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探索以问题为导向的中国古典园林史课程教学改革

时间:2024-05-19

方涛+李岩+王丽

【摘 要】文章结合安徽理工大学风景园林专业中国古典园林史课程的实际教学情况,对“中国园林史”课程教学进行了探讨,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导向的“中国园林史”课程教学策略,将原来的灌输型的授课方式改为问题导向探究式,使学生的学习方式由原来的被动接受型改为提出问题到解决吸收的主动型方式,进而对探索以问题为导向型的教学方法改革进行改革的可能性。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史;导向;教学改革

【Abstract】Based on the actual teaching situation of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 history course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in 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teaching of the history of Chinese garden history, analy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eaching, explores the teaching strategies of "Chinese garden history" , The original infusion type of teaching methods to problem-oriented inquiry, so that students learn from the original passive type to ask questions to solve the absorption of active mode, and then to explore the problem-oriented teaching methods Reform the possibility of reform.

【Key words】History of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s; Orientation; Teaching reform

1 中国古典园林史课程的主要特点

中国古典园林史是安徽理工大学风景园林专业核心理论基础课程,主要研究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发展、变迁的一般规律,同时借鉴我国园林历史上优秀的理论、成功经验以及教训,使学生在学习和掌握园林史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园林文化的素养,开阔设计思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 中国古典园林史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

2.1 学时安排的不足

根据教学大纲的安排,现有的中国古典园林史课程的理论学时为32学时,安排与之配套的实践学时为2周,根据2013年教育部发布的风景园林教学计划规定,其中国中国古典园林史和外国风景园林史课时为120学时。以现使用的周维权编写的《中国古典园林史》第三版为本课程的教材,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包括中国园林的生成期、转折期、发展期、全盛期、成熟期、成熟后期等。

由于学时的安排偏重于理论教学, 加之教学内容的信息量大,章节内容多,全部为理论教学的学时,相对应的古典园林认识实践课程和园林测绘课程学时则未同时安排在本学期。由于实践课程未能与理论课程同步安排, 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有些章节内容进行了取舍。

2.2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灌输式教学

在中国古典园林史的理论教学中, 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是知识的讲解者、灌输者,在教学方式方法上并未真正体现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梳理发现,“中国古典园林史”课程内容包括古代园林的各朝代典型案例分析类的“点式”内容,中国园林纵向历史发展的脉络的“线式”内容,以及不同历史时期园林风格特征的“面式”内容。学生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处于被动的接受,通过课前预习、上课听讲、死记硬背的方法被动接受,学习的自主能动性和积极性未得到充分的发挥。

(2)板书教学

以往中国古典园林史的理论教学大多还是采取黑板+板书式的教学方法,图文并茂的形式缺少,教学手段单一,学生缺乏对丰富多彩的园林形象的认知。

(3)课程实践与理论课程不同步

按照大纲要求,安徽理工大学风景园林专业古典园林认识实习安排在第五学期,园林测绘实习安排在第六学期,而中国古典园林史课程安排在第三学期,课程衔接不够紧密,使得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同时不能将中国古典园林史的内容与古典园林认知和园林测绘实践课程结合起来。

3 问题导向下的中国园林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3.1 课堂教学内容设置的改革

(1)更新增加课堂教学内容

中国古典园林史课程教学内容的各章节之间衔接一脉相承,联系较大。因此,剖析各章节的重难点、筛选内容、讲授课堂史论学习的重点章节与必学内容。要补充增加一些课本外的内容,以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提出与古典园林有关的课外延伸知识,让学生课余时间翻阅相关资料进行学习,理清园林发展背后的社会生活文化、自然文化、人文文化基因等。如中国古代隐士形成的原因,中国传统山水诗、山水绘画与园林的关系;佛教文化与园林发展有何关系等。

(2)立足于地方區域,增添与时事相关的授课内容

根据学校所在的地域性,属于华东地区,基于这种地域的特殊性讲解园林内容的时候,在徽派园林建筑上增加内容。例如, 皖南徽州地区村落规划有何特色之处?对中国正在进行如火如荼的海绵城市建设有何借鉴?在徽派建筑上教师根据皖南地区的气候特点以及实际情况, 着重讲述了徽派建筑封火马头墙的殊性及风水寓意。这种有侧重的教学使学生的学习更有针对性和实际意义。

(3)充实教材内容

根据教材各章节的内容,任课老师为学生提供电子图片、复印资料等素材, 把教材中没有涉及到内容或者教材中提到的文字进行增加图片,图文并茂更直观。例如, 私家园林的庭院设计、古代城市规划结构等等,也对园林中的铺地、花窗、漏窗、雕刻、植物、建筑结构等内容进行专题讲解, 这有利于学生对园林要素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也有利于学生掌握更多的实用性知识,为课程设计提供良好的理论支持。endprint

3.2 问题导向下的课堂教学手段与方法的改革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可以提高教学质量, 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量, 培养学生学习的动性,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1]

(1)可视化多媒体教学

可视化的多媒体教学弥补了课堂板书的不足, 使教学课堂内容上更丰富、更直观,为增加课堂授课的信息量,教师设计教案时,将现存园林的实拍图片与书本上内容进行设结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浓厚兴趣。除此之外,再讲授古典私家园林、皇家园林时,课件增加古典苏州园林、扬州园林、杭州园林、皇家园林的短片视频、专题纪录片等,图声并茂,调动了学生学习园林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增强其学习兴趣。但是,授课老师在运用可视化的多媒体教学时, 也并非全盘否定板书教学, 取长补短、互相补充,充分发挥二者的教学长处, 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

