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谈大学生就业保障体系的构建

时间:2024-05-20

王宏伟 郭绍华

(1.山东工商学院学生工作处 山东 烟台 264005;2.山东工商学院经济学院 山东 烟台 264005)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关系到中国未来发展和国家的竞争力,而目前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相当严重并且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高校扩招以来,我国大学毕业生数量激增,使得目前劳动力市场供需关系严重失衡,大学生就业形势愈加趋紧。尤其受国际经济的影响,使得原本不容乐观的大学生就业形势雪上加霜。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在这样的形势下,构建大学生就业保障体系,促进大学毕业生顺利就业就显得很有必要。

1 毕业生在就业跟踪调查中反映出的问题

1.1 政府政策、就业制度不到位影响大学生的就业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计划经济时代的“精英教育”走向市场经济时代的“大众教育”,大学毕业生就业机制也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统包统分”逐渐过渡到了当前以“市场为导向、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但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思维模式、户籍管理和人事制度的制约与毕业生就业机制的不协调对就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2 企业和用人单位的误区

不少用人单位在选择大学生时都存在误区[1]。第一,过分关注文凭造成受聘人员水平和能力与岗位不相适应。第二,性别歧视。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女大学生生理因素、婚姻因素、成就动机,以及生育保险费用等问题而造成女大学生就业难。第三,生源地域歧视。不少用人单位希望招聘的大学生熟悉当地方言及风俗,甚至有一定的人际关系网等,选用人才时优先考虑本地人才。第四,过分看重工作经验。很多用人单位从本单位的效益考虑,希望招聘有工作经验的人,这也增加了毕业生的就业难度。

1.3 毕业生就业期望与社会需求产生错位

毕业生就业期望值偏高,客观的大众化就业需求与毕业生主观的择业观念相冲突,与社会需求产生错位。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大部分毕业生把眼光投向大城市、大企业等大单位,而且希望单位的效益高、工作舒适、待遇好。毕业生的角色错位问题,即就业心态也是影响就业的一大因素,比如身份转换的滞后、人际关系的矛盾、学习态度上的懒惰、对于自身目标的过高估计等。同时,由于缺少充足的信心与勇气,多数大学生不愿意尝试自主创业,也造成了就业的严峻形势。

2 构建大学生就业保障体系的必要性

构建大学生就业保障体系,增强毕业生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能力,无论是对社会和用人单位,还是对高等学校和毕业生个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2.1 大学生就业保障体系是推动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础

人才是推动科学发展、率先发展的第一要素,也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根本保障。大学生就业保障体系对于社会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政府。政府在大学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发挥公共权力机构的作用,构建有利于大学生就业的体制,调节好大学毕业生的供求,制定促进大学毕业生资源优化配置的政策,引导大学毕业生在国家期望的地区、行业实现最佳配置,以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

2.2 大学生就业保障体系是振兴企业经济发展的储备力量

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力资源储备是现代企业追求永续经营与发展的决定因素。大学生就业保障体系是振兴企业经济发展的储备力量。企业只有充分利用好这项资源,才能保持鲜活的生命力和发展力,在后现代人才竞争中获得充足的后备力量,实现经济效益的可持续发展。

2.3 大学生就业保障体系是促进高校健康发展的关键

高校在毕业生就业市场中的主导地位具有必然性,充分发挥高校在毕业生就业市场中的主导作用,能够积极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体制的完善。大学就业指导课程是高等学校就业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是以指导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了解国家的就业最新动态,树立正确的而有效的择业观念,掌握求职面试中求职技巧,顺利取得就业岗位的最终目标。

2.4 大学生就业保障体系是确保学生实现就业的根本

从目前大学生就业观念的现状来看,大学生在就业理念方面受社会各种价值取向的影响,而树立正确的就业理念是毕业生走好人生的第一步。正确的就业理念,必须依托完善的保障体系。大学生就业保障体系是确保学生实现就业的根本[3]。大学生就业保障体系的构建,首先使得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科学的就业观;了解就业环境、政策和形势,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和就业能力;搭建社会实践平台,提高大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

