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应用型本科汽车维修专业紧缺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时间:2024-05-20

闻鸿莉 赵 丽

(哈尔滨剑桥学院汽车与机电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69)

汽车产业发展非常迅速,现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据国际汽车制造商协会公布的数字显示:2009年产量为1379.10/1364.48万辆,均跃居世界首位,同比增长超过了48.3%,突破了年产汽车愈1000万辆的大关。2010年产量为1826.48/1806.19万辆;2011年产量为1841.89/1850.51万辆。我国汽车产销量已连续三年位居世界首位。这意味着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市场。随着汽车保有量的持续增长和私家车占有量的不断攀升,未来汽车维修业的人才需求潜力巨大。

1 汽车维修人才现状

1.1 我国汽车维修人才现状

中国的汽车维修行业经过一定时期的发展,已经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化的、技术和劳动力密集型的新兴行业。中国汽车维修行业协会的统计数据表明:截止到2008年底全国汽车维修业户为26.1万家,一类汽车维修企业1.0万多家,汽修从业人员240多万,年产值近300亿元人民币。

然而,我国相关人才储备和供应与行业需求相比相去甚远,仅汽车维修人才的缺口在“十一五”期间就达80万;并且现有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接受过高等教育的还不到15%,而发达国家这一数据为30%。数量少,素质低已成为制约我国汽车行业发展的主要瓶颈。汽车行业的迅猛发展,汽车技术的高度现代化集成,要求汽车维修行业拥有一批工程能力强,综合掌握机械、计算机技术、电子控制技术和液力传动技术等现代专业技术,并且既懂专业知识,具有工程实践能力,又懂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而且,这种需求量伴随着汽车产、销量的快速增长而激增。

我国汽车维修人才严重匮乏,现有维修业仍存在以下突出问题:一是缺乏领军人才,尤其是既懂现代汽车技术,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又懂现代管理的人才;二是缺乏交叉学科的复合型人才。我国汽车维修业从业人员中接受过中等职业教育的不多,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就更少。据中国汽车维修行业协会对部分一、二类维修企业的抽样调查显示:在从事技术管理的工作人员中,有26.2%文化程度为初中以下;在一线的技术工人中有38.5%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下;而二、三类汽车维修企业的从业人员大多是农民工,城市普通中学毕业生,转岗择业的工人。这些人员普遍表现出文化水平不高,专业知识匮乏,服务意识不强。

1.2 国外汽车维修人才现状

在日本,汽车维修行业中合格的技术工人占70%以上,在20万通过资格认证的人员中,有40%为技术员。在美国,汽车维修企业中诊断工人的比例约占80%。对于现代车辆的维修工作更多需要的是能够熟练地使用现代高科技仪器设备,对汽车故障进行正确的判断的人才。然而,我国真正具备判断汽车故障能力的技术人员不超过30%,大多数仅停留在由他人判断故障,而自己只会“换件”的水平上。

除了综合素质普遍有待提高外,汽车维修人才的缺口巨大,已成为突出的难题。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秘书处副主任汤海山提供的数字显示,“十一五”期间我国汽车研发人才缺口50万,维修人才缺口80万。许多学生愿意做车辆设计制造工作,不愿意做汽车维修工作。所以,未来5年汽车维修人才将更加紧缺。

2 汽车维修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我国汽车维修人才成为汽车业发展瓶颈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的原因还在于汽车维修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不当,培养出的人才难以满足汽车维修业的要求。

我国现阶段汽车维修业人才培养模式比较混乱,尚没有探索出一种能满足我国汽车维修行业需求和汽车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而现行培养模式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存在难以克服的缺陷。

在我国,汽车制造商支持、参与汽车维修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不高,学校在进行专业定位、岗位资质要求研究、培养方案制订、课程开发、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环节上缺乏企业的前沿技术、先进理念,无法真正意义上实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而高校培养的汽车维修专业人才就业的出口主要是4S店和各种售后服务中心,而这些企业的经营模式和技术主导来自于汽车制造商。如此,造成了学校与企业的供应链产生分离或断裂,使得高校有限的资源所培养的人才不能得以充分利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形成毕业生“就业难”问题。

