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德国大学科研评价体系发展沿革分析

时间:2024-05-19

李梦韵 郭胜伟

【摘 要】当下,科学研究成果日益丰富,科研评价水平的高低,对科研成果输出的质量影响也日益突出。德国高等院校科研水平较为发达。虽然德国尚未形成全国性的评价系统,但科研评价体系较为完善,其科研评价经验值得学习。德国现代大学科研评价体系的发展以不同的评价方为基点展开,其评价主要基于同行评议和量化指标。德国经验对我国科研评价系统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高等教育;科研评价;德国

【Abstract】Nowadays,there are more and more scientific researches in the academic field.The research evaluation has played a more vital role in the process of the output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chievements.Germany is one of the countries with scientific researches of high level.Although there is no national research evaluation system in Germany,the system is still comprehensive and worth studying.The development of research evalu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German was discussed,based on the different appraisers.The evaluation is mainly based on peer review and indicator.The experience of German scientific research evaluation is a model to our country.

【Key words】Higher education;Research evaluation;German

0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主要就体现在它的科技力量。而高校作为一个重要的科研基地,其科研成果直接反映了国家科技水平的强弱。近几十年来,高校科技评价在世界各地兴起,尤以工业发达地区最为突出显著。德国作为高等院校科研水平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其科研评价发展值得研究与借鉴。

1 德国大学起源

1.1 现代大学之前的传统大学

1348年,德国查尔斯四世在他的皇宫所在地(Prag),创立了布拉格大学,这所大学尽管是在德意志国王的统治范围内所创立的,却不是在德国本土。而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所德国大学应该是在1386年成立的海德堡大学(Ruprecht-Karls-Universit?覿t Heidelberg)。

此后,德国境内又建立了一系列的大学,18世纪以前创立的都称之为“中世纪大学”。18世纪以哈勒大学为代表的高校开始了第一次高等教育改革取得了一定成就,为19世纪现代大学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1.2 柏林大学——现代大学的诞生

19世纪初,德国大学第二次改革是以威廉·冯·洪堡(Wilhelm Von Humboldt,1767-1835)创立现代意义上的大学——柏林大学(Die Friedrich Wilhelms-Universitaet zu Berlin)为代表的。这是现代意义上的第一所大学,柏林大学的成立,标志着世界高等教育史上的一个崭新的开端——大学作为科研的主要阵地,也标志着德国大学的真正崛起。

2 德国高校科研评价的起源

科技评价活动起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美国作为科技和教育强国,率先开展了一系列的科研评价活动,引得其他国家竞相效仿。大学科研评价的核心定义是对大学(以及大学相关的)科研的质量、效益、相关性、活力以及效率的解释和测量。[1]

在研究与发展(R&D)领域,较之其他两大研究者(非大学研究机构和工业),高等教育机构占比16%,其中,大学几乎承担了所有的科研项目,高职院校(Fachhochschulen)承担了一些,但数量有限。[2]因此,在本文中,主要讨论大学科研评价。

德国在学术性科研发展的评价方面被认为是后来者,与美国相比晚了20多年。[3]但是德国对于政府项目影响的系统性评估却是与其在美国的发展所同步的(自1960s起,评价活动在美国就尤为盛行)。

1970年,通过了一项内容为“政府措施必须被有效控制”(success controls)的联邦法律。[4]这项法案尽管使得评价行业有所发展,学术界的评价依旧是缺失的。其后的20年间,依旧有大量相关的评价性研究,称之为伴随研究(accompanying research),因其未成体系,并不能称之为科研评价。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高等教育与研究系统的排名也逐渐发展,在最初的阶段,其关注点在整个大学的排名,近些年来,则更加侧重于大学的科研活动的排名。[5]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到了中后期,用德文书写的有关评价的著作不再是屈指可数。[4]同时代中期,评价职业才开始在德国兴起,这种职业为大学第三方评价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德国联邦政府也在其末期,开始强调要对大学科研进行评价,[6]但当时德国依旧没有建立起系统的科研评价体系。

