资料包括实物、图片(像)、声音等。我们如果能在出示相关资料后等待片刻,也会使学生达到一种境界。如:一位教师在上自编教材《带根线条去散步——鱼》一课时,他采用了听不同旋律、情绪的乐曲,从而引导学生自由地表现不同感受的线条。当时而低缓,时而高亢,时而深沉,时而激昂的《二泉映月》在课堂上空飘荡的时候,孩子们也完全沉浸在阿炳那动人心弦的乐曲声中。待到一曲完毕,老师并没有马上打破课堂上的静寂,而是让这种氛围保持着。足足2分钟后,老师才用低缓而又温和的声音说:“同学们,我从你们眉头拧起的疙瘩中,从你们满含热泪的眼眶中,从你们脸上凝重的神情中,看出了你们一定有许多话想告诉老师,现在,就让老师和你一起分享你那独特的感受吧!”只见,这时的课堂就像“银瓶炸破”一般,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发表了自己对乐曲的独特体验——“我听到了二泉的流水声,可以用柔和的线条去表现”“我听到了阿炳不幸的人生,想用高低起伏的线条来描绘我的感受” “我听到了阿炳在街头卖艺时,遭到地主的打骂声,可以用愤怒的折线来表达我的同情与不满”“我听到了阿炳正在和命运作斗争。”“我听到了阿炳在诉说着自己受的苦,用不同的线条来表示,如折线、螺旋线、波浪线等,我想上来画一画。”“我听到了阿炳在对着月亮畅想未来,我想尝试用行云流水的小波浪線来表现。”……这就是2分钟“等待”产生的效果。

课堂中体验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去倾听,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体验和感受,在情感和认知活动中获得自然而真切的感悟。教师不要急于讲解,要学会稍作等待。要知道,此时真是无声胜有声,绕梁的余音正是把学生带入课堂的最好媒介,生硬的分析无疑已成多余。

3 在探究创造时善于“等待”

在学习《来画虫》一课时,课前我就让孩子准备好了放大镜、昆虫盒、蚂蚁、小水盆等。在课堂上我没有给孩子提供大量精美的图片资料,也没有给学生介绍大自然中各种各样的昆虫。我只是让孩子仔细观察蚂蚁,运用各种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观察、探究蚂蚁身上的奥秘,然后比比谁的发现多。

学生们饶有兴趣的观察着自己捕捉来的各种各样的蚂蚁,有的将蚂蚁放在水盆里,观察它是否是个游泳健将;有的将面包屑撒在昆虫盒里,看蚂蚁如何为了食物相互争斗,还有的在用放大镜仔细的观察蚂蚁是否长胡子……而我在等待的同时,只是一个观察者,我在观察孩子们的情绪,也观察着孩子们的发现。我在快乐着孩子的快乐,惊喜着孩子的惊喜!这些发现将是孩子们创作的素材啊!

二十分钟之后,孩子们纷纷将自己的发现告诉我:

“我发现蚂蚁在争夺食物的时候,要看对象,有两个蚂蚁发现了面包屑,就相互大打出手,毫不相让。但是另有两个蚂蚁发现了食物,它们不但不争夺,还齐心协力的一起运送食物,你说,这两个蚂蚁会不会是亲戚呢?”

…………

孩子在观察蚂蚁时发现了奥秘的同时又产生了许多有趣的疑问,有的是我可以解答的,有的是我的无法解答的,我都统统留给了学生自己课下去寻找答案。学生们带着发现后的快乐和满腹的疑问,进入下面的学习……学生的作业真是精彩纷呈,画面生动有趣,看《在学游泳的蚂蚁》《大力士蚂蚁》……这里的等待远比枯燥地让学生对各种昆虫进行写生、对纸空想来得更有趣,更有价值,对于其他的昆虫我相信学生在课外一定也会象今天这样去研究,去观察。