(2)启发式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科学地设计教案,对教案进行问题性的引导。笔者采用重点设问的方法,并将其贯穿于整个课程的讲授,使学生明确学习的重难点内容。[2]同时,通过对学生学过的知识进行综合提问,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园林史理论的能力分析问题。如对北京“三山五园”的整体规划布局进行设问,分析了解造园背后形成的原因,剖析建筑结构形式,深度挖掘园林建造元素所蕴含的寓意,举一反三,在课程讲授中让学生受到启发。

(3)讨论式教学

课堂的探讨,将教师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的角色由听众、填鸭式的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学习的主角、学习的主人。课堂理论课时授课中,为了配合人文理论知识的学习,教师把古代诗词中优美的诗句与绘画、园林建筑设计结合起来,与学生探讨诗中所表达蕴含的意境。如随机抽几位学生讨论王维《山居秋暝》诗中所表达的意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中将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声音以及浣女归来竹林中的喧笑声,鱼船穿过荷花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丰富新鲜的感受。它像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又像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体现了诗人诗中有画的创作特点。雨后秋山明快舒朗、清新鲜洁的环境特点构成了全诗的基调。诗情画意中寄托了诗人高洁的情怀及对理想境界之追求。?明月清泉,竹喧莲动,浣女归舟,层次鲜明,因果清晰,且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构成一幅清晰和谐的雨夜秋山图。这首山水田园诗画山绣水,清新宁静,寄情山水,于诗情画意中寄托了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生活的执着追求,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因此,在“中国园林史”课程教学过程中,为达到引导学生学校的教学目标,除需要授课教师转变角色,有效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同时也根据不同章节中的教学内容特点,来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如提出的引导问题与中国古典园林的四个特点结合起来,课后再让学生根据诗中所表达的意境和感受,创作出一幅完整的山水诗画,表达形式不限,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审美鉴赏能力、手绘能力和对园林文化更深层次的认识。

3.3 实践教学改革

1)认识实习教学的改革

认识实习教学是教学计划中的必修课程,是培养学生认识古典园林建筑规划的能力和重要手段, 其教学总体目标是承前启后,把古典园林史课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学完古典园林史论后第一现场的认识实践课程,笔者所在单位古典园林认识实践基地主要为苏州拙政园、留园、狮子林、耦园、沧浪亭、网师园、退思园、上海豫园、秋霞圃、南京瞻园、无锡寄畅园、杭州西湖、西泠印社、郭庄、扬州个园、何园、汪氏小苑、瘦西湖等古典私家园林与公共园林。对古典园林进行景观元素的了解、园林整体空间规划布局的理解,有利于加强学生对古典园林设计更深层次的认识。

(1)园林整体空间规划布局的理解:主要了解“古典园林的平面规划布局,建筑空间组群关系;场地内的地形利用与改造方式;景观视线组织和创造的典型手法,以及造园意境塑造的各种手法”等。

(2)建筑构造的认识:主要了解“地域环境下各类园林空间中的建筑形式,建筑结构、建筑构造、建筑材料及不同地域建筑的做法”。

(3)古典园林景观元素:主要认识园林植物搭配、园林铺装、园林理水、建筑组合、叠山等。

(2)园林测绘实践的改革

风景园林测绘实习是承上启下的关键性实习,本课程坚持以专业史论课和设计课为核心,本实践课程通过现场踏勘测量、古建筑构建认识、园林空间规划、建筑尺度把握、材料认识、园林植被认知等,并以手绘的形式在图纸上进行表达,扎实训练学生基本绘图技能。

实习成果中要明确的图纸、文字要求,以园林测绘A3图纸文本、测绘手稿速写、学校统一实习日志记录本、实习报告总结等作为最终作业考核成果。园林测绘图纸具体包含测量区域总图、各分区平面图、立面(正立面、侧立面等)、区域总剖面、分区剖面图、建筑或小品详图若干、地面铺装详图、植物种植详图、重要建筑的梁架仰视图、总体轴侧或鸟瞰图等。这些图纸成果,都是对现场认知的基本理解、基本绘图技能训练与提高、景观材料的熟悉等技能的锻炼和提升。[3]

中国古典园林史课程的特点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或课程结束后注重以实践类课程承前启后的关系,融汇贯通专业理论类课程与设计类课程。以往的课程认识实习安排在园林史论课程教学内容讲授结束之后的另一个学期, 时间为2周, 教学内容无非到古典私家园林中走马观花地粗略游览,是感性的認识,这对提高学生对中国古典园林深度认识能力是远远不够的。

4 结论

通过中国古典园林史课程教学的改革, 不仅注重专业史论的学习、专业设计的验证,使学生全方位地体验古典园林空间布局、认识园林要素配置、人文历史等,更能使课程内容更接近实际、教学方法更易于为学生所接受, 以此提高专业的实践性和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进而促使学生对专业课学习有更多的兴趣。

【参考文献】

[1]王建坡,王东祁.推进艺术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提高教学和人才培养[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10(1):81-84.

[2]基于有效教学理论的“中国园林史”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林业教育》,2017,35(2):67-69.

[3]刘悦来,董楠楠,王敏,戴代新.园林景观环境测绘教学的意义与方法──以同济大学景观[J].《中国园林》,2013(12):71-75.

[责任编辑:朱丽娜]endprint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