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组织文化理论视角下的高校师德建设研究

时间:2024-04-24

朱雯

【摘要】師德建设关系到高校育人工作的价值方向和育人成效。师德建设是大学组织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本文从组织文化理论的角度阐述了组织文化对高校师德建设的积极意义,并提出了组织文化视角下的高校师德建设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高校;师德建设; 组织文化; 提升路径

一、高校师德建设的内涵

道德通常指用来明辨是非的规则或原则。道德是具有普世意义的概念,而师德是在道德这个大概念的基础上对教师群体的道德规范的界定。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它是教师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所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和应具备的思想品质。在《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被确立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这进一步明确了高校教师应该切实遵守的规范守则。从概念上看,各行各业的道德统称为职业道德,唯有教师的职业道德被专门赋予了“师德”这一特指的概念,由此可见,历来人们对师德的重要性就有强烈的认识。

师德建设,是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强化和促进,是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和关键。***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师德建设关系到学校育人的价值导向和人才培养的最终成效。

二、组织文化理论对高校师德建设的意义和价值

(一) 高校师德建设是大学组织文化关注的重点

组织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大文化环境下,组织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经过组织领导者的长期倡导和团体成员的积极认同、实践与创新所形成的整体价值观念、信仰追求、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经营特色、管理风格、行为规范、思维模式以及传统和习惯的总和。从组织文化的定义中不难看出,组织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等因素是组织文化塑造的核心和关键。可见,高校师德建设是大学组织文化塑造的重要部分,而大学文化中的核心要素就是教师的师德师风水平。因而,组织文化理论为研究高校师德建设提供了一条有效的路径。

(二)主导型组织文化理论为高校师德建设注入活力

组织文化的形成是组织领导者和组织个体共同作用的结果。组织领导者会将组织的价值观、目标、信念和规则等元素根植到组织中,进而形成组织中个体普遍崇尚、认同和遵守的组织文化;组织个体会通过自我养成和自我演化将具有优势的文化逐渐分享、传播、积淀成为大学文化。埃德加·沙因认为组织文化来源于组织创建者的信念、价值观和假设,这三者对组织文化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主导型组织文化理论的倡导者。高校师德建设可借鉴主导型组织文化理论,加强学校对教师的思想引领和价值引导。按照沙因对组织文化构成的划分,组织文化主要体现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方面。高校的师德建设可以从建立师德师风的制度文化入手,逐步将其内化为学校教师的精神文化和行为准则。

(三)组织文化的功能理论对高校师德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研究表明,组织文化具有四大功能,即导向功能、约束功能、激励功能和凝聚功能。通过塑造符合大学师德建设要求的大学组织文化,可以发挥组织文化对高校师德建设的积极作用。通过营造道德型的大学文化,使这种道德型的大学文化成为大学精神的一部分,从而在大学教职工中引发强烈的共鸣和认同,才能发挥组织文化的价值导向功能。通过营造道德型的大学文化,还可以起到树立大学教师底线意识及规范大学教师行为方式的作用,发挥组织文化的约束功能。道德型的大学文化本身就是一种积极的组织文化,对长期浸润于这样一种积极向上的组织文化中的高校教师而言,会激励教师产生一种自发的追求高尚师德的动力,这就是组织文化的激励功能的体现。道德型的大学文化还对高校教师具有一种凝聚力,使教师对自己的目标使命、责任担当有了更深层次的体悟,从而使教师群体凝心聚力,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努力。

三、组织文化理论视角下高校师德建设的有效路径

(一)营造积极型组织文化

第一,要在大学校园里讲好师德故事。一所大学的精神不是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概括的,大学精神是由一系列的真实故事所组成,这些故事串联起了这所大学崇尚的价值理念和精神追求。因此,要营造良好的师德环境,就要在教师中挖掘那些春风化雨、立德树人的教师的先进事迹,并且对这些具有高尚师德教师的故事进行宣传、报道。全校上下通过学习这些教师们高尚的育人事迹,使老师们对教师职业的神圣感、责任感不断增强,从而成为代代相传的大学文化。第二,举行与师德建设相关的仪式。例如,新教师入职宣誓仪式、退休教师代表的荣休仪式、教师节表彰大会等等。这些仪式的举行既是打造积极型组织文化的重要手段,更是学校师德建设的重要平台和载体。这些仪式是最直观地展示学校师德师风面貌的窗口,也是教师个体能够直接参与的重要活动。组织要将积极的师德文化注入到这些活动和仪式中去,使教师可以从这些活动中强化师德的标准、感受大学的精神,从而自觉地将这些价值理念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

(二)建立师德激励机制

组织文化有三个层次,第一是器物层次,第二是制度层次,第三是精神层次。积极的组织文化本身对组织的管理就具有激励作用,如果能够从制度建设上更好地将师德激励的举措制度化、系统化,则能更好发挥制度建设对高校师德建设的积极作用。师德激励制度的设计要考虑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每个环节,并且要兼顾外在的物质奖励和内在精神奖励。要把师德激励贯穿于教师的职称评聘、岗位聘任、年度考核、评奖评优等各环节中,做到教师职业生涯的各环节都能对教师形成正向的促进作用。这样的激励政策将会从正面引导教师们以立德树人为己任,在学校形成风清气正、积极向上的良好风尚。

(三)创造以人为本的职业环境

一种优秀的、积极向上的组织文化需要建立在以人为本的职业环境的基础之上。高校教师是大学组织中的主体,要充分尊重、关注教师的职业发展需要,为教师搭建能够持续交流的平台和渠道。高校教师本身的职业是较为松散的,但是每个发展阶段的教师都有自身的困惑和困境。学校要重视教师的这种寻求同伴互助的需求,要能够为不同职业发展阶段的教师提供交流合作的平台,形成教师间互助互利的协同合作关系,真正使教师个体在教师队伍中找到归属感和认同感。同时,学校通过搭建协作交流平台,也可以动态了解学校教师队伍的思想动态以及教师们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学术伦理道德等方面的相关情况,从而为学校的师德师风建设找准方向。通过了解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实际需求,学校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一系列培训活动。可以请各领域的顶尖学者围绕教师所关注的学术生涯发展问题、教学技能和方法问题、学术伦理道德问题等进行专题培训,使学校的师德建设在以教师为本的前提下进行。

参考文献:

[1]邓演平.师德新论[J].湖南大学学报,1998(12):10-13.

[2]中共中央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Z].教人[2011]11号.

【本文系2017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双一流背景下基于岗位管理的高校人力资源效能提升研究”(2017SJB1328)、2017年度苏州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研究一般项目立项课题“基于岗位管理的高校师德提升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