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审核评估视角下地方院校计算机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考

时间:2024-05-19

刘志远

【摘 要】以应用型人才培养入手,阐述了人才培养模式,并以湖北理工学院计算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案例,从地方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角度出发,以“三元互动”模式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探讨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思路和措施。

【关键词】人才培养;三元互动模式;课程体系

0 引言

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从人才培养类型的角度来讲,大致可将它分为三类:研究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的主要任务是把发现、发明、创造变为可以实践或接近实践,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综合应用知识、复合能力、开拓创业精神是应用型人才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素质[1]。2013年,教育部开始了新一轮的普通本科高校审核评估工作。该项工作是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一次全面检验,是用自己的尺子来量自身的长短。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中也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评估评价制度的导向作用,以评促建、以评促转,使转型高校的教育目标和质量标准更加对接社会需求、更加符合应用型高校的办学定位。

湖北理工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实践应用能力强、综合素质好,具有创新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高级应用技术型人才。2016年,教育部对我校本科教学工作进行了审核评估。本次审核评估工作对我们来讲,既是一次全面检验,也是一个提高本科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机遇。我们应静下心来,以本次审核评估工作为契机,切实做好我校的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不断提高我校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升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本文以湖北理工学院计算机学院为例,结合教育部审核评估的“五个度”,提出了计算机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策略,供参考。

1 建立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

计算机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2014年获批湖北省普通本科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通过企业参与专业建设,联合制定培养方案,校企共建教学团队,实行“实习实训双指导、毕业设计双导师、教学质量双评价”等措施,创建了具有“资源共建、全程参与、机制保障、互利多赢”特色的计算机类专业的“三元互动”人才培养新模式。将计算类专业学习时间(8个学期)分段为“6(学校理论学习)+1(专业培训机构项目实训)+1(行业企业顶岗实习+就业)”,其中对实现学生从学校理论学习到行业企业就业“零过渡”影响最关键的环节就是“1(专业培训机构项目实训)”阶段。专业培训机构必须有能力完成三个方面的任务:其一,掌握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要素,能参与专业管理和建设工作,协同制订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其二,根据学生理论学习的专业基础,结合下游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以项目实训为引擎高效率地开展专业方向教学;其三,与下游行业企业建立密切的人才输送的合作关系,形成与就业同步的零距离合作模式。从而构建双向嵌入、优势互补的人才培养模式。

2 深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改革

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多是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也是模仿或照搬研究型大学的方案制定而成的。这种做法的结果往往会导致培养的人才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因此,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要从“我能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的理念,转变为“需要我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种“需要”是来自于社会、企事业单位和学生个人发展,人才培养目标要进一步突出“应用性”内涵,明确指向职业或岗位能力要求[2]。同时,我们在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时,应贯彻能力本位的原则,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核心,依托学科,以专业建设为龙头来构建相应的课程体系。德国和澳大利亚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取得的成功引起了国际教育界的关注。德国能力本位学习领域与澳大利亚能力本位培训为我们制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德国学习领域是基于培训职业而设计的系统化跨学科课程,强调对技能型人才的系统化培养[3]。借鉴德国学习领域的课程,我们构建了2015计算机类专业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3 建立以产学研合作为基础的实践教学体系

“三元互动”模式的核心就是根据市场需求培养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工作适应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传统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往往注重的是理论教学的完整性,而忽略了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使得培养的学生不能胜任相应岗位的需求。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点就是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我们应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与行业企业协同,构建符合企业岗位需求的实践教学体系。针对这一需求,计算机学院与相关企业一起,搭建了层次分明、逐步递进、鼓励创新研究的实验教学平台。

基础实验平台旨在训练学生的基本动手能力,主要涵盖课程实验等方面的实践教学内容,即认知型实验和验证型实验。该平台主要针对本科低年级学生,关键是要求学生在“学中做”。综合实验平台旨在训练在各自专业领域基于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基本能力,主要侧重于综合性的应用。该平台主要针对本科2—3年级的学生,关键是要求学生在“做中学”。研究与创新实验平台旨在通过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参与教师项目开发来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主要偏重于拓展。该平台主要针对本科3-4年级学生,关键是要求学生在“做中思”。另外,通过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相结合、产学研的相结合,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4 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应用型人才教育的主导者。也是应用型人才教育的实践者。要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就必须要有具备工程背景和工程意识的教师,具有高水平的实验教师队伍[1]。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师大多是在高校毕业后进入到高校的,没有实际的工作经验和项目开发能力,中间缺乏必要的企业锻炼环节。对于这些教师来讲,理(下转第153页)(上接第132页)论课的讲授基本过关,而实践教学则难以胜任,这样的师资是很难培养出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为此,我们必须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加大“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的培养力度,为地方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很好的支撑。计算机学院在“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的培养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教师的实践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一)建立导师带教制度,作为培养“双师双能型”教师的突破口。学院根据企业岗位的需求,建立了3个教学团队,教学团队的负责人由实践能力较强的老师来担任。团队负责人除了和企业工程人员一起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之外,还担任团队青年教师的导师职责。通过项目驱动的方式,着力提高该团队青年教师的应用动手能力,为青年教师下企业做好必要的岗前准备;(二)制定中青年教师下企业制度,提高中青年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学院制定了“十三五”双师双能型建设规划,不定期选派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通过挂职顶岗、合作研发等多种形式强化实践技能,提高教师素质;(三)通过课题立项的形式,资助教师组队从事项目研发,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四)聘请企业精英,参与实验实践课程的教学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同时它也是对我们的应用型人才师资队伍是一个很好的补充。

5 结论

社会的发展需要培养世界一流的科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和管理专家,也需要培养适应现代技术需要的一流的生力军[4]。依据审核评估的“五个度”,计算机学院在應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做了一些积极的探索。但地方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学校发展的方方方面,这依赖于全校上下共同思考与行动,群策群力,为地方输送合格的应用型人才,为地方经济的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蔡敬民,魏朱宝.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战略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8(12): 58-60.

[2]魏会茹,单玉梅.地方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问题与对策[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19(4):99-101.

[3]徐涵,梁丹.德国能力本位学习领域与澳大利亚能力本位培训比较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5,36(25):69-73.

[4]蔡敬民,余国江.关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2(5):32-34.

[责任编辑:田吉捷]endprint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