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论转型期新研究型大学的科技管理

时间:2024-05-19

陈丽君

(天津市科学学研究所,中国 天津 300011)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之后,除了在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发生了重大转变之外,在高校科技管理方面,我国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持续发展的经济需要强大科研能力的支撑,因此,一大批先前的教学研究型大学逐步转变为了研究型大学。为了促进转化的进程、保证转化的效果,处在转型期的研究型大学必须改变先前的科研管理模式,以教学促科研,将科研与市场对接,改善之前的学术氛围、学术风气。[1]本文意图在区别教学型、教学研究型和研究型大学的基础上,对于转型期新的研究型大学的科研管理方式进行探讨。

1 大学的分类:教学型、教学研究型、研究型

我国有700余所普通本科院校、1000多所普通高等学校。其主要职能是储备科技创新所必须的高等人才,创造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和承担社会责任等等。根据职能不同,我国的大学可以分为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和教学型三大类。[2]

1.1 研究型大学的特征

研究型大学是美国最早提出的概念,[3]其以培养高层次的创新型人才作为自己承担社会责任的主要形式。特别是博士及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是该类大学教学培养工作的重要部分。与教学相比,研究型大学的科研工作是其日常工作的主要部分,为经济发展提供自主创新的成果,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的研究任务,教学任务与科研工作具有紧密的一体性是研究型大学的主要特征。除此之外,利用创新成果、知识产权和技术服务,以技术入股、成果转让等形式推进高新技术的产业化,是研究型大学区别于其他两类大学的主要特征。

1.2 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特征

教学研究型大学有全面的学科配置,部分专业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其教学工作以本科为主,兼收少数硕博学生。在科研方面,其实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依靠的主力军,[4]对地方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具有积极推动。科研工作具有明显的地方性,并且存在明显的重要攻坚方向是该类大学的主要特征。传统上看,教学科研型院校作为“中间派”,在我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试验场”。

1.3 教学型大学的特征

教学型大学以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主要目标,承担较少的科研创新工作,其办学方式灵活,适应能力强。有学者将其特征概括为:以本科教育为主、主要承担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任务、社会适应性强、重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区域化优势明显、办学效益显著,等等。[5]由于此类大学并非本文探讨的对象,因此,对其特点不做特别的论述。

2 转型中大学的科技管理:机遇与挑战并存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WTO)以后,在经济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由此催生了大量的对于科技创新成果的需求。这也使得一些科研成果主要针对地区需要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出现了跨区域,甚至于全国性的科研需求。因此,由教学研究型向研究型转向的趋势,为大学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期。如果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那么科技管理则是第一科技。[6]科技管理的意识与技术,是科学技术能否获得跨越式发展的关键。特别是在知识大爆炸、科技大爆炸、观念大爆炸趋势一发不可收拾的今天。

然而,在这个重要的机遇期。我国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却没有对于科技管理工作提起足够的重视,亦或对转型期科技管理工作所面对的挑战缺乏清醒的认识。本文认为,处在转型期的教学科研型大学面临的,科技管理方面的主要挑战,在于:观念僵化、思维保守,人才意识淡薄和缺乏专业科技管理人才三个方面。

首先是观念僵化、思维保守。由于教学科研型大学的地方性特色,多数的该类大学存在“壁垒”式的思维。这种思维表现为两点:一方面,对外形成资源垄断,阻碍其他研究机构涉足本地的科研领域,这种垄断逐渐转化为了一种小富即安的保守主义,妨碍了跨区域、跨专业、跨学科的大型科研合作项目的建立,也限制了地方型科研项目的视野和研究能力。另一方面,对内的科研管理保守成风,即对于本单位科研人员跨地区、跨专业从事科研工作的支持力度不足。对内的保守会严重阻碍教学研究型大学的转型过程,影响本单位吸引高新技术人才的持续性。在这种保守思维的影响下,教学研究型大学很容易满足于已经取得的地方性的科研主导性地位,忽略科技管理的作用,从而错过重要的转型期,失去进阶成为研究型大学的重要机遇期。

其次是人才意识淡薄。传统来说,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教师更多的以本科教学作为其业务工作的核心。也正因为如此,教学研究型大学在招聘教师时,更加注重对象个体的教学能力是否突出,而相对忽视其科研能力。在向研究型大学转向的过程中,其在吸引高水平、高层次、高学历的创新人才方面缺乏足够的投入。这种投入的缺乏表现在两个层次,一是没有将吸引人才的重心放在提供优质的科研条件上,即缺乏吸引一流科研人才的硬件条件,二是没有为科研型人才提供优厚的生活条件,换言之,受到传统引人思路的制约,教学研究型大学在转型期不能将更多的源转移至吸引人才领域。简言之,在以教学为主导的传统之下,教学研究型大学缺乏引进创新型科技人才的意识,长此以往,会导致该类大学对于高新人才而言缺乏吸引力。

