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新形势下新疆高等医学院校实验技术队伍的思考——基于某医科大学的实验技术队伍的调查

时间:2024-05-19

王睿睿

(新疆医科大学,新疆 乌鲁木齐830011)

随着学校发展规模的扩大,招生数量增多,为了适应学校的发展,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近年来各高校在实验室建设上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来改善实验条件,很多的先进实验仪器进入了实验室,但实验技术队伍发展与硬件投入不相协调,实验技术人员专业水平和实验仪器要求不匹配,这制约了高校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实验室发展[1],我们对某医科大学实验技术队伍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并结合现阶段医学院校实验技术队伍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

1 某医科大学实验技术队伍调查分析

1.1 某医科大学实验队伍现状 某医科大学现有实验技术人员100人(不含研究人员、实验工人),实验技术人员结构见表1。

表1 某医科大学实验技术人员结构表

通过调查分析可知,(1)实验技术人员队伍人数总量不足,全校现有职工1653,其中924教师,专职实验技术人员100名,人数总量不足造成现有实验人员工作量大、任务重,这也对教学产生一定的影响。(2)实验技术队伍的年龄结构欠合理,中青年技术人员数量偏低,36-45岁的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实验技术人员的比例较小,只25.00%;而部分具有高级职称人员在3-5年内即将达到退休年龄,目前要及时进行调整和补充,避免实验室出现面临青黄不接的局面。(3)实验技术队伍发展不均衡,职称比例结构不合理。具有高级职称人员比例偏低,且主要集中校内开办时间长,已具有一定的实验基础的专业基础和传统学科实验室中,新办专业实验室中的实验技术人员多只有中、初级职称,实验技术业务骨干不足,致使在在实验教学中创新思维不够,缺乏开拓型和创新性。

1.2 2010-2013年实验技术队伍人员流动情况汇总

(1)实验技术人员引进困难,学历偏低。因学校发展需要,对实验人员的配置较为单一,引进人员多数为从本科生或本校毕业的硕士生中选择,进人要求远远落后于有明确标示的教师队伍建设的需求,学缘结构不够合理,学历层次偏低。

表2 2010-2013年实验技术人员流入情况

表3 2010-2013年实验技术人员流出情况

(2)实验岗位不能吸引高学历人才,实验技术队伍流动频繁。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环境和待遇等实际问题,对引进具有硕士以上高学历人才造成了一定困难,他们更愿意选择进入教师岗位;很大一部分人认为实验室工作成就感低、地位低、待遇低,特别是一部分有经验、懂技术、高学历的年轻实验技术人员,不甘心在实验室工作,通过继续读学位或其他途径离岗、转岗。

(3)实验技术队伍隐形流失。惯性思维认为实验岗位是一些学历低,解决内部指标或者是不能承担教师工作的“内部接收”岗位,实验技术人员是教辅人员,造成实验技术人员消极思想严重,工作怠慢,形成了实验队伍人力资源的隐形流失。

1.3 重视程度不够,专业培训和建设力度不高

实验队伍在我国高等教育史上一直处于不被重视地位,实验专业技术人员一直被看做是辅助教学、服务于教学的第二线人员[2],重理论教学、轻实验教学的关键依然很深,影响并阻碍了实验队伍建设,相较于师资队伍建设,学校在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上有差距,实验技术人员在评优、待遇以及培训机会等与教师差别较大,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其次,对实验人员进行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系统培训不够,实验人员的专业技能和水平得不到较好的提高。

2 对策与建议

2.1 重视实验技术队伍建设

学校、学院的管理层要充分重视实验技术队伍建设,进一步突出实验教学和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的地位和作用,制定符合学校发展的实验技术队伍发展规划,明确实验技术队伍的规模、层次、结构,建立实验技术队伍人才的引进、开发、应用人力资源系统,形成以院系为基础,校、院系两级齐抓共管的实验技术队伍建设工作机制,将实验技术队伍建设成为一支与学校发展目标相匹配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队伍。

2.2 吸引高学历、高层次人才进入实验专技术队伍

通过制定完善的保障制度,建立专项资金,吸引、鼓励高学历、高层次人才进入实验技术队伍。对高学历、高层次人才在选择进入实验队伍时,对职称晋升及待遇等方面的考虑,可建立配套的激励机制,鼓励其进入实验队伍,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3]。

针对现有实验技术人员缺乏的现状,可采取:(1)新进教师到实验室轮岗制或鼓励教师申报实验教师岗位[4];(2)建立流动编制,鼓励在读的优秀研究生以流动编制进入实验室,参与实验工作;(3)实验教学以教师或具有高职称实验技术人员为主,一般实验技术人员协助教师开展实验教学,做好实验设备的管理和维护工作为主。

2.3 细化实验人员类别,提高实验人员待遇

细致划分实验人员类别,可分为实验教学人员、实验研究人员和实验仪器开发人员,针对不同人员的定岗和考核设置相应标准,使实验人才的选拔和培养更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在津贴分配上对实验队伍有所偏重,通过提高实验人员课时系数、提高津贴基数等方法,提高实验技术人员收入。另外可设立多种奖励,例如:优秀实验室管理奖、优秀实验员等办法,通过这些措施一方面表明学校对实验技术人员队伍建设的重视,另一方面也是对他们工作的肯定。

2.4 加强实验技术队伍人员培训

将实验技术人员的培训纳入学校师资培训体系,建立配套的专项资金,根据学科和专业建设的需要,制定实验技术人员培训进修计划,采取多种方式鼓励实验人员参加进修学习[5]。(1)加大实验队伍管理能力的培训,让实验人员尽可能参加教育部、厅级以及相关高校、特色是实验室主板的实验室建设、管理方面的研讨班和讨论会,拓宽实验人员视野,加强他们对实验管理的理念熏陶,为实验室建设出谋划策;(2)实验人员的专业培训可选派其到高校或者科研机构进行,培训时间和培训方式因人而异;(3)在校内开展跟班听课、专业知识技能培训,实验技能观摩、专家讲座等,加强校内实验技术队伍的交流合作。

[1]张国良.高等学校实验队伍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9(2):74-75.

[2]江贵波,黄丹莹.高校实验队伍的现状与管理措施[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2):41-42.

[3]姬长生,涂廷亚.加强实验队伍建设的举措与思考[J].实验队伍研究与探索,2007(3):11-13.

[4]赵秀英,许景周.浅议高校实验队伍建设[J].中国现代教育队伍装备,2010(23):115-116.

[5]李嘉.实验队伍建设[J].嘉兴学院学报,2002(6):60-61.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