德国科研评价系统的发展主要有两方面的因素。一方面,由于德国大学的科研经费来源于政府以及社会,在这种情况之下,大学科研不得不兼顾政府、社会以及经济发展对科研活动的需求——高效性,这种需求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不断地增强,科研评价显得尤为重要。[7]另一方面,对于大学自身发展来说,足够的信息使其充分了解自己的利弊所在也是一个关键点,能够更好地调整机构战略。科研评价系统通过评估科研质量的方式,在提高研究效率的同时,也为大学提供了可以利用于这一过程的信息。[8]

3 以不同的评价方为切入口分析高校科研评价体系的发展

3.1 政府机构

1985年和1993年间,德国当时的研究部(即更名前的BMFT)非常地活跃,进行了50多个大型的评价活动。[7]1992至1993年间,前联邦研究与科技部开展了一项有关已取得经验的“元评价”的项目。该项目建立在有关这50多个项目的所用方法和结果对比分析上,旨在提高研究方法以及其项目评价的管理。[9]

20世纪90年代开始,联邦政府开始发表评价结果。2000年,巴符州决定采用全面的教研评价系统。下萨克森州也决定采用全面的大学研究评价系统,以“有情报基础的同行评价”作为方法依据。[10]

2006年,德国开始实施“精英计划”(Exzellenzinitiative),该计划是由BMBF和DFG发起的,旨在提高促进德国大学科技研究和学术创新。参与该计划的评估专家有85%来自国外。该项目采用的不是终身制,而是滚动制。至今,在2006年、2007年、2012年进行过3次评选,在这三次评选中共有11所大学曾获此殊荣。此项计划本身就是一次政府对于大学整体评价与排名的活动,对德国大学发展具有激励作用。该项目为大学提供额外的科研经费。[2]

3.2 社会第三方

3.2.1 德意志研究联合会

德意志研究联合会(Deutsche Forschungsgemeinschaft,German Research Foundation,DFG)是1920年成立的科学自治组织。DFG在大学基础研究发展的推动方面有着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为个人研究者提供资金补助。

DFG的一个职能就是科研评价,其过程中以下四点值得注意。评价性的研究是基于DFG的主要的资助目标;评价研究是由合格的第三方独立、客观地进行的; DFG的法定机构负责根据评价研究做出界定并实施;评价研究都会被发表。[11]

DFG为了提供有关德国的大学以及其他研究机构的科研活动的结果,从1997年开始了一项资助排名(funding ranking)的活动。第一次排名是对于德国十所最大的大学一致请求的回应,排名基于DFG资助的项目。[12]此后该活动每3年进行一次,至2015年共进行了7次。

在德国,评价结果对于资助决定是没有直接影响的,并不能直接反馈于决议中去。尽管如此,资助排名还是为大学和地区的学科简介、为研究活动的优劣、为大学间以及其他研究机构间的合作提供了重要的讨论基础。[12]

3.2.2 科学顾问委员会

科学顾问委员会(Wissenschaftsrat,简称WR),是由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共同设立的,由科学委员会和管理委员会组成。它是欧洲成立最早的科学政策咨询机构。其主要活动之一就是实施评价活动。[13]科学委员会和管理委员会一起依据高校的学科特色、教授数量、科研水平、学生质量、未来的重点学科以及校际(国内外)合作等,对全国高校专业调整和高校4年计划框架作出评估。[14]

2005年7月,WR建议在德国建立研究评价系统(Research Rating System),并开始了第一个试点研究。这种评价的对象包括了大学科研。评价方式包括同行评议问卷以发表和引用论文分析。在2005年至2013年间,德国的研究评定(Research Rating)已经涵盖了四个试点学科领域,包括化学、社会学、电子工程以及英美研究。2013年1月25日,WR通过了将研究评价系统延伸至所有领域的计划。[15]