再次是缺少专业的科技管理人才。与上一个问题类似,该问题同样源于教学科研型大学忽视科研工作而重视教学工作的传统。由于工作重点始终在教学领域,教学研究型大学不乏优秀的教学型人才。但是,在转型的过程中,随着科研工作的大量增加,该类大学传统上科技管理人才缺乏的现实会更加突出。缺乏科技管理意识和技术的科学研究,很难取得突破性的进展,换言之,与科研成果相比,科技管理是现代大学科研工作的核心和最重要的推动力。科技管理人才的缺乏、科技管理意识的淡薄,必将制约教学研究型大学科研工作的开展,是其平稳度过转型期的最大障碍。

处在转型时期,必然面临着重大的发展机遇,但是如果不能克服其自身在科技管理方面的缺陷和不足。那么,教学研究型大学能否平稳的完成向研究型大学的过度,便是未知数。本文旨在为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科技管理创新提供一些建议,以助其平稳的度过转型期。

3 转型期科技创新管理策略分析

教学研究型大学能够转型的关键在于,在某些重点学科,该类大学已经达到了国内,甚至国际一流水平。在该学科中,该类大学存在鲜明的特色,而其他学科则成畸形发展的状况。[7]转型时期的科技管理创新应当以学科作为关键词,以此为出发点,本文为其科技管理创新提出以下意见。

首先,是重视学科体系的健全。所谓“单丝不成线,孤木不成林”,在重要的历史机遇期,优先发展自己的优势学科无可厚非,但是,就科技管理而言,教学研究型大学要向纯粹的研究型大学转向,其科技成果的涌现,必须是学科均衡发展的结果。因此,为了平稳度过转型期,在科技管理方面的关键是平衡学科之间科研工作的比重,促进弱势学科能够同样发挥科研重镇的作用。这种鼓励可以表现为,科研奖励向弱势学科倾斜,在项目申报过程中给予弱势学科更多的辅助,在经费分配上为弱势学科的科研项目配套更多的资助,等等。

其次,是注重引进人才的全面性。优势学科尽管是安身立命的根本,但是在人才引进上应当有长远的眼光。这种全面引进人才的理念分为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要加大引进科技管理型人才的力度,科技管理型人才相当于一场战役中的指挥官,缺乏有效指挥的战士会成为一团乱麻。要实现转型,最重要的是为转型时期的科学研究把舵,因此引进科技管理型人才,应当是转型中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工作重点。第二个方面是需要健全学科制度。在引人的过程中,不应当仅仅在优势学科利用优厚的待遇和良好的科研条件吸引国内外一流的人才,在相对弱势的学科,更加应该提高待遇,增加筹码,将一流人才招至麾下。这是健全学科体系的必经之路。如此,才能实现在学科发展过程中的“以强带弱”,实现学科的均衡发展。

第三,是在科技管理方面强调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路径。重视产学研相结合,主要是考虑到国家对于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支持力度有限,而该类大学的研究经费主要集中于其优势的重点学科,为了使其他的新兴的学科能够获得发展的土壤,必须考虑将其科研能力、科研成果转化为物质性利益,产学研相结合可以实现这一目标。一方面,要以科研项目、科技成果转让等形式加强学科与社会企业的联系,形成科研——产出型的发展模式。另一方面,要注重校办企业的发展,校办企业可以更加快速、高效的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与此同时校办企业还能为高校注入活力,提高其吸引人才的筹码。除此之外,教学与科研产出的关系也不能忽视。传统上,教学为主、科研为辅的模式不利于教学成果与科研成果之间的转化。在转型期,教学研究型大学必须重视以教学促科研、以科研带教学的新型教学科研模式。应当重视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将其培养工作转化为现实的科技成果。

4 结语

机遇与挑战是一体两面的关系。教学研究型大学以中国加入WTO为背景,正面临着历史性的机遇,同时在科技管理方面也面临着重大挑战。如何改善传统科技管理工作的不足,是其能否实现转型的关键。本文旨在为其平稳转型建言献策,在重视学科体系健全,加强人才引进的全面性,实现“产学研”相结合的基础上,该类大学一定能够顺利的实现转型。

[1]佟福锁.论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学科建设转型[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4):86.

[2]李宝富.试论国内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特征与建设途径[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3):83-84.

[3]王雁,孔寒冰,王沛民.创业型大学:研究型大学的挑战和机遇[J].高等教育研究,2003(3):54.

[4]刘仁义.论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型期的科技管理工作[J].学术界,2006(4):227.

[5]时明德.中国教学型大学的特征[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61-62.

[6]饶从志,袁凯瑜.与时俱进,更新思路 促进科技管理工作的发展[J].科技管理研究,2004(2):115.

[7]胡燕,李祖超.教学研究型大学向研究型大学跨越的对策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6):21.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