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9
李静+幸雅妮
【摘 要】长久以来,「空间」的意象深刻影响着人类的生理与心理活动,在现象界如此,在艺术创作领域亦如此。线性透视是众多空间表达方式的其中一项,透过人类自主意识所感知的空间现象与形态,非线性透视法所能完全掌握的。本文由对变形图像表现方式的思维,进而探讨其所展现出来,有别于传统现性透视的空间意识,并试图探询在平面中的多元空间表达方式。
【关键词】变形;线性透视;知觉
0 前言
知觉是个体内在的心理经验与外在物理世界交接所产生的现象人类透过视觉辨识器官对个体以外的世界种种具体物象之观察与注视,从而由此视觉知觉的接触过程中,迫使个体采取适当的行为反应来因应外在的刺激,这样的一种刺激、察觉与反应的循环模式,是人类知觉外在世界的必然历程。空间知觉的察觉与判断的正确度,对人类的生活而言,其意义事关重大。
1 空间意识的思维
1.1 空间知觉的出现与演化
从山海经的记载得知,远古初民生活在广阔的土地上,他们对空间概念的感知与领悟并非只停滞在平坦土地的二维空间表象上。
至此可知,人类空间的观念可能肇始于线性的东与西,或上与下的二维线性方位思维,进而向东西南北四方过渡,尔后再加入了其他的平面方位,最终结合而成就整体的空间意识。
1.2 空间意义
关于空间的定义,在相关文献中有下列的看法
(1)指造型艺术所占有的物理空间。
(2)指绘画上的幻影空间,亦即在平面上表现的空间深度。
(3)指绘画上表现稚拙的远近感觉。
(4)指绘画上超现实的拼凑。
(5)指绘画上抽象形色的互相关系,其中不同的型态、色彩均可有其互异的远近、强弱、张缩的感觉等。
1.3 视觉深度知觉的产生
深度空间的辨识是眼睛在视认作用中最重要的机能,视空间知觉指的是深度知觉,即立体知觉或远近知觉。深度知觉的产生是观察者以环境中刺激物之间的对应关系作为现实信息,再加上观察者本已具有的经验,对整体情境所做的判断或了解。人类视觉深度与空间知觉的建立端赖于视觉的单眼线索及双眼线索的观察方式的使用。
1.3.1 单眼线索
指刺激物本身具有某种特征,观察者使用一眼去看,照样可以获的足以判断远近的深度知觉。刺激物所具有的此类特征,称为之觉的单眼线索。单眼线索的类型有直线透视线索、纹路梯度线索、重迭线索、明暗线索、移动线索与平面高度线索。
(1)直线透视线索
指平面上刺激物本身,在面积的大小,线条的长短与线条间距离的远近等特征上,所显示出能引起深度知觉的单眼线索。
(2)纹路梯度线索
又称组织密度。许多属于同样或类似的物体,集成一大片的平面景观时,因距离远近的不同会有不同的组织密度,因此当物体距离愈远时,则其构成分子愈细密。
(3)重迭
某一物体的外围轮廓分割另一物体的外围,以致阻碍了我们的视线,即形成重迭现象。由重迭现象所构成的画面,会使人产生深度知觉,被遮盖的部分,有较远的意象。
(4)明暗
在平面上调配颜色的亮度,使之形成亮暗的明度差异,即能构成明确的深度知觉。
(5)移动
移动的单眼线索模式有两种:
A.观者不动,物体移动:类似之物体同方向移动,移动快者距离较近。
B.观者移动,物体不动:例:由窗口望出,见到相距甚近的电杆,此时移动视点,其中看似向反方向移动的电杆,其距离较近。
(6)平面高度
在二度空间的平面上,位于平面上方位置之图像或物体其有较深远的空间知觉。
1.3.2 双眼线索
指观察物体时,由双眼同时协调运作,从而对刺激物产生深度知觉的线索。由双眼彼此协调获得深度知觉线索时,在运作上有辐辏作用与双眼像差两种情形。
