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积极借鉴历史上优秀廉政文化推进高校反腐倡廉建设

时间:2024-05-19

王丽萍

(西安邮电大学 纪委监察处,陕西 西安 710121)

0 引用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积极借鉴我国历史上优秀廉政文化,不断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包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尚的人文情怀,历史上优秀的廉政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强的生命力,深入挖掘和整合历史上优秀廉政文化思想,提炼出符合时代特征的廉政文化,对于促进高校反腐倡廉建设有着积极作用。

1 当前高校反腐倡廉建设面临的问题

高校担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传承文化重要历史责任和神圣使命,但十八大以来,高校连续发生多起腐败案件,去年在不到一个月时间,中国人民大学招生就业处处长蔡容生、四川大学副校长安小予、浙江大学副校长禇健相继落马。高校的腐败问题不容忽视,反腐败形势依然严峻。一是,伴随着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和经费来源多样化,原有的财务管理和监督机制落后,跟不上发展;二是,伴随改革开放的深入,高校很多工作更广泛参与市场经济,在招生、基建、物资采购、财务管理、科研经费等重点领域出现违法违纪呈高发易发趋势;三是,高校经费从纵向来看增长了,但与学校人才培养任务比较,经费不足仍然是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导致出现了违规办学、乱收费、私自招生等损害群众利益的事情;四是,高校制度不健全、不规范、不系统,有时出现决策失误和管理漏洞;五是,对教师学术成果考核不科学,对教师考核重科研数量和级别导向,容易出现学术不断、学风不正、弄虚作假情况出现;六是,在大数据和网络化时代更好运用新媒体技术开展现宣传教育、监督执行和案件处置仍面临挑战;七是,一些领导干部仍心存侥幸心理,对党风廉政建设认识不到位等。

2 运用历史智慧推进高校反腐倡廉建设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祖辈总结和凝练出独具特色的优秀中国廉政文化,研究廉政文化思想,积极借鉴历史上的成败得失,对于促进高校科学发展,营造风清气正的环境具有积极作用。高校的主体是具有较高文化知识和创新精神的教师和学生,他们对新事物敏感,学习能力强,运用历史智慧推进高校反腐倡廉建设,能够更好更快的入脑入心。

(1)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密切联系师生。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要求是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切入点是中央八项规定,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党根本宗旨,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路线。在我国传统廉政文化中,民本思想是最耀眼最夺目的光辉。早在先秦时期,《尚书》中提到“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传统儒家思想认为统治的最高境界就是仁爱亲民,孔子指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唐太宗《贞观政要·君道》提出:"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形象说明了君民关系。这些思想伴随着历史前进的步伐,在王朝兴衰更替中丰富,在暴力反抗强权中发展,万世民为本,只有牢牢树立民本思想,才能在各种诱惑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纯洁的操守。新形势下高校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必须树立宗旨意识和群众观点,下大力气解决四风问题,深入调研研究,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切实为师生服务,才能赢得人心。

(2)牢固树立党风廉政意识,坚持固本强廉。树立党风廉政意识,讲奉献,在“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上下功夫,不为私心所扰,不为名利所累,不为物欲所惑。“打铁还需自身硬”,习主席对领导干部提出“三严三实”,把严以修身放在第一位。历代政治家、思想家关于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方面有很多经典表述,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特别强调为官之德,要把尚廉的人格品质和政治实践作为毕生追求,传统儒家认要求百官时刻注意自己的德行,西汉董仲舒认为德治是天下唯一的大治之道,只有为官者以廉养政,方能令百姓信服,唐代《贞观政要》确立“以公平为规矩,以仁义为准绳”的择官准则,强调仁义道德在选贤任能中的重要作用,在提拔、任用官员时往往比较注重对官员的官德考察。吸收借鉴传统伦理道德教育的智慧,有助于从道德上预防各种腐败风险,使为政者从内心深处廉洁自律、奉公守法。新时期组织党员干部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坚持“三个自信”,教育广大干部模范遵守《廉政准则》,落实好《廉政准则》,以德为上,强化修养,提高个人魅力和影响力;以工作为本,崇尚苦干实干,崇尚知难而进、讲求实效的作风;以廉政为要,做到慎初、慎微、慎独、慎友、慎终,做一名让党放心、师生员工满意的领导干部。