目前,我国汽车维修人才的培养很盲目,没有针对性。培养模式几经变革,从面向专业、面向岗位到面向领域,还没能探索出适合于我国情况的有效模式。学生接受的知识、技能严重滞后,培养的人才素质与工程要求不对接,难以达到岗位的要求和标准,造成国家资源的严重浪费。

欧、美、日等汽车产业发达的国家,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且行之有效的汽车维修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如日本丰田公司的“T-TEP”、美国通用公司的“ASEP”等。这种培养模式的重点在于实施企业与院校联合办学培养汽车维修人才,从而使学历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更紧密地结合。

3 研究供应链管理理论,分析专业人才的核心能力和基本素质

基于应用型本科汽车维修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运用供应链管理理论,生源、高校、企业是构造成高校人才供应链的三个节点,其中学校和企业是关键节点,由此构成的产学合作教育供应链是培养符合社会需求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借鉴供应链管理理论方法[1]。

我们对22家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企业进行调查,对本校2010届、2011届、2012届毕业生进行回访。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方向主要是汽车检测、汽车诊断维修、汽车营销、汽车保险与理赔、汽车评估、汽车生产管理、汽车专用车设计、汽车零部件设计、汽车制造工艺设计、汽车相关产品检验等技术与管理工作。调查和回访的结果表明:汽车维修专业人才的专业核心能力的要求是多元的,包括:工程计算基本能力;机械工程设计基本能力;计算机软件应用基本能力;汽车检测、故障诊断、维修等技术应用能力;汽车营销、理赔定损、评估能力;汽车生产管理能力、专用车及汽车零配件设计能力。其中,作为重中之重的实践动手能力,要求学生能熟练进行发动机、变速器等总成的拆装,能利用专用仪器设备,如解码器、尾气分析仪等对现代汽车进行检测,对汽车的故障做出准确、快速的诊断,并能以最佳的维修工艺流程进行修复和故障排除;同时具备汽车保险、理赔、营销、二手车评估等汽车相关工作岗位所需的基本能力。

4 构建以工程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4.1 建立汽车构造、汽车电器讲练室,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汽车专业理论课具有的高度抽象性和高度概括性的特点,往往使学生觉得繁难、枯燥。很难有学习兴趣,从而导致了不少学生由原来的盼学、愿学到怕学、厌学。传统的汽车类专业课教学形式单一,一般是先完成理论性教学,然后在学期末再组织学生集中进行实习,人为地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分成两大块。由于学生在理论学习时未接触实际,造成对基础理论理解不深甚至模糊,对具体操作不知所措或一知半解;而在最后进行实习时,又因时间短、范围广、基础知识没吃透,觉得无从下手。为解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这个问题,运用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建立汽车构造、汽车电器讲练室,讲练室安装电脑、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有汽车构造模型、各种车型的总成及零部件实物,各种电器实验台,还有各种汽车各总成结构原理、电器系统的示教板。

以汽车构造课程为例,教学内容安排上按“认识—学习—实践”[2]的教学体系,先通过实物对所学总成零件有个形象认识。再通过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方式将教学内容如结构特点、运动路线、原理进行直观,生动的讲解,最后在通过拆装或故障诊断等实际操作加深学生对结构原理的理解,提高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运用实物,多媒体、现场演示等多种教学手段,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环节相互结合,实现了在实验室中讲授理论,在理论课堂中进行操作技能的训练,“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现在汽车构造、汽车电器与电子技术等专业课程在专业教室讲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降低学生学习难度。

4.2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

汽车类专业课程把行业能力标准作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根据行业能力要求组织教学内容。在汽车电器与电子技术、汽车估损等专业课教学工作中贯穿“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理念,将教学活动与仿真或真实的工作场所相融合,对应用型本科汽车专业课教学方法的改革进行探讨和研究。

以汽车估损课为例,课程首先通过案例讲解汽车保险条例,再通过10个模拟真实案例现场,让学生从接报案,准备定损单、查勘表、保险抄单开始,到事故现场,根据现场情况确定保险责任,现场拍照,询价、报价,查保险抄单,与修理企业、车主商定理赔额度,填定损单、查勘表等整个工作过程安排教学内容,课程按照工作过程来进行排序。通过非保险责任、保险责任不同查勘工作过程;车损险条款、交强险条款、第三者责任险不同险种估损定损过程;有人员伤亡,无人员伤亡不同理赔过程,从不同工作过程对课程进行设计,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通过情境创设,使专业课与职业岗位实现零距离对接。