所谓辐辏作用,是当我们注视远方物体时,两眼的视线是近于平行的,此时两眼球的位置自然也就平行于正前方,不需左右移动。但在注视近物时,双眼就必须向中聚合,以便将视线焦点投注于物体上。
双眼像差,指注视同一物体时,因双眼视线的角度不完全相同,所以,在双眼的网膜上形成两个彼此稍有差别的影像称之,亦称网膜像差。然而,对被注视之物体仍觉得其完整,此现象称为双眼视像融合原理。
2 透视学的精神与特质
2.1 透视学的意义
透视学-Perspective,又称远近法、透视术、透视图法或透视法。我们可以清晰的理解,在有限的平面方寸范围上,以巧妙的图像表达技术,让二次元的平面产生区域增殖现象,使原本不存在空间深度的平面图像,被转化成具备立体型态的视觉思维,而透视学即是在研究、实验、探讨这样的平面视觉空间膨胀的表现思维与技巧。
2.2 透视的空间特质
从透视学的空间思维而论,物体与画面间存在着三种位置的对应关系,而此三种关系也形成了三种线性透视法则,即平行透视、成角透视以及斜透视,其概念分述如下。
2.2.1 平行透视
意指一立方体,其中的一个平面与画面平行,且其相对的另一平面亦与画面平行;底面与顶面与地面平行,侧面则与画面垂直,而其垂直于画面的线条皆集中于一点,所以,又称为一点透视.
2.2.2 成角透视
指一立方体,其底面及顶面与地面平行,而垂直于地面的四个平面与画面形成某种角度,与地面平行的线条亦与画面形成某种角度,并分别集中于线中心线左右的地平线两点上,所以,又称为两点透视。
2.2.3 斜透视
指一立方体,底面和顶面与地面皆呈倾斜,其余的四个平面也和画面形成倾斜,因此,所有边线均与画面产生某种角度;所以,在地平线的两端以及地平线的上方或下方,各有一个线条集中点,故又称为透视称三点。
3 变形图像的文本
3.1 错视-变形图像的本质
人类视觉错觉的发生,主要肇始于三种原因,其一为经由知觉中枢所引起的心理错视;其次是经由感觉器官所引起的生理错视;最后是经由外界刺激所引起的物理错视。
变形图像的空间深度知觉所产生,亦肇因于人类视觉的错视现象。变形一词有变质、变貌诸义,只在「外观」的完全改变,或兼有「质」的转变,同时在其背后则又隐藏着出人意表的倾向。
4 结论
先于人类而存在自然界中的一株小草、一片草原、与一座山峦;从地表的天边到海角、日出到日落处、天空到地面,这些出现在人类生活环境里的体积以及位置,都具有一种真有、实体的空间,它们不需依赖任何人的自主性来确认自我的存有,它们以自身特有的方式来传达自身的「空间」价值,因此说,真有的空间是以沙特存在理论的「自在的存在」方式存在着。
事实上,在以「意识」为主导的变形图像下所产生的空间知觉,与「自在存在」的真实空间之间有着一段相当程度的空间影像知觉差异。本文除探讨变形图像所拥有的空间意识特质外,更要强调变形图像这块领域,尚蕴藏着丰富的宝藏急待开发与研究。
【参考文献】
[1]陈志坚,李哲,石磊.一种基于图像特征块匹配的电子稳像算法.科学技术与工程,2007,7(11):2512–2515.
[2]宋晓闯.基于灰度和几何特征的图像匹配算法研究[学位论文].天津:河北工业大学,2008.
[3]王晶,游志胜,钟灵.基于ROI 块匹配的全景图像拼接鲁棒性 方法.计算机应用研究,2005,11(1):229–231.
[4]祁云平,馬慧芳,佟雨兵,等.基于 PSNR 与 SSIM 联合的图像质 量评价模型.计算机应用,2007,27(2):503–506.
[5]田伟刚,郭雷,黄磊.一种应用于图像配准中的点特征匹配 算法.微电子学与计算机,2008,25(3):172–174.
[责任编辑:张涛]endprint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