这样的课堂学生的学习就不是简单被动的接受,而是积极主动的探究了。我们教育的目的不就是培养学生的这种学习品质吗?在学生探究创造时多一些等待,就会使课堂多了几分耐人寻味的余地,就能给孩子们留出思考的时间;留下创新的空间;留下体验的空间;留下想象的空间;留下探究的空间,留下能力发展的空间。

4 在拓展延伸处善于“等待”

曾有人感叹说,我国的学生在校期间是学得多,悟得少,教师面面俱到地讲问题,往往只能使学生囫囵吞枣地生搬硬套,变成一个个“两脚书橱”。其实,学生没有问题的课并不是一节好课,教师可以留下一点未完全解决的问题让他们动脑思考,带着问号结束新课,促使学生去继续学习,课外探究,这样的“等待”就可以把把课堂延伸到课外。如在执教《走进博物馆——中国工艺美术欣赏》一课,在欣赏《唐三彩马》时,一个学生突然提出一个问题:“这匹马造型非常逼真,非常精美,但为什么尾巴这么小,和生活中的马尾不一样呢?”这时,我对学生说:“同学们中有没有谁知道?”这时一个学生说:“是为了节省材料。”另一同学说:“马尾巴的毛掉了。”“马尾巴受伤了。”教室里哄笑一片,其实没有谁知道真正的答案。我并不急于把答案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课外先观察家里或商店里的卖的唐三彩马,它的尾巴是不是都是很短的,然后查资料或调查,下一次课上一起交流。

如果在课堂上师生不厌其烦地讨论这些问题,一是时间不允许,二是效果不一定比这种“等待”式的处理好。课中等待是教师对学生无形的期待、支持和鼓励,让学生在自己的思考中学习与质疑,促使他们课外探究,到生活中去观察和思考,也是我们对“生本资源”的高度重视。教师需要多创设一些充满智慧的等待情境,让学生多一些心灵和精神的自由空间,让他们去寻找、去发现,这样的教学才会散发出内在的育人芳香。

5 在出现“意外”时善于“等待”

新课程下的课堂是生成的课堂,面对学生的各种课堂“意外”,如果我们能及时把握,给他们充足的时间,相信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在上《动物朋友》这节课时,我创设了“动物狂欢节”情景,让学生在模仿各种动物的过程中认识了解不同的动物。当我说:“你们看,动物们都来了,让我们一起狂欢吧!”大部分学生都开始尝试模仿各种动物,这时有一位出了名的“问题生”趴在桌上打起了很响的呼噜声(我知道他是故意装的),这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当时我强忍心中的火气,提示性地问这位学生:“请问你模仿的是什么动物?”那位学生胆怯地站了起来,无语,我耐心地等待了一下,终于他轻轻地说:“我是一头打瞌睡的老虎。”我愣了一下,禁不住为他的自圆其说叫好。于是我就让学生顺着这个话题说说理由。学生说:“老虎一大早来参加狂欢节,兴奋地一夜没睡好,现在它困了。”在这位学生的影响下,和我进一步的引导下,其他学生的思维也开阔了,不仅借助道具,还能从动作、神态等各个方面来模仿动物,学习气氛也更精彩、热烈了,我也借此表扬了这位学生。这一次的“意外”,因为我理智的“等待”, 让缺点变成优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不禁高兴了起来。

课堂教学环境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空间,它必然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在遇到干扰时,尤其是与学生意外事件“遭遇时”,教师应有一个平和的心态,学会等待,并不失时机地消除干扰,“化干戈为玉帛”,定能化险为夷,从容应对,收到的效果说不定会超出你的意料。

“等待”是一种宽容,也是一种教育,它就象书法和绘画中讲求飞白的运用一样,要恰倒好处,我们的课堂教学不能忽视“等待”的运用原则。让我们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学会“等待”,更要学会善于“等待”,就一定会收到“有意栽花花不開,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国美术教育[J].《中国美术教育》编辑部,2008(1-6)。

[2]少儿美术[J].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1-7).

[3]江苏教育研究[J].江苏教育研究杂志社,2009(1-10).

[责任编辑:杨玉洁]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