4.3 以培养工程能力为本位,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培养学生工程能力,关键是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为此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加大实践教学环节学时数,实践学时占总学时的33%。机械类实践教学环节:机械零件测绘实习、机械制造工艺实习、CAD绘图、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等,培养学生基本机械设计能力、机械工艺能力,计算机辅助设计能力、机械设备使用能力。汽车类实践环节:汽车拆装实习、汽车制造工艺实习、汽车电器与电子技术实习、汽车检测与维修实训、毕业综合实践、毕业设计(论文)等,培养学生汽车拆装、汽车维护、汽车制造工艺、汽车零部件和系统检测、汽车故障诊断能力和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另外,汽车维修专业方向学生90%参加汽车爱好者协会,协会有固定的活动场所,有整车汽车模型供学生学习汽车构造知识,有发动机、变速器等总成供学生拆装,有2台实习用车供学生进行维护,故障诊断等实习。汽车爱好者协会每年组织汽车技能大赛来检验学生实践教学和活动的成果。

学院还定期邀请各高校汽车专业、汽车制造企业、4S店、保险公司等单位专家举办讲座,通过开展第二课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了解学科、行业的前沿知识、技术,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汽车专业实验室全面对学生开放,打破了传统实验教学“四固定”(固定时间、固定班级、固定实验室和固定实验项目)[3],学生可以学生运用所掌握的知识选择或提出实验项目、设计实验方案、组织实验仪器设备、进行汽车拆装、汽车故障诊断、汽车电器电控元件系统检测等实习实训,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得到多方面的训练,这种开放式实验教学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学生开阔视野、拓宽思路、激发灵感、提高综合素质具有特殊作用。

4.4 针对汽车维修岗位要求,将职业资格证书课程链接到专业课体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把技能培训与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把职业资格证书课程链接到专业课程体系当中,开设发动机、变速器、汽车电器与电子技术、汽车估损四个模块课。学生在通过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考试后,可获取 “全国汽车维修专项技能认证考试合格证书”,成为各专项的维修师。该证书已成为本专业学生就业的敲门砖。毕业证、学位证、技能证三证并举,提高学生就业率。

4.5 开拓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有效渠道

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方向有别于学术型大学,直接为本地的行业和企业服务,促进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实现校企合作是实现这类学校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目标的关键。目前,本专业已与22家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一汽集团哈尔滨轻型车厂为汽车制造工艺实习基地,黑龙江哈得利特约服务站、东风本田博实特约销售服务店、尼桑瑞福兴邦专营店等企业为毕业实习(顶岗实习)基地。学生通过实习,加深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汽车维修专业的基础工程技能,了解汽车企业生产和管理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4.6 完善校内实践教学工程环境

加强实践教学,完善相应的实验教学硬件设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对汽车专业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改进实训环境,增加实训设备,调整理论与实践学时的比例,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加大校内实践基地建设,加大实验室的开放力度。要建设一个与汽车新技术相适应的汽车专业实践基地,硬件的投人将是巨大的。在仪器设备的购置上,既要能体现汽车维修关键技术,又要考虑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我校在调研许多高校实践基地建设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办学特色,建设了汽车发动机拆装、汽车底盘拆装、汽车电器、汽电控、汽车构造讲练室、汽车电器讲练室等专业实验室,重点培养学生分析、诊断故障的逻辑思维能力。

5 结束语

哈尔滨剑桥学院交通工程专业的高级轿车检测与维修方向在“以教学为中心,以特色求生存,以贡献求支持,以质量求发展”的办学思想指导下,坚持大力开展专业改革和建设,以特色建设提升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开展了汽车维修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在大量的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本院实际,通过供应链管理理论研究,分析汽车维修专业人才的核心能力和基本素质。进行了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确定汽车维修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职业性应用型专业人才。构建了以工程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方案和针对岗位群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的课程体系。以满足社会多层次、多样性的人才需求。

[1]蔡雅萍.基于供应链信息共享的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0(22):5-6.

[2]韦须祥,韩乾,洪霞,等.高校实验室开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22):120-123.

[3]藏杰,安永东,张德生.应用型本科院校“汽车构造”课程改革探讨[J].中国冶金教育,2008(5):43-44.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