WR科学评定试点的评估标准分为3个维度:研究、青年研究者的晋升和知识的转化。就研究而言,评价标准为研究质量、影响或效益以及效率;就青年研究者的晋升而言,则为对其的考量;就知识转化而言,评价标准为知识在社会其他领域的转化以及以研究为基础的咨询和科学交流。其评定级别分为优秀、好、良好、满意和不满意5个等级。

该研究评价主要基于同行评议的流程以及具体科学具体评价的原则。其结果为针对大学和学术机构的定性评价,评价结果与注资无关,只供大学和学术机构在战略决策时参考。[16]

3.3 大学自我评价

评估在功能上分为内部评估和外部评估,前者通常是为了改进机构内部管理、提高资源使用效率而进行的评估, 兼具问题诊断功能。大学自身的评估作为一种内部评估,其主要目的是主要是为了了解自身的利弊所在,更好地调整机构战略,合理分配内部资源。

柏林自由大学已经进行自我评价并将其结果利用于其内部资金分配。而北德大学协会(Verbund Norddeutscher Universit?覿ten,VNU)的大学——把对自我的科技评价仅仅作为一种回顾的手段,通过这种方式来奖励那些已经有良好记录的研究,尽管他们真正需要的是一个能够帮助大学提高绩效的机制。[17]北德大学协会是由8所高校组成的高校联盟,成立于1994年。科研评价的实施作为联盟的一个主要任务,在联盟成立之初就被确定下来。

4 德国高校科研评价体系中的反馈和激励机制

1997年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发布的调查显示,德国大学方面并未形成以结果为导向的科研评价体系。[3]德国由来已久的自由学术氛围使得科研评价受到质疑,反馈机制的发展更是受到限制。

1998年,德国高等教育经历了一场重大改革,联邦议会采纳了一项框架法案(Framework Act)的修正案,该项修正案通过放松管制、绩效导向并建立奖励的方式,使得竞争成为可能。[18]并且引进了以教学和科研绩效以及教育与研究的综合评价为基础的拨款方式。[17]改变了政府拨款很大程度上与学生、雇员数量以及线下所需的花费有关,而非与科技评价结果有关的现状。

2013年,WR发言人提出在德国体制中,科研评定的结果将不会与科研预算相关联。从而造成科研评价的结果不能充分利用。WR希望大学能够利用这些所发表的达到标准的评定结果,来更好地评估他们的研究在各个领域的地位,同时用以发展更优化的机构战略。[15]

5 主要科研评价方法

德国科研评价方法主要有两种导向,即以同行评议为基础(peer review-based),和以量化指标为基础(indicator-based)。在基础研究上,德国认为科学论文发表后学术界的反映就是最好的评估。[19]其中,德国更加倾向于使用同行评议,而将量化指标作为辅助手段。

同行评议的优势在于它能够将复杂性综合于评价过程中去,同行评议的分析结果往往比量化指标为基础的评价得出结论复杂得多;而它的劣势在于,其对同行专家小组的过度依赖使得主观性成为可能。主观的陈述使得同行专家小组的可信度受到很大影响。[1]

量化指标是指建立在量化数据下的评议手段,包括文献计量(Bibliometrics)、引征次数(Citations)等。量化指标的优势在于,量化指标的收集和设计若达到内部主观验证的需求,客观性就能够实现。客观性为评价过程提供保障。而它的劣势在于这些数据往往非常的表面,需要不断地修正和改善量化指标。[1]

6 德国科研评价体系对我国的借鉴作用

德国16个州采取的方法都不尽相同,全面的科研评价体系没有形成。一方面来看,体现了德国科研评价体系的多样性,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德国并没有形成全面的科研评价体系。我国科研评价改革时,应避免出现与其类似的问题。

同行评议与量化指标结合。同行评议和量化指标这两种评价方式各有其利弊,以两者相结合的形式来充分利用两者的优势并使其劣势最小化。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可以邀请国内外专家一同进行同行评议。在加强公信度的同时,也有利于国内外的学术交流。量化指标作为一种辅助的方法,也需要在不断地实践过程中,找到灵活的适合各个学科的积极的切实可行的指标。

