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析我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现状

时间:2024-05-19

林青青

(上海理工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中国 上海 200098)

文明建设是中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要求,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以生态和生态文明知识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意识,普及生态知识。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生力军的当代大学生其生态文明理念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发展方式的转变效果和未来的发展质量。在高校教育中有机嵌入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既是题中之义,也是迫切要求。本文将试对我国高校教育中生态文明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从而找出种种存在的问题。

1 大学生对于生态文明的认识与了解的现状分析

首先,熟悉宏观概念,匮乏基本知识。

大部分学生对生态文明相关的宏观概念有所耳闻,但是他们对世界环境日等微观概念不清楚或者认识错误。学生对环境保护的关心程度比较低,对生态文明的基本知识较为匮乏。其所了解的多集中于大家都耳熟能详的生态环境问题上,尚处于感性认识阶段,还缺乏系统、全面、深入的理解。

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程度将直接影响到自身的生态意识与行为。因此,大学生应加强生态文明知识的学习,完善知识结构。大学生要认真对待学校开设的生态文明建设的课程,认真听讲,勤做笔记,查漏补缺,加深对生态文明的认识。同时还应该积极参加校内外组织的生态文明报告、讲座和研讨会等,不断丰富自身的生态文明知识,完善知识体系。

其次,信息渠道畅通,但未得到充分利用。

在信息网络发展迅速的今天,大学生获取环保知识的渠道比较多样化,这就给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观念教育提出了非常大的挑战。但是电视、报纸等渠道并未得到充分的利用,可见利用新途径网络进行生态文明建设迫在眉睫。教育者应借助更加现代化的、形式多样的传媒手段才能使大学生牢固树立起生态文明的观念。另外学校应该发挥学校自身优势,不定期地举办有关生态文明教育等方面的学术讲座,丰富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知识,帮助大学生树立生态文明理念。

2 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情感与态度的现状分析

首先,生态文明意识与个体自身利益常为负相关。

生态文明所倡导的是可持续消费,又称绿色消费。绿色消费不仅是消费无污染、质量好、有利于健康的产品,更是保护环境、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体现。曾有人对我国消费者绿色消费观和行为的实证研究结果的其中一点是: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需求仍然受产品价格的影响。这一结果对现在的大学生也是适用的。环保产品往往会因为价高迫使消费者望而止步。而目前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还不足以真正指导其绿色消费。

一些大学生虽然已具有一定的生态伦理意识,但还仅仅停留在表面,不能将保护生态环境、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作为约束自身行为的内在标准。因此,必须逐步加强和提高大学生的环保意识、生态伦理意识,使其成为他们主体的道德人格,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

其次,生态文明教育缺乏主体性意识。

大部分大学生是乐意接受生态文明教育的,但也有部分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淡化,甚至有些漠视生态文明教育。说明高校在生态文明教育的宣传和落实力度上有待改善。另外,大部分学生选修生态文明课程是以自身利益为衡量标准,获取生态文明知识的动力不明确。

可见,虽然学生的生态文明态度比较积极,但是在践行生态文明的行动上却与主观意志不相符,缺乏主体性意识。造成以上这种矛盾的原因是:大学生将学习生态文明知识当做一种义务或者责任,是“应该做的”而不是“想要做的”。由此可见,怎样激发学生学习生态文明知识的内部动力成为我们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

3 大学生在生态文明行为方面存在的现状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大学生普遍有“要环保”的意愿,但大部分没有做出相应的环保举动。生态文明意识最终体现在生态文明行为上,生态文明行为是生态文明意识在实践层面上的必然体现。相关调查结果表明,与调查对象的生态文明意识相比,其生态文明行为不容乐观,有待进一步提高。除此之外,大学生对参加生态文明建设活动的热情很高,但是学校在植树等环保活动的开展数量、宣传力度和规模方面还做得不够,以致于还有想参加的学生却不能参与进来。

针对学校生态环保活动数量不足、宣传不够、规模不大等问题,学校各学院应加大对生态环保活动的策划、组织、宣传的力度,扩大生态文明建设活动的规模,增加生态文明建设活动的数量,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活动的质量,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活动的影响力,让每个有意愿、有热情参加生态文明建设活动的大学生都能够参与进来,让学生的生态意识和知识在志愿者活动中得到提升,进而改善校园的生态环境。

4 学校在生态文明教育的投入的现状分析

首先,学校对生态文明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多数高校并没有开设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课程,这说明学校在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宣传方面的力度不够,而即使在已经开设相关课程的学校,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课程的态度是并不热衷,他们更希望通过其他渠道了解相关知识。因此,高校一方面应设置与生态文明教育相关的公共基础课程、专题讲座,面对全校所有专业开放,且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生态文明知识教育;另一方面,各学科任课老师应充分发掘课程潜在的生态文明教育资源和优势,进行生态文明意识的渗透。

其次,教师采取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

目前在大部分高校,教学中较多被采用的是课堂讲授法,老师通过板书、多媒体的方式向学生讲授知识。从实践形式讲,目前教多采用的是模拟法庭法、法律诊所法等目前较多采用的环境法实践教学方式,虽然这些形式也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理解,但这些方式由于受场地、师资等因素采用的次数较少,因此会给使学生觉得这门课程与实践几乎没有什么联系,造成了学生“环境保护很重要,但和我没太大的关系”的思想。

可见,教师在教授生态文明知识上方法比较单一且较多采用纯理论讲授,少有课外实践活动。这种灌输式的教育忽视受教育者主体性,很难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这是造成学生对生态文明知识缺乏兴趣的重要原因。因此,教师在教授生态文明知识的过程中应结合学生的特点、需求,采用其乐于接受的教学方式。

总之,我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还存在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将会使我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打开一个新的局面,从而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