3 大学生就业保障体系的构建

就业关系到每个学生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学校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开展就业工作,需坚持“教育为社会服务”、“办学适应社会需求”、“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实现专业设置由追求扩大招生效果到适应社会需求的根本转变,明确以行业、专业为基础,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拓宽专业口径为主线,以同类专业转向为补充,全面、协调的发展思路,平衡供求关系,实现健康发展。形成课程设置与技能考核标准同步,学生管理、教学质量与就业管理并重,学生思想教育与就业教育接轨的良好格局。大学生就业保障系统的完善和成熟关键在于努力形成政府、企事业单位、学校、学生齐抓共管的良性循环就业机制,如图1所示。

图1 就业保障体系的组成部分

3.1 政府职责:发展宏观经济,制定就业政策,构建就业服务体系

政府是大学生就业工作的组织者和推动者。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从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高度,提出“市场经济协调发展”的思路,进一步明确了政府要“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加突出的位置。”

首先,要大力发展宏观经济,制定积极的就业政策。从宏观层面上看,要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就要调整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确立以促进就业为中心的发展观,实施就业优先发展战略,确立就业发展的长效机制。

其次,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大学生就业保障机制。通过转变政府工作职能,构建服务型的大学生就业管理体系,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培育大学生就业市场,建立全国统一的人才供求信息系统,为大学生提供准确的信息服务。加强法制建设,规范用人单位的用人行为和劳动力市场秩序,保证大学生平等就业权利的实现。

再次,政府要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形成优胜劣汰的人才竞争机制,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建立专门的劳动仲裁、保障机构,解决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劳动和权益纠纷,切实保护广大毕业生的合法利益。

3.2 企事业单位:树立科学发展观,科学使用人才,创造良好的用人环境

大学生就业难是全社会的问题,仅仅依靠高校和大学生自身难以完全解决,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用人单位要为大学生创造优良的就业环境。

企、事业单位要树立科学发展观,树立选拔人才、合理使用人才的正确理念。用人单位要制定客观科学的用人标准,正视社会转型时期的教育及人才结构现状,适当地调整某些脱离实际的择才期望值,在人才培养和使用方面承担起应负的社会责任。用人单位要建立合理的人才储备和培训制度,特别是企业单位要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做好人才储备,切勿急功近利。

3.3 高校职责: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

我国高等教育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处于落后状态,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没有得到全面改革和创新,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忽视按需培养的问题。高等学校要加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首先,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构建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特色培养。高校应按照国际化的人才标准要求,抓住“育人为本”这一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借助产、学、研相结合,培养大批适应经济建设的优秀人才。

其次,强化大学生就业指导,按社会对人才需求进行办学。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是为了帮助大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社会职业需要,选择并确定有利于发挥个人才能和实现个人理想的职业。高校应把就业指导列为必修课程,强化大学生的择业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市场就业观和大众化就业观,帮助大学生科学宏观地确定择业目标,指导大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计划,使学业与就业更好地结合起来。

最后,以创新能力教育提高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2]。创新意识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是形成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高校一要大力加强创业教育,广泛宣传政府激励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和主张,建立创业教育激励机制;二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科技创新和创业教育活动,如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就业见习基地、大学生科技园、组织参加校内外创业计划大赛、创业论坛和服务工程等,提高学生环境适应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组织协调和开拓创新能力。

3.4 毕业生: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在就业活动中,就业的主体是广大的高校毕业生,因此解决就业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于大学生本身。

首先,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构筑符合社会发展的职业能力体系。大学生在校期间要拓宽知识面,掌握相关专业知识,了解专业前沿动态,把理论知识和生产实践结合起来,提高专业水平,满足现代企业生产和技术更新的需要。此外,大学生还要具备相应的职业能力,特别是要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提高组织管理能力、外语和计算机的实际应用能力,形成符合社会发展的职业能力体系。

其次,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转变就业观念。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要调整就业目标,降低就业期望值,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自主创业观。大学生要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不断加强社会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培养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

总之,大学生就业保障体系建设是一项关系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教育持续发展的不容忽视的大问题,加强职业指导工作体系的创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形成完善而有效的保障机制,才能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就业,实现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1]李苒.当前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新西部,2009(22):105.

[2]周荣伟.当前经济形势与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J].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09,29(5):87-90.

[3]黄勇荣.论大学生就业保障体系的构建:区域性就业系列研究之二[J].科技创业,2009(11):116-118.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