科研评价结果作为科研管理和拨款的输入。在不断完善我国科研评价体系的同时,还应当将科研评价的结果作为科研管理和政府拨款的依据之一,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合理利用。国家利用科研评价结果对科研经费的发放作出相应的调整。与此同时,大学自身也可以利用科研评价的结果来优化内部的科研管理,使其更加合理。

发展第三方评价机构。第三方评价机构独立于政府和高校之外,与被评价方没有利益关联,能够有效规避利益相关者参与到评价活动中,能够使此过程相对公平。而我国评价行业的人才输出还不足以供应社会需求。要想发展第三方评价机构,必须先为此提供相应的人才就业导向。

发展高校自身评价以及高校联盟间的评价。高校应当对自己的科研进行一定的评价,要注重结果的分析,而不是只关注课题的申报与结题的比例。其内部的评价也应当用于内部资源的配置。至于高校联盟间的评价,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仍旧要避免人情方面的弊端,只有将问题充分暴露,才能促进高校各自的发展。

【参考文献】

[1]CAMPBELL,D F J.Evaluation of university research in europe:conceptual framework and comparative typology[J].University of Klagenfurt,IFF:Ms,2005.

[2]CHEPS,Higher education in Germany,2007.

[3]CAMPELL D F J,FELDERER B.Evaluating academic research in Germany: patterns and policies[J].1997.

[4]Struhkamp G.Evaluation in Germany:an overview[J].Journal of MultiDisciplinary Evaluation,2007,2(3):180-194.

[5]WR.Recommendations for rankings in the system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research Part 1:Research,2004.

[6]刘莉.欧洲各国大学科研评价及其启示[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9.

[7]KUHLMANN S.Evaluation of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policies:a discussion of trends with examples from German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2003,26(2-4):131-149.

[8]GLASER J,Lange S,LAUDEL G,et al.The Limited Use of Research Evaluation Systems for Managerial Control in Universities[J].2010:149-183.

[9]KUHLMANN S. Evaluation as a medium of science & technology policy: recent developments in Germany and beyond[J]. Evaluation in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 Policy: Towards Best Practices,1997.

[10]CAMPBELL D F J.The evaluation of university research in the United Kingdom and the Netherlands,Germany and Austria[J].Learning From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 Evaluation,2003:98-131.

[11]DFG.Evaluationsstandards.[ 2016-5-10].http://www.dfg.de/dfg_profil/zahlen_fakten/evaluation_studien_monitoring/evaluationsstandards/index.html.

[12]DFG.Evaluation Research:the impact of research rankings on strategic decisions at universities:the experience of the DFG,2005.

[13]WR.Evaluation.[2016-5-10].http://www.wissenschaftsrat.de/en/fields-of-activity/evaluation.html.

[14]教育部科技委考察团6月6-18日赴德国、西班牙和英国进行考察访问[2016-5-10].http://www.moe.edu.cn/s78/A16/s3719/s3794/201006/t20100629_90528.html.

[15]GIBNEY E.Germanys Research Rating will make quality its own reward New assessment scheme will not be used to direct cash to institutions.[2016-5-10].https://www.timeshighereducation.com/news/germanys-research-rating-will-make-quality-its-own-reward/2001451.article.

[16]张哲.评价体系应切实反映学术机构优劣——访德国科学委员会研究部主管瑞纳·兰格[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2-25(419).

[17]GEUNA A,MARTIN B R.University research evaluation and funding: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J].Minerva,2003,41(4):277-304.

[18]BMBF,Facts and Figures 1998 (Bonn:Bundesministerium für Bildung und Forschung,1998).

[19]王雅芬,贾丽娜.国内外高校科研评价方式的比较研究[J].评价与管理,2005(1):19-22.

[责任编辑:汤静]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