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从娜允古镇看傣族的自然生态观

时间:2024-05-19

陶兴玲

(孟连县民族历史博物馆,云南 孟连 665800)

娜允古镇地处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城西,与县政府隔河相望,占地约35公顷。2001年娜允被云南省政府公布为“历史文化名城”,2005年被列为云南省60个旅游小镇之一,2006年被评为 “云南十大名镇”之一,2008年经国务院公布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娜允,傣语意为:内城、城中之城。从元代起就是孟连傣族的王城,有着七百多年的文化积淀。《元史·地理志》有“木连路军民府”,明永乐四年(1406年)设“孟琏长官司”,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升“孟连世袭宣抚司”。土司统治跨元、明、清、民国4个时期,至建国前共统治达660年之久。

傣族主要生活在河谷坝区,这里气温高,降雨充沛,土地肥沃,水利灌溉便利,平坝的周围有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矿产资源。傣族人民在能动地适应这种生态的过程中,产生了专门的技能、经验,并逐渐运用这种知识,从而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自然生态观。

娜允古镇属于能够较完整地反映一定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地方民族特色的小镇。从中体现了人类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共处,人离不开自然,依赖于自然这种纯朴的自然生态观。其具体表现为:

1 选址和布局

娜允古镇座北朝南、背山面坝、依山傍水,是傣族建城建寨最理想的地理格局,其半山腰之中的“天心中道”,是整个古镇的核心——孟连宣抚司署;与土司建筑并存的,还有佛寺、官道、神树、寨心、墓地、神林、古井等。古镇东面从高到低,依次排列着上城、中城、下城,西面是芒方岗、芒方冒两个寨子,共有七个村民小组、693户 、2500人,傣族占总人口的95%。

娜允古镇与汉族古城不同之处在于,没有中轴线,没有城墙,不把城池造成四方形,而是按照自然肌理依坡就势而建。它是土司统治时代的文化积淀,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政治、经济、宗教、历史、民俗等诸多文化,从中更体现了傣族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自然生态观。

傣族谚语说,“没有一条河流,你就不能建立一个国家;没有森林和群山的山脚,你不能建立一个村寨”;“寨前渔,寨后猎,依山傍水把寨建”。当傣族建立一个新的村寨时,最理想的居住地往往就是背靠群山或山脚,前临一片平坦土地的地方。这样水能够从山里源源不断地流淌出来,平坦肥沃的土地适宜稻田耕作,从河中获得灌溉用水也十分便利。傣族择居时对水的依赖,是其民族精神中古老建筑理念和审美观的体现。

2 神林、神树和墓地

娜允古镇背靠的金山,曾经是土司时代的神林——“竜林”,它属于原始宗教的祖先崇拜的产物,是傣族氏族祖先和部落祖先居住过的地方的总称。傣族每个寨每个勐都有自己的“竜林”。“竜林”内的一切动植物、土地、水源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为求得村民的平安、六畜兴旺,傣族人民还要举行隆重的“竜林”祭祀。

神林中生长着龙血树、紫柚木、木兰等珍贵植物。其中,龙血树是提取名贵中药“血竭”的树种。1972年,中国著名植物学家蔡希陶在金山上首次发现自然生长成片的小花龙血树后,引起了植物界的关注,1983年3月20日,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以金山为中心的南垒河两岸被列为省级自然保护区。

古镇里有几棵独树成林的大青树,最大的一棵为孟连的保护神——“宰勐”。“宰勐”倍受村民的崇拜,每年在祭祀官的带领下定期祭祀,有人外出经商或打仗者都要到树下叩拜,并怀揣一片树叶离去,以期神灵保佑其平安归来。

古镇西面有一片古木参天的绿地,是古镇的公共墓地。傣族大都实行土葬,贵族、僧侣和德高望重的老人实行火葬,但不论是实行火葬还是土葬都不立碑、不留坟,祭祀祖先到佛寺里滴水赕佛即可。因此,虽然经过了七个多年世纪的漫长岁月,娜允古镇的墓地并没有扩大,而一直得以重复使用,使墓地实现了节约耕地和环保的两重功效。外人到了这里,看到的是赏心悦目的浓荫和参天的古木,丝毫没有阴森恐怖的感觉。

傣族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傣族世代流传的许多谚语都生动地体现了这一思想:“森林是父亲,大地是母亲”;“毁林富三年,山秃穷几代”;“有树才有水,有水才有田,有田才有粮,有粮才有人。”在祖先自然崇拜观念的庇护下,傣族竜林和墓地内的森林植被得到长期的保护。,它既起到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制造有机肥料的作用,同时又是植物多样性的储存库、农作物病虫害天敌的繁殖基地;它既具有调节地方性小气候的功能,又是抵御风灾、火灾、寒流冻害的自然屏障。

3 庭院美化

傣族生态观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庭院绿化意识。傣族认为,没有花果树木的家不是家。他们在庭院中栽培植物,以此获得良好的生存环境和长久利益,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最高境界。

傣族以家庭为单位,一户一个庭院。传统的傣族庭院是由竹楼和园圃组成的,面积小的一亩或数亩,大的多达20多亩。竹楼在园圃中间,园圃的外围是竹林,里面是果园和菜地。有庭院的以整齐的竹篱作为院墙,有的在竹楼的四周筑矮墙,庭院内栽花种果,绿树成荫。而由于傣族地区植物的多样性,栽培在庭院中的植物构成了多物种、多层次的生态结构。高大的菠萝蜜、酸角树占据了上层空间;木瓜、柚子、芒果、番石榴、缅桂花等次高植物为第二林层;香蕉、臭菜、刺五加等植物居第三林层,这三个林层下,还有蔬菜、香茅草、板蓝根、栀子花等植物,围墙的竹篱上爬着南瓜、葫芦、犁板菜等。庭院外、佛寺旁、大路边还栽种着大青树、菩提树、竹子等,使傣族竹楼掩映在绿荫之中,红花绿树、鸟语花香,犹如世外桃源。

4 利用植物资源防治疾病

傣族聚居区由于居住环境特殊,自古以来就是瘴疠之地。针对这种潮湿、炎热、多雾多雨、细菌繁殖率高的自然环境,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种疾病和病症,傣族掌握了丰富的医药知识和医疗经验,并充分利用热带雨林中多样的植物资源。记载在贝叶经里的药书,记载着上千种药方。植物中的花、草、树皮、根、须、汁,果子的肉、汁、核,以及森林里的菌子都是治百病的好药,可以有效治疗骨折、风湿、瘫痪、痢疾、吐血、抽风、肝炎及各种炎症等。

从娜允傣族的饮食文化看,水香菜水芹菜等水生植物,占有较大的比例,而且大多生食,许多水生植物同时又是中草药,具有一定的食疗作用。傣族利用的热带亚热带各种植物,为饮食和医学所用,是傣族人民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摸索总结出来的,是傣族自然生态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5 结语

傣族人民信仰佛教,崇拜祖先,以佛教教义教规来约束和规范人们的生态观念和行为,使人们树立起爱山、爱林、爱水的良好生态理念,并依照习惯法惩治破坏生态的人,表扬为保护生态做贡献的人,从而起到了保护生态环境、森林资源、土地资源、水能水利资源的积极作用。因此,娜允古镇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民风纯朴,生态良好。应大力弘扬这种先进的生态文化和生态观念。

[1]陆泓,王筱春.云南孟连土司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2.

[2]]张海珍、李娅玲.普洱民族文化概览[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6.

[3]思茅行政公署民委编.思茅地区少数民族[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