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9
马晓亮
(淮阴师范学院 后勤集团,江苏 淮安 223300)
住宅小区的植物造景,是生活性、艺术性和科学性的完美结合,可以说,也是“师法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的一种园林境界。因此,住宅小区的植物造景要充分发挥植物的种类丰富、生态各异的特点,科学规划,合理设计,创造出一个色彩斑斓、季相分明的小区环境来。
在住宅小区造景的植物选择既要符合宏观性、经济性、审美性等三大基本原则,又要有生活性、艺术性、科学性等住宅小区的造景特有的原则。在选择住宅小区的造景植物是要从以下几个原则考虑:
根据植物的生态习性选择适合住宅小区生长的植物,住宅小区的植物一般情况下按周年生长在分散的露地,栽培和管理技术与温室花卉不同,应根据不同的土壤、温度、光、水分等条件有规律地配置好相应的草种、花种、树种。
住宅小区造景的植物要与住宅小区的内外环境相容合,树种、花种、草种选择既要适应整个地区的大气生态环境,又要与住宅小区的周围环境匹配,景色优雅,另外,植物寿命长、易成活、耐修剪、多样性也是必须考虑的因素,要体现生活特色、区域特色,社区文化特色,突出差异化。
(1)合理规划和配置,绿化的树种、花种、草种应丰富多样多彩,以便小区保持全年的美丽环境,并且可以丰富居民的绿化知识。在气候条件适宜的地方,我们可以种植不同花型、果型、树型、叶型、花期的花种和树种。在规划是一定要注意,住宅小区不能栽培一些有恶臭、易引起过敏和多刺的植物。(2)要注重树种、花种、草种的季相,也要注重树种、花种、草种色彩的变化与对比。住宅小区的植物造景要考虑到春夏秋冬枝叶的变化,不得出现枝叶光秃的情况。根据当地植物的形态和性状,以丰富的树种、花种、草种,形成春花美丽烂漫温馨、夏荫浓郁芬芳诱人、秋色绚丽多姿多彩、冬景苍翠挺拔有力的四季景观效果。
住宅小区的植物造景要有主次之分,形成各种株型、多种质地、多样叶色的对比效果。住宅小区主体绿化植物应具有本小区的文化特色,根据落叶或常绿、树形高低和大小,做到疏落有致,有主次,切忌平均配置,重复绿化。乔木组成树丛、灌木组成树群的地方,要深浅疏实配合合理;在存在非植物景物的地方,花卉多一些,树要栽得少一些,,或者配置树冠较高、树干高大的乔木,透视;或者配置低矮的灌木花卉,也可保持透视效果,对视野不开阔的零散地方,要配置一些有遮蔽作用的致密的树丛,使景观有一定的“嘉则收之,俗则屏之”的审美效果。
住宅小区各功能区的植物选择,可以遵循合理性、审美性的原则,树立植物造景的住宅观念。现将住宅小区主要区域的造景植物分述如下。
(1)小区门口周边空地。小区门口周边空地主要功能是为了满足人流、车流的流畅和集散。小区门口周边空地的植物配置应大方、开阔、明快、简洁、自然,突出和烘托住宅小区的生活氛围。门前设有广场的住宅小区,造景植物应重视横向与竖向的比例关系,植物要齐整、矮小。另一种造景植物是从小区门口到住宅楼的中央主干大道上可配置树形较美观的常绿乔木,构成宽阔的绿色大道。
(2)居民生活区。此处的绿化功能是创造卫生、安静的环境,便于生活和休息。植物配置的原则应实用、简单、抗破坏,采用规则式与自然式相结合。如沿楼宇四周砌筑花池,种植一些低矮的花灌木,如海桐、红叶石楠球、龙柏球、金钟花等,既具有美化效果,又不影响室内通风透光。楼前有较大场地的住宅区,可种植树冠较大的落叶乔木,既便于居民在大树下活动,还可纳凉、遮阴。在楼墙适当位置可种植爬山虎等攀援植物,增加立体绿化面积,也可起到防晒、降温的作用。由于住宅区人流集中,活动频繁,管理不便,不宜种植大型的草坪及十分珍稀的植物。
(3)住宅小区道路。住宅小区的道路通常分为通往大门口的主干道、通往各楼宇的支路和通往景观的绿地小径。主干道植物造景应以遮荫为主,支路、小径的造景以美化为主。主干道的大型行道树可选用榉树、合欢、栾树、水杉、银杏等落叶乔木,距离较短的路段可选用广玉兰、雪松等常绿乔木。主干道的道路外侧一般应留有种植小草的带状绿地,配置地被植物或花灌木,以改变干道平直的单调性。支路及小径的路旁植物造景应活泼而且有变化,根据路段不同可分段种植不同品种,组成不同的景区。一般选用常绿树与花灌木,也可用花灌木与常绿树间植,如蔷薇与龙柏、红叶李与桧柏等。绿地中的植物种植可对植、孤植、丛植,既有引导、分隔的作用,也具有观赏性。
(4)健身活动区。该区的绿化功能是创造开阔、卫生的环境,便于活动。此区是居民休息、游乐的中心,植物配置的原则应简单、实用、抗破坏,采用自然式与规则式相结合。运动场地采用地砖或耐践踏的草坪,沿运动场四周砌筑小型的花池,种植一些低矮的花灌木。较大场地的外缘空地一般可种植常见的无病虫的树冠较大的落叶乔木,便于居民在大树下活动、休息。
[1]郑雪英,张文刚住宅区的植物造景浅析[J].浙江林业科技,2002(9).
[2]苏雪痕.植物造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
[3]赵建民.园林规划设计[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