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中国文化专有词类比翻译的消极影响及对策

时间:2024-05-19

冯 涛

(中南民族大学 外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0 引言

中国已是旅游大国。据相关权威机构预估,中国将在2020年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届时,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将来中国游览、参观。他们迫切想加深对中国特别是中国文化的认识。因此,旅游文本的翻译变得至关重要,特别是一些中国文化专有词的翻译。鉴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中国文化专有词在英语中往往找不到对等语或对应语。因此,为了把中国陌生的人物、事件、节日、地点、时间等介绍给我们的外国游客,旅游文本中经常采用采用英语的文化替代词进行类比,如将西施类比为Chinese Cleopatra、将清明节类比为Chinese Easter、将青岛类比为Switzerland of the Orient 等等。虽然这样的类比可以引起外国游客情感上的共鸣,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中华文化,但这是否有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和弘扬? 是否有利于对外宣传? 这些问题都值得深思。本文将分析类比翻译带来的消极影响,并寻找将这些影响降低到最低的翻译方法。

1 类比翻译的消极影响

类比法也叫比较类推法,是指由一类事物所具有的某种属性,可以推测与其类似的事物也应具有这种属性的推理方法。在旅游文本翻译中,类比法经常被用来拉近外国游客与中国文化的距离,使他们产生认同感和亲近感。这种方法虽有助于外国游客克服文化差异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专有词,激发他们的兴趣,但旅游翻译作为跨文化的交际活动要关注文化交流的平等性,达到传播、推广旅游目地国文化的目的。过于强调译入语的文化,置中国文化于西方文化的桎梏之下,是否妥当? 旅游翻译作为一种文化交流应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之上。自晚清以来,我们一直抱着弱国的心态,从生活方式到思想观念都在寻求西方的认同。于是,苏州变成了“Chinese Venice”、祝融变成了“Chinese Prometheus”。因此,笔者认为类比翻译的方法会带来以下消极影响。

第一,弱化中国文化专有词的影响力。上文提到旅游文本中常常将中国的历史人物济公类比为Robin Hood in China。在中国,济公是一个为人熟知的民间故事人物,他那疯疯癫癫、蓬头垢面、手执蒲扇、出没四方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他惩恶扬善、治病救人,被称为“活佛”,奉若神明并加以顶礼膜拜。他是神化人物罗汉化身,是佛家普世救人的理念的代表。济公身上绽放着佛家的光芒。而罗宾汉是英国民间传说中的侠盗式英雄人物,绿林好汉,劫富济贫,整治暴戾的贵族、官吏,并把得来的钱财用于救助贫苦百姓,是中世纪英国人民反抗封建压迫的代表。这两个人物形象代表的是东西方不同的文化内涵和意蕴,可以说他们之间的异同点要多于相同点。这种类比翻译将中国的济公“西化”为西方的Robin Hood,无疑弱化了中国文化符号的影响力,不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和弘扬,冲击了中国文化的传统观念。

第二,淡化了旅游景点的独特魅力。例如,一些旅游文本中将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四姑娘山类比为Alps of Orient。外国游客对阿尔卑斯山非常熟悉,这可能降低了他们了解四姑娘山的兴趣,从而缺乏对四姑娘山独特魅力的认识。毕竟,四姑娘山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有着与阿尔卑斯山完全不一样的风景。这样一味顺应译入语受众的文化审美,改写自己的灿烂文化符号,无形之中抹杀了旅游景点独特的文化内涵和魅力。

第三,扼杀了非西方游客了解中国文化的机会。来中国旅游的外国游客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他们价值观不同,文化背景各异,认知习惯和审美情趣也不尽相同,还带着不同的期许。鉴于当前旅游文本对中国文化专有词大都采用类比翻译,因此要意识到,这些类比翻译会把西方(主要是英美) 文化符号强塞给非西方游客,阻断了他们了解中国文化专有词的机会,丧失了弘扬中国文化的时机。比如,很多旅游文本将中国的杨贵妃译成Chinese Helen,但非西方的游客可能更想了解中国历史上的杨贵妃是何许人也。显然,这种类比翻译就扼杀了他们对中国文化产生兴趣的机会。

2 对策

旅游翻译是一项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因此,旅游翻译更是两种文化之间的转换。由于文化差异造成的词汇空缺现象是屡见不鲜。如果置英语的表达习惯于不顾,一味直译中国文化专有词,那么外国游客就会失去阅读兴趣。如果过于以译入语受众为导向,那么也就无所谓中国文化符号的独特性和异质性可言了。因此,为了将这种不利影响降至最低,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翻译方法。

第一,直译法。直译即根据原文的实际意义逐字翻译。通常在中文能够表达相应的英文的情况下采用这种方法。这种译法的优点在于可以向外国游客传播异质元素,让游客置身于异国文化的熏陶之下,达到了解异国风情的目的。如:西湖十景被译为Ten Views of the West Lake,花港观鱼被译为Viewing Fish at Flower Harbor。

第二,音译加直译。很多旅游文本在翻译中都采用了这种两者相结合的方法,特别是以历史事件或人物所命名的景点,应该选择音译,而同时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又必须让外国游客充分理解其内在涵义,这就要融入其对应的英文意义,即直译的方法。如,杭州景点中的西泠桥被译为Xiling Bridge,苏小小墓被译为Su Xiaoxiao Tomb,岳飞庙被译为Yue Fei’s Temple。如,丑旦被分为文丑,武丑和旦丑,译文是Chou (clown) can be sub-divided into Wenchou (male clowns),Wuchou(clowns with martial skills) and Danchou (female clowns)。

第二,增补法。有时为了能更好地向外国游客介绍中国的历史与传统文化,可在原文翻译的基础之上进行增补。特别是在在译人名时,可补充有关人物的身份、在历史上的地位或功绩等。如,秦始皇被译为Qin Shihuang the first emperor in Chinese history who united China in 221BC。译者在秦始皇的英文后面增补了其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以及功绩,这样外国游客就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另在译地名时,可补充地名的寓意和地理方位等知识。如,西域被译为Xiyu,the Western Region(a Han Dynasty term for the area west of Yumenguan Pass,including what is now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and parts of Central Asia.)”。

3 结语

类比翻译的确可以让译入语受众把陌生的中国元素和他们熟悉的西方元素联系在一起,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加深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但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强大,我们必须建立一种文化自信,让中国的文化走出国门,进入到外国游客的生活之中,就如同好莱坞的电影、麦当劳等给我们带来的深刻影响一样。本文探讨了对中国文化专有词进行类比翻译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并提出了将这种消极影响控制至最小的翻译方法,希望能对中国文化专有词的翻译提供借鉴,推动中国文化能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

[1]陈水平.旅游翻译的误区与价值伦理回归[J].中国科技翻译,2012(03).

[2]戴桂珍.类比法与旅游翻译[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02).

[3]苏锑平.浅谈旅游翻译中的增补法和类比法[J].疯狂英语(教师版),2007(05).

[4]包惠南,包昂.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3.

[5]朱益平.论旅游翻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3).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