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9
张倩倩
【摘 要】随着经济社会日新月异发展,传统单一的教育方式与现代化学校教育发展耦合度不高,难以支撑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学校教育改革凸显必要性和紧迫性。后喻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质,其强调“三喻文化”,共存于大众生活并相互补充的文化传递方式,给我们高职院校关怀品质的教育带来一些启示。本文从文化反哺视域着手,坚持实证分析的研究方法,提出高职院校关怀品质培养策略。
【关键字】文化反哺;关怀品质;高职院校;策略
当前,我国正处于“三期叠加”阶段,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特定的经济发展环境决定了学校教育的特殊性,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特别是由于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极易受到各种不良思想和观念的侵蚀,研究表明高职大学生缺乏关怀品质的现象令人担忧。为此,培育大学生关怀品质凸显紧迫性和重要性。
学生关怀品质的培养受到人类文化方式的影响。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文化的影响方式在改变,对学生关怀品质的培养也有一定的影响。美国著名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在对文化进行研究过程中发现,人类社会的发展不仅使得文化有“量”的增长,而且文化还存在着质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表现在地域、人种、气候上,更在代际之间产生了新的危机,即代沟。代际文化碰撞激烈之时,也就是社会变革之日。米德在她的《文化与承诺》一书中将人类文化分成三种: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这里的“喻”是指知识。米德认为,“前喻文化”是指晚辈向长辈学习;“并喻文化”是指晚辈和长辈的学习都发生在同辈之间;“后喻文化”是指长辈反过来向晚辈学习,即我们所说的“反哺文化”。由此引申出了后喻文化时代,文化传递的形式由“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三种传递方式共同组成。
不同文化传递的方式会影响着关怀品质培养,培养大学生的关怀品质应抓住文化反哺的时代特征,本文通过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改革学校课程等策略,对在文化反哺时代的高职院校关怀品质的培养提出一些探究性的策略建议。
1 重建新型师生关系
关怀品质的培养应建立在文化反哺时代的文化模式上。在传统的教育过程中,教师常常以“知识拥有者”、“至高无上”的权威者自居,他们总是带着社会赋予他们的职业的权利、权威甚至专制去塑造学生,这就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发展。在后喻文化时代,学生具有了属于这个时代赋予的权利与地位,知识不再是教师赋予学生,而是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学生与文本及世界之间的对话而建构起来的,因此关怀品质的教育培养应紧跟时代发展趋势,通过培养新型师生关系,让学生深受教育启迪。学生在教师的关怀下成长,对其感受关怀教育的本质有着重要的影响。为此,教师要关心学生、理解学生,多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理解学生的期望和需要;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互动交流;要尊重学生,明确学生之间存在着差异性,不受学生的家庭背景、种族、成绩等因素的影响,平等对待每个学生;要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可塑性,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地发现学生的优点,积极促进学生科学全面发展。
2 弥合师生间话语隔阂
话语是传递知识的工具,通过话语,关怀教育的目的得以实现。在文化反哺时代,青少年拥有大量信息,在与新技术的接触、新媒体的运用、与同伴的频繁交往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只属于他们自己的话语范式,并以强大的生命力,培植出对成人主流文化具有一定“反哺”作用的青少年亚文化,这实质上是对主流文化的超越。然而,随着科技进步相伴而生的生活领域的新事物或新变化,在改变我们传统生活方式的同时,也改变了许多先前被视为天经地义的“游戏”规则,这让年长的一代犹如来到新大陆的“移民”一样,突然置身于一个日渐陌生的环境中,成为“时间移民”[2]。尤其,“互联网+”新常态方兴未艾,整个时代被烙上鲜明的网络印记,流行着属于青少年群体的网络话语,传达出只有他们才懂得的文化话语,关怀教育对此不能熟视无睹。为此,高职院校的关怀教育要重视青少年的话语,在关怀教育过程中有意识地吸纳学生的语言文化。要鼓励学生积极构建自己的话语体系,并大胆地表达出来;其次,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意见,对所有学生都一视同仁;第三,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不仅在知识的认知层面,更要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第四,教师在课堂上要与学生保持平等的对话关系,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得师生间能够相互认识、相互了解,从而增加师生间的亲密感,增强学生对关怀的理解,在生活中自然而然形成关怀的品质。
3 重视同辈群体间交流与合作
高职院校应发现同辈群体在关怀教育过程中的作用。“同喻文化”是文化反哺时代的重要内容,强调同辈群体间文化的传递与相互影响。教育社会学认为,学生同辈群体形成以后,对其成员的心理倾向和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和较强的制约性,能较多地满足成员的归属感。学生同辈群体间文化的凸显,使得关怀教育越来越容易达到其效用。如何将学生及其认知资源引入教学全过程,就成为学校关怀教育的新要求。关怀品质的教育,对学生同辈群体的存在应该有正确的态度,要认识到同辈群体对正确引导同辈群体认识有着重要的意義。在学习和生活上,教师应鼓励同辈群体间发挥互帮互助的合作精神,能够相互帮助,感受到集体的重要性,学会关心爱护集体和同学,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尽量避免消极同辈群体的负作用。在课堂上,教师要重视学生群体间的交流,提倡通过同伴合作或小组合作、讨论等方法来解决问题。如此,高职学生能形成良好的习惯,自觉地去关心爱护集体和同辈群体,对以后的职业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4 校本课程开发要吸纳学生文化
关怀品质的教育内容受到社会主流文化的影响,总希望把主流文化传递给学生,然而,学生又有属于自己的文化圈,这样使得青年学生与社会主流文化产生冲突与矛盾,就会让他们对学校的关怀课程产生逆反心理。[5]因此,改革关怀品质的课程内容就成为学校改革的应有之义。对于学校关怀品质课程内容改革,决不能全盘否定和抛弃,但也不能忽视学生群体的亚文化。为此,我们要把学生亚文化内容纳入到关怀品质校本课程中来,将主流文化和亚文化有机融合,建立起一个全新更具包容性和文化张力的课程体系。在关怀品质课程设置上,教师应以学生亚文化为出发点,结合学生实际,准确了解学生需求与关切,并将那些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知识与关怀校本课程有机融合。这样既能解决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增强课程的亲和力,又能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提高学生对“关怀”的认识,养成良好的习惯。
在文化反哺时代,高职院校用培养的是高素质职业人才。高素质的人才不但要具有较高的技能,还应具备较高的素质。因此,要加紧对高职学生关怀品质的培养。通过对关怀教育的改革,坚持继承与发展的改革原则,将“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后喻文化”相结合,汲取传统教育模式的精华,锐意创新,建构一个既是传统的教育模式、又是高于传统的新型关怀教育范式,切实增强关怀教育实效性,努力提升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张雁华.论文化反哺事业中的新型师生关系[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2.
[2]周晓虹.文化反哺:变迁社会中的亲子传承[J].社会学研究,2000.
[3]张典兵,贺民.道德教育的时代课题:探究性道德学习[J].现代教育科学,2006.
[4]唐德俊,阳德华.后喻文化时代青少年的新特点与学校思想道德教育[J].长沙大学学报,2007.
[5]吴勇军.课程社会学[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朱丽娜]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