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0
常 虹赵 珂
(1.西安工业大学思政部 陕西 西安 710032;2.四川农业大学政治学院 四川 雅安 625014)
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孕育出了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其中的伦理政治型范式不但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培养了一代又一代道德高尚、理想远大的先贤君子,同时,也使中华民族被赞誉为礼仪之邦而扬名天下。但是,其消极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它导致不同政治等级的人群只能安守本分,不能逾越森严的等级规范。因而,宗族等级制的保守性、封闭性、排外性十分突出。另外中国伦理政治型文化衍生出的官本位、论资排辈、裙带关系等不良观念和风气也影响了中国的健康发展。当前,我国正处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阶段,我们应该把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发扬和继承下去,把其理念蕴含的现代价值充分发掘出来,使之成为我们现代发展的力量源泉。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在立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目标的基础之上,在充分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思想后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构想。胡锦涛总书记曾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伦理政治型范式中包涵的和谐思想不仅为新时期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了历史文化条件,同时也为今天的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第一,人与自身的和谐是伦理政治型范式中和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儒家思想中的“仁爱”就是指人性可以通过正心、修身等规范人的行为达到向善的目的。之后孟子提出人性本善,人生来就具有“仁”、“义”、“礼”、“智”四种善端,可以通过引导和发展人的善端之苗去培养人自身的美德。而孔子所说的“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则表明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是正当的欲望,以正当的方式追求也是值得肯定的,这样才能达到个人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但他同时也指出“欲而不贪”,不提倡人们有过于放纵的欲望和想法。如今人们在追求欲望和物质利益的过程中,要掌握适当的度,不能贪得无厌,更不能见利忘义,要以道德为准则从而达到提高自身修养的目的。当前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提出的人要全面发展,包括各项素质的提高,各种能力的全面发展,这些中最基本的一点就是达到人身心的和谐。如果没有个人身心的和谐,人就不会得到全面自由健康的发展,也就谈不上社会的和谐。伦理政治型范式中的身心和谐思想对丰富当代和谐社会建设的思想内涵,以及如何正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第二,伦理政治型范式强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孔子提出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的观点,就突出体现了人际交往中推己及人、待人如己的原则,他提倡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尊重、互相体谅,要从整体上提高社会成员的道德修养。特别是孔子所说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就明确的指出了和谐是允许多样性存在的,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而孟子所提出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思想,明确的指出只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同心协力,就能无往不胜,表达了孟子对实现“人和”,实现“社会和谐”的强烈愿望。之后墨子所倡导的“兼爱”也是为了实现人与人之间的诚信和友爱,最终形成一个相亲相爱、诚信和睦的社会人际环境。因此,伦理政治型范式中丰富的人际和谐思想,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当代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了极为珍贵的思想资源。
第三,伦理政治型范式中“天人合一”的观点是和谐思想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的重要阐述。《礼记》中记载:“草木以时伐焉”,而孔子则提出“钓而不网,戈不射宿”,以及史书上记载的“网开三面”的典故都体现了古人善待自然万物的态度,体现了维护生态平衡,保护自然资源,重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天人合一”的思想中蕴含着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使之更符合人类的需要,也使自然界的万物都能生长发展。现代和谐思想也肯定了人与自然界的统一,强调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可以正确地认识自然,合理地利用自然,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最后才能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双赢互利。“天人合一”的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确立生态文明的观念,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第四,伦理政治型范式中主张“和万邦,与邻为善”,体现了国家外部环境的稳定与和顺,希望天下万事万物的和谐共处,进而万国安宁与繁荣发展。孔子提出的“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孟子所提出的“仁者无敌”和“以德服人”的观点都主张以仁德感化外邦,反对轻率地诉诸武力。墨子在《非攻篇》中,列出了“好战大国”对别国进行掠夺战争的种种罪状,对武力、侵略等行为进行了坚决的批判,提出了热爱和平的“非攻”主张。现如今在我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对话中,正需要发掘中国传统和谐文化的优势,在世界多种文明、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共存的情况下,利用和平的手段,通过建立国与国之间的相互信任扩大自身的影响,和谐共处、取长补短以达到缓解冲突、求同存异的目的,促进多元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世界和平共处、各国共同发展的和谐局面,从而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营造出和平的外部环境。
十六届四中全通过的《决定》,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深化了人类长期以来追求的社会理想认知,创新和扬弃了中国传统文化伦理政治型范式丰富的和谐思想。体现出我党对“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这一理念的全新认识。同时,也是我们党对历史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新的诠释。对于党执政地位的稳固、社会的稳定发展、以及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谐”能够带动社会的发展,“和谐”能够孕育出美好的事物,“和谐”能够使我们的生活富有诗意。只有政治、科学、军事的和谐,人民才能安居乐业,科学技术才能不断得到创新,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只有不断追求人与自身、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才能实现人自身身心的愉悦,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宽容,人与自然的共生依存。这些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
实践证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注意三个方面:一是,社会发展的和谐,不断坚持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协调发展;二是,社会关系的和谐,要坚持用公平、公开、公正的态度来正确处理人民群众内部矛盾,解决好各种利益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使社会更加安定有序;三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要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发展这四者的关系,坚定不移的走可持续性发展道路。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很强的创造力、包容性、整合性和感召力,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伦理政治型范式中优秀成分,以及世界优秀文明成果的继承、创新和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实施了改革开放政策,30多年来是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在这个历史背景下,不仅原有的利益格局被打破,同时也产生了大量新的利益主体和群体,使得经济结构、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分配方式、人们的价值观等呈现出多样化、多重化的特点。当前,正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需要和谐文化作为强有力的推进剂,使社会更加团结和稳定。因此,我们必须努力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文化发扬并继承下去,把其中所蕴含的现代价值充分发掘出来,进而不断的丰富和谐文化的内涵。从而真正实现,人自身、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1]孙建乐.中国传统文化概要[M].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8(1).
[2]陈黎东.论现代和谐思想的传承与超越[J].中州学刊,2008(9).
[3]孙波.论墨子的社会和谐思想及其现代价值[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8(6).
[4]王小依.试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思想与和谐社会构建[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8(6).
[5]王卫玮.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构建和谐社会[J].安徽文学,2008(4).
[6]孙百亮.中国传统文化的“两重性”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困境与出路[J].天府新论,2009(1).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