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策略

时间:2024-05-19

黄玉梅

【摘 要】旅游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旅游经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旅游经济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旅游经济的发展应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用经济收入创造条件服务生态环境保护。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二者存在辩证统一的关系。如何实现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可以从开发生态旅游、引导旅游行为,多方协同合作、实现动态平衡等方面采取相应措施。

【关键词】旅游经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 F5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8)01-0091-002

【Abstract】Tourism has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o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different stages of development. A goo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s a necessary condition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economy.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economy should follow the law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reate conditions for the protec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with economic income. There is a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ourism economy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How to achiev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ourism economy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an tak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from the aspects of developing eco-tourism, guiding tourism behavior, cooperating with multiple parties and realizing dynamic balance.

【Key words】Tourism economy;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良好的生態环境是旅游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旅游业又是资源依托型和环境依托型的产业,二者存在复杂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如何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一直是旅游学界研究的热点。Wall和Wright(1977)探讨了旅游对环境影响的概念、研究方法以及旅游活动与环境要素联系及影响的机制。[1]Stephen(1992)从土壤、植物、动物、水、噪声等五个自然环境要素研究旅游发展对自然环境产生影响,认为旅游发展对目的地生态环境同时存在消极和积极两种作用。[2]崔凤军(1998)构建了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理论模型,并给出了生态环境对旅游产业发展承载能力的定量计算方法。[3]学界对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二者关系的研究既有定性分析也有定量分析,无论用何种方法对二者的关系进行探讨,其根本都会回归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随着国内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旅游产业成为不少城市新的经济增长点,甚至在一些城市业已成为地方经济的支柱产业,旅游经济对地区经济的贡献度也越来越大。与此同时,旅游经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在不同的时期亦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1 旅游经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1 积极影响

当旅游活动发展至一定规模形成旅游产业,对人们的经济生活产生一系列影响后,大众对赖以生存的环境也有了新的认知。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促使人们对旅游活动所依存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予以更多的关注。生态环境作为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在旅游环境中独具吸引力,逐渐以整体的概念进入公众的视野。生态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数量与质量的总称,是关系到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相较生态环境,自然环境的外延较广,各种天然因素的整体均可以视为自然环境。旅游业发展初期,人们从自然环境的认知水平上升至对生态环境的客观认知。基于这个认知转变的视角,可以看出旅游经济对生态环境具有一定的正面积极影响。

1.2 消极影响

旅游综合效益,包括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地方政府在大力开发旅游业的过程中容易产生“短视”行为,即只重视旅游业的经济效益,而忽视其社会和环境效益。譬如一味追求门票经济,从而造成旅游景区的环境容量超载,再加以游客素质的参差不齐,旅游规模越大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势必也越大。旅游业已不再是发展初期人们眼中的“无烟工业”,地方政府对旅游业的过度开发同样会影响当地的生态平衡和环境质量。国内的旅游业发展至今,这一现象在旅游资源禀赋较高,地方经济水平较落后的地区尤为凸显,地方政府以牺牲生态环境的代价换取了短期的经济利益。由此可见,随着旅游业的深入发展,旅游经济对生态环境产生的消极影响也与日俱增,且不容忽视。

2 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辩证关系

在国内旅游业发展的不同时期,旅游经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在发生变化。究其根本,只有深入挖掘二者内在的辩证关系,才能为其协调发展提供主要依据。

2.1 良好的生态环境促进旅游经济持续发展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旅游经济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作为旅游活动的主体,旅游者更倾向选择保护完好的生态环境开展相关活动,这是旅游审美和心理安全的根本需求。倘若生态环境被破坏,未得到及时修复和保护,作为旅游活动的主要媒介,生态环境遭遇破坏势必影响旅游活动的正常开展,进而影响地方旅游业的持续发展。换而言之,良好的生态环境更利于促进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2 旅游经济发展服务生态环境保护

从经济发展规律来看,发展经济是为了创造更好的条件去保护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环境。同样,旅游经济的发展也遵循这一规律,旅游经济的发展应服务生态环境保护。

旅游活动的开展是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媒介,地方政府通过开发旅游业,合理利用生态环境资源,获得相应的经济效益。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当地政府对生态环境保护投入的人力、财力、物力亦有限。当旅游经济成为地方经济新的增长点,地方政府可利用旅游业的经济创收服务生态环境保护。

通过对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内在关系的梳理,不难发现二者实则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旅游业发展的根本前提之一,并在较大程度上促进了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旅游经济的发展应遵循经济发展规律,最终实现用经济收入创造条件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性回归。

3 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策略

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不少地区在大力开发旅游过程中为了完善配套设施、实现交通便利,出现对生态环境不同程度的破坏现象。并且在一些地区由于过度开发旅游,一味地追求经济利益而导致旅游景区环境容量长期超载,部分生态环境遭遇毁灭性破坏,且由于资源的不可修复性,也失去了旅游吸引力。结合对二者内在辩证统一关系的梳理,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如何协调发展是行业亟需解决的问题。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主要是指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能够保持一种良性循环的状态,能够在同一个系统下,相互调节得当,保障相互的共存性。[4]

3.1 开发生态旅游,引导旅游行为

当前,国内不少地区借着生态旅游的“旗号”开展旅游活动,实质上仅是借其形式,并未真正实现生态旅游。譬如国家规定自然保护区可以开展生态旅游,但目前的旅游开发很难真正达到生态旅游的高度。生态旅游应该在不干扰自然地域、保护生态环境、降低旅游的负面影响和为当地人口提供有益的社会和经济活动的情况下进行。实际上,在对生态旅游产品认知不到位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在自然保护区进行非科学的生态旅游开发,甚至在开发建设过程中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壞。

我国的生态旅游开发处于初始阶段,只有通过引导旅游者的消费行为趋向理性,譬如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在自然保护区内进行摄影、写生、自然探究等活动,充分感悟自然,提高审美层次。并借助新媒体的力量,倡导旅游者多分享此类旅游活动,营造文明理性、具有较高审美层次的旅游氛围。只有开展科学理性的旅游活动,才能对自然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降至最小。

3.2 多方协同合作,实现动态平衡

业内一些专家强调若要对生态环境进行完全保护,应将旅游开发置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立面。以长白山、九寨沟、武夷山等景区为例,它们既是旅游胜地,亦是自然保护区。若让旅游从这些自然保护区中完全退出,并不现实。解决的思路应是如何在生态环境保护和旅游经济发展之间寻求平衡点,而非让生态环境保护成为旅游经济发展的“短板”。

为了实现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动态平衡,应创新旅游景区管理体制。譬如以自然保护区为例,除景区现有的管理部门外,可以另设立生态环境保护科研机构,邀请业内学者、环保部门的管理人员作为此机构的主要成员,制定自然保护区的环境保护规划,作好方向性引导,确保宏观层面的科学合理。从摄影爱好者、户外旅游者群体中招募资深人员组建志愿者团队,主要负责自然保护区的对外宣传,倡导旅游者提高审美层次,规范旅游行为,形成良好的环境保护氛围。通过景区管理部门、生态环境保护科研机构、志愿者团队三方的协同合作,积极创新管理体制,促使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实现动态平衡。

【参考文献】

[1]Wall G, Wright C.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Outdoor Recreation[R]. Ontario: University of Waterloo, 1977.

[2]Stephen L J Smith.游憩地理学:理论与方法[M].吴必虎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2: 157-158.

[3]崔凤军,刘家明.旅游环境承载力理论及其实践意义[J].地理科学进展, 1998,17(1):86-90.

[4]王东红,宋勇.伊宁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评价[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 :53-56.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