(3)牢固树立法治意识,加强制度建设。制度建设在反腐倡廉建设中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作用,法治是惩防腐败的最有效措施,也是实现建设廉洁政治目标的重要保证,在当前,要用治标为治本赢得时间,要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制度健身,规范权力运用,消除廉政风险,最大限度减少体制障碍和制度漏洞。中国历代有为的统治者都注重制度建设和惩治贪官污吏。一方面积极建立探索廉政法律制度,如在尧舜时期具有监察功能的议事制度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的中央集权制度,从隋唐三省六部制到明清政治制度改革,廉政法规制度不断完善。另一方面非常注重惩贪饬吏、整顿朝纲,汉律就曾规定官吏在行使权力的范围内,如果接受了其他官吏或百姓的饮食,就要被免职。唐律中惩贪肃贿的法律规范非常细密,而且操作性强。明太祖朱元璋创廷杖之例,用酷刑惩腐;清康雍时期治天下首在惩贪治吏。古代中国的治官之法体现的政治智慧,是我们今天进行廉政建设的宝贵资源。从源头上防治腐败,要狠抓廉政法规制度健全完善,扎实抓好空白盲点的建章立制和薄弱环节的堵漏补缺,完善执行制度的程序性规定和违反制度的惩戒性规定。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1]。

(4)牢固树立监督意识,强化对权力运行监督。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推进权力运行公开化、规范化,完善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司法公开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加强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2]。权力监督不完善,必然会造成权力运行失控、官员道德沦丧以致政风不正。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和隋唐三省六部制都是分权制衡,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唐朝的谏官制度加强对皇权的制约,清代的风问弹事加强对百官的监督,晋朝的登闻鼓是运用群众力量监督。历史上,历朝历代的监察机构都自成体系,享有相对独立的监察权,各级监察机构在财政和人事等方面不受其他部门的制约,也不受本级行政长官的约束和限制,直接对皇帝负责。这种监察权力的纵向负责制,可以制约监察者,也可以使监察者尽量避免陷入人情纠缠,能够相对公正地依律进行监察。加强高校反腐倡廉建设,关键是要按照习主席“真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的重要指示,紧紧盯住干部选拔任用、重大工程建设、重大采购、招生考试、财务管理、科研经费等敏感领域,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廉政监督,积极发挥组织监督力量,强化组织功能,创新监督模式;大力发挥群众监督作用,积极推动党务校务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发挥好互联网监督作用,畅通网络监督渠道,及时有效发挥监督作用。

(5)牢固树立勤俭意识,艰苦奋斗,厉行节约。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消除腐败的良药。古往今来,勤俭乃是修身齐家治国治本,商纣王、秦二世、周幽王、李自成,哪一个不是因为骄奢淫逸导致国破家亡。孔子曰:奢则不逊,俭则固,与其不逊也,宁固;三国时诸葛亮指出:静以修身,俭以养;宋代司马光告诫子孙: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清朝曾国藩讲得更为透彻,欲求廉洁,必先崇俭朴,毛泽东一生粗茶淡饭,睡硬板床,穿粗布衣,生活极为简朴。俭则约,约则百善俱兴;侈则肆,肆则百恶俱纵,要认真贯彻习主席“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坚决反对讲排场比阔气,坚决抵制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大力宣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努力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成为一种习惯”的精神,坚持从现在改起,从点滴做起,牢固树立勤俭意思,把厉行节约作为一种行动和生活方式,培养律己之德,养清廉之行。

[1]http://news.sina.com.cn/o/2013-01-23/063926100200.shtml[OL].

[2]http://www.xj.xinhuanet.com/2012-11/19/c_113722546.htm[OL].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