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9
李 超 张杰强
(山西工商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影音电影,触摸媒体等,相对于报纸,广播,电视,杂志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吴征)相对于旧媒体,新媒体的第一个特点是它的消解力量——消解传统媒体之间的边界。
科普宣传是我国一项长期的社会化公益事业,《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普法》明确规定:“各类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把科普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活动,应当采取公众易于理解、接受、参与的方式”。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公众对科普信息需求也日益增高,科普微信公众平台的建立,为科学的普及宣传增加了一条全新的渠道。它承担着科学传播的任务,是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文化、弘扬科学精神、宣传科学思想的工具之一 公众越了解科学,对大众传媒作品的关注度就越高,两者相辅相承,相互推动和影响,共同促进公众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促进民族和社会的进步。
在科学技术发展的今天,应充分利用这一渠道,扩大科普宣传的覆盖面。新媒体具有独特的优势,对科学普及具有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它优于传统科普手段,是进行科普活动时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
与传统科普手段相比,新媒体具有如下一些特点,如它提供的信息结构更趋合理,更适于不同人群的学习;它快捷、方便、跨越时空、跨越国界、而且图文并茂、特别是由于采用广播电视、音像多媒体技术,因而更加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它的交互式功能和寓教于乐使之能够最大限度、多层面地调动受众个体的积极性;新媒体使传统上由科普主体掌握的主动权得以向受众转移等等。所以,利用新媒体进行科学知识的传播与普及,对于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尤其是激发青少年学科学、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等都具有重大意义。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区别就在于传播形式的改变,过去,信息事件获取比较单一,人们只能去被动的接受,而新媒体的出现,因为有丰富内容的互联网为载体,人们可以自由的去选择,去获取相应的内容,也就更加被人们所接受,所普及,移动互联网的日益成熟也为科普宣传利用新媒体强势出击,加了一剂强心剂,从这个意义上看,新媒体发展趋势良好,前景可观。
微信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1月推出的一种通过网络快速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的软件及传播系统。手机、电脑终端都能通过网络进行微信形式丰富、快捷、方便的联系。伴随着新媒体的出现,腾讯的微信公众账户,已经突破200多万,而且在使用方面更加简单和快捷。传统APP和轻应用相比无非多了一些更加个性的设计,但是这些都不足够吸引用户。伴随着手机微信的崛起,传统的APP逐渐走向衰落。从微信公众号的火爆和百度轻应用的迅速崛起,可以看出来,移动APP的发展方向开始走向用户强关系化、功能便捷化、应用移动化的道路,科普载体“微信”的特殊功能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微信的这个产品里存在着关系,存在着人与人的这种无法割断的联系,人类世界就是一个网,人与人之间永远存在着关系,而微信的存在把这个关系变成了现实,并且创造了一个巨大的移动关系网。只要用户与用户之间存在着交流关系,就能保证足够强的粘性,保证产品不断壮大的同时,不出现用户流失。
实践让我们感到,新的科技和产品,如果没有粘性的用户体系,很容易出现大量用户流失,产品必然走向失败。所以未来的移动APP,如果用户之间没有关系,用户之间无法交流,那么你的产品只能火一阵子。一个APP是否成功,就是看这款APP的用户粘性有多强,用户之间是否互相孤立,用户之间的关系网有多大。
许多产品做到最后,功能可达到十几个,甚至几十个,之所以如此,就是做产品的没有产品理念,不知道这个产品未来是什么样子,或者没有坚持自己的想法,所以到最后一个好的产品变成了一个四不像,功能太多,运行缓慢,大量耗费手机资源,最后被用户卸载。微信为什么能成功?是因为微信产品始终做的是交流,主功能永远在最显眼的位置,主屏幕始终一个按键,简单快捷,深受用户喜爱。
应用的移动化发展,催生移动互联网产品体系的深度变革,手机轻应用的发展趋势就是,用户以后不用再直接安装那么多的APP,直接安装一个APP就可以获取所有的想获取的信息,微信的公众号成功实现了这个功能,现在越来越多的用户在使用手机,越来越多的用户直接通过公众号和轻应用直接获取信息,进行购买、阅读、互动等,极大地方便了客户。
大学生属于青年群体,青年人比较乐于接受新的事物,新媒体的出现,在学生中受到了极大的欢迎。根据调查统计,学生大部分拥有智能手机,微信、微博、手机QQ,是学生当中使用率较高的软件,从中也体现了大学生对当代社交的认识,从过去的见面社交变化成为现在的网络社交。
为创新科普宣传载体,推进学校科普工作蓬勃开展,山西工商学院科技处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普法》,成立了“校园微网络开发与实践”课题组,利用腾讯微博微信,注册了“山西工商学院科普微信平台”作为科普宣传基地。2013年10月开始试运行,在此平台上,课题研究人员将向大家传播健康的生活理念和卫生常识,解读大自然的科学奥秘,宣传国家政策,提供科研信息、科普旅游、科技新品、科技竞赛、校园资讯、大学生创业、就业信息等,激发了大学生科学热情,提升了科学素养。随后,课题组在山西省教育厅申报了“微信科普信息传播模式构建”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
在试运行期间,根据实际需求及反馈的建议和意见,补充或增设与科普有关的栏目,并不断改进页面风格和整体布局,以求打造科学性、知识性与趣味性兼具的校园科普微信,展现本校科普新形象。让被分享者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也让微信成为了一个新的科普途径,受到学生欢迎。
事实证明:微信科普的效果成效显著。首先,它在朋友和熟人圈里传播,依托朋友们多年建立起的信任,具有较强的可信度。其次,微信科普知识以较高的速率在传播,几乎每人都有几十个甚至几百个朋友,经过连续不断的转发,传播效应迅速放大。三是微信科普贴近实际,大都是与学生健康生活、发明创造、就业信息、科普知识相关的内容,学生可以从中受益。微信传播科学知识,优势在口碑式传播,渠道快捷、信任度高,其劣势也在于口口相传,缺乏专业性,容易走偏。因此,如何在保护微信科普热情的同时,因势利导,利用这个高效的传播平台开展科学的科普工作,成为各级科技和科普部门不容忽视的问题。
当务之急是组织科普专家,按照微信传播的规律,筛选一批科普知识来“供给”微信,从源头上保证科普知识的准确性和权威性。同时也可以开展一些微信科普大赛等活动,将微信科普纳入各级科普活动,引导微信科普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为公民科学素养的提升发挥正效应。
新媒体做为当代一种全新的技术手段,在各年龄阶层中都受到了很大的欢迎,做为培养学生主体的学校,应该改变观念,在社会发展大潮流——网络化中占取制高点,不让新媒体发展成为自身学校管理中的短板。科普信息新媒体化,大势所趋,高校都必须努力参与社会变革!
[1]吴秀娟.我国科技报道中媒介的认知构建[D].西南政法大学,2011.
[2]周冯灿.从媒介商业主义看综合类报纸的科学素养传播[D].暨南大学,2013.
[3]汪彤.科技新闻的可读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
[4]张泽琪.科学传播中的媒介社会责任研究[D].河北大学,2011.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