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谈素质教育在教学中的实施

时间:2024-05-20

陈姝

有调查显示:中国青少年缺少创造能力,具有初步创造人格和创造力的青少年比率较低。这种现象的形成决非一朝一夕,而是我们教育模式长期存在问题的必然结果。在“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今天,改革现有教育体制,打破传统教育模式,实施素质教育,对于培养适应时代要求和发展的现代化有用人才,尤为迫切。

中国的教育,自古以来,尤其突出一个“苦”字,强调一“严”字,注重一个“专”字。若论“苦”,有“十年寒窗苦”之说,若论“严”,有“严师出高徒”之讲;若论“专”,有“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之论。的确,不吃苦,不足以励其志;不严教,不足以正其行;不专心,不足以成其事。凡此种种,古训既有,自有它存在的道理。然而,任何的行为,只要超过了极限,都会走向其反面。长期的严管重罚,循规蹈矩,势必导致教学刻板,缺乏活力,严肃有余而活泼不足。培养出的人才难免会有“死读书”、“读死书”的书呆子之嫌,现有的教育中,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首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往往只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灌输,从而忽略了对其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我们不仅在数学、物理、化学等理科知识的学习上让他们单纯地死背公式,多做例题,进行各种形式的强化训练;甚至连文科知识都搞出了所谓范文和标准答案。这就把教育的含义简单定义为“教会知识”。目的也很明确,就是应付考试。而考试无非就是看谁学的更象,比谁记得更牢。我们过多地注重了对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就比如说,我们在黑板上给小学生画了一个圆圈,问他们这是什么,我们所做的应该是如何启发他们的思维,如何为他们插上一对想象的翅膀。那么,他们会说出无数种正确答案,诸如月亮、烧饼、篮球等等。而事实上,我们的教育往往并非如此。我们会很正统地告诉他们一个所谓最标准的答案说:这是个圆形,是和长方形、正方形以及三角形相提并论的圆形。我们这样做其实并没有错,只不过我们有意无意地限制了孩子们的思维。我们的教学是太过知识化了,也太习惯于替他们作出选择.这样造成的结果只能是使学生们在做题解题的过程中太拘于成式,或者说是墨守成规,不利于他们进行创造性思维。

在学校教育中,我们在注重学生智育教育的同时,往往忽略对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也许在客观上,学校限于经费紧张的现状,无力改变教学条件,但主观上“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思想却是根深蒂固。更有甚者,一些学校居然搞出所谓封闭式教学,好像学校就是一个电烤箱,不管是地瓜还是土豆,进去的学生统统按一个模子进行速成。学生的各类复习题多不胜数,至于德育、美育、体育以及其他一些生活技能却是少之又少。据报载:中国小学生和日本小学生共同组织了一次夏令营活动,刚出发时,小学生们全部精神百倍。然而在途中中国小学生病倒了,被父母接了回去,有的甚至由父母陪伴走完全程,而日本小学生的父母却一直没有出现。他们中间有的也病倒了,却坚持走到了终点,没有一人掉队。难怪有些日本人宣称:“你们在下一代已经输给了我们”。当此之时,国人痛心,舆论哗然。可是,仅仅靠“痛心”和“哗然”又能解决什么问题呢?在整个野营过程中,日本小学生对于自然常识以及在生存能力方面都表现得非常出色;而我们的孩子面对异常情况却往往手足无措。如果论考试,中国学生绝不逊于日本学生,甚至我们小学四、五年级的课程已经超过了别人初中的教学内容。但生活中有太多知识是书本上所学不到的啊!

另外,我们日常教学中存在的又一个问题就是片面强调时间,总以为把学生关在教室里的时间越长,学习成绩就会越好。在这种思想的引导下,我们的做法就变成了延长晚自习时间,剥夺学生星期天休息的权利。在思想上,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以及学生“跳龙门”的思想压力,都给师生赢得了一个共同的阵地,那就是只有学好书本知识,考试考出好成绩,才是对于一切最直接最有效的证明。办法只有一个,就是起早贪黑,多用时间。然而,按照教学公式我们知道:工作总量=工效×时间。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大不了一天二十四小时,一味延长学习时间,搞疲劳战术,反而越是不出效率。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当疲劳时合理休息一下,“磨一下刀”,注意劳逸结合,合理安排时间,效率会成倍增加,所谓事半功倍就是这个意思。没有效率的瞎忙,除了带给我们疲劳和迟钝外,好像并没有别的什么。

可见,要想使教育真正符合社会的需求,以培养能力、提高效率为手段的教学思想取代传统的教学思想已是刻不容缓的事了。

要培养学生的能力,也就是包括创造能力、想象能力、自理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在内的综合素质的培养。要达到这个目的,首先要从思想上明确这个问题,转变思想观念。我们的老师要提高认识,更要让学生懂得这个道理。我们要变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为引导式;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尽量改变老师上课一言堂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多提问、多思考、多创新。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活跃学生的思维,全面调动每个学生的主动性和注意力。这就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体会到对于知识的探求,原本是很有趣的事,学习并非永远那么枯燥和乏味。如此教学,不仅使学生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具备了分析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学会了如何独立解决问题。

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改变“死读书”,“读死书”的学习方式,对于培养能力至关重要。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各项生活技能,发挥学生特长,对每个学生因材施教,是我们最该考虑的问题。“我们不可以用狭窄的眼光和主观的尺度去衡量别人,如果学校对学生只要求功课上的成绩,有些孩子其他方面的长处就会被忽视和埋没,而成为所谓的坏学生,埋没了孩子的天赋,造成社会上人才的损失”。

对学生能力进行培养的另一方面是应该加强对其独立人格的培养,使他们增强自律,增加责任感,自己对自己负责,让他们学会认可自我,即使在困境中也不放弃自己。这需要老师关心每一个学生,包括后进生,都不要放弃对他们的帮助。正如罗兰所说:“青年人需要鼓励与帮助,了解与同情,需要给他们希望,给他们目标,让他们知道自己的方向,并给他们机会。”此外,在教育的方式上,启发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学习效率,从效率上要成绩,教会他们如何提高学习效率,比控制他们的学习时间要重要得多。效率,来自负责守信的精神。所谓效率,首先是由于有计划,没有计划的乱忙和徒然的紧张都不能产生真正的效率。

诚然,学校就是学习的地方,学生的天职也的确是学习。但学习的内涵决不仅仅是指学习课堂上的知识。教育的首要作用之一是使人类有能力掌握自身的发展。因此,我所提出上述观点的目的,既不是反对学生们在学校里多学些知识;也不是反对学校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管理;更不是说所有学校都存在上述问题,也许它们只是个别现象,当然不能全部否定现有的教育方法。我实在是因为感觉到我们的孩子应该得到的是点石成金的手指,而非仅仅是一块金子。对现有教育体系中优秀的东西,我们应该大胆地继承和发扬;而对于不足的方面也应该尝试着抛弃和改变。我相信自己的见解难免有失偏颇,但我还是坚持:打破传统教育模式,实施素质教育势在必行。

[责任编辑:汤静]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