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0
明建华 张易祥
(湖州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浙江 湖州 313000)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推动科学技术发展最直接的动力,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科技创新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存亡和民族的兴衰[1]。我国《高等教育法》第五条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而科学研究是基于解决问题的一项创新活动,大学生通过参与科学研究,可在一定程度上锻炼和提高自身的实践创新能力[2]。因此,作为传授知识和培养人才的高等院校,必须大力推进创新教育与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尤其是创新实践教学模式。进一步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大学生通过参与科研活动,增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目前,我校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总体上还不容乐观,集中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1 本科教学呈现出“维持性”特征[3],即大学本科教学过程往往停滞在学习科学真理的认识过程上,而忽视了大学教育应具有的“研究性”和“创新性”,本科生学习方式依然是被动的知识接受式,创新性普遍不足,推进大学生开展科研创新与学术活动的力度和广度都不够。
1.2 学校对大学生科研经费投入不足,科研活动难以开展。参加省“挑战杯”或学科竞赛,学生做作品不是指导教师多出钱就是学生多出钱。
1.3 辅导力量不足。虽然科研活动的主体是学生,但是这项活动离不开教师的认真参与和指导。就目前情况来看,教师中仍存在着创新意识不强、实践能力薄弱的状况,加之教学任务繁重,很难对大学生科研进行高质量的指导。
1.4 学术氛围不浓,缺乏吸引力。在大学生课余活动中,文体性活动比较丰富,而科研创新活动偏少,校园文化中的学术氛围不浓。
1.5 大学生参与科研创新与学术活动的整体水平还比较低,参与学生人数较少且分布不平衡,科研活动主要局限在科研能力强的教师和少数大学生范围内。
2.1 通过科研活动培养大学生的科研能力、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开展科研活动使学生形成求真务实、一丝不苟的严谨作风,不怕困难、勇于拼搏、坚韧不拔的钻研品质,从而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科学精神。在科研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欲,不断突破传统思维和经验的束缚,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活跃、更成熟,从而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另外,大学生在科研活动中,需要接触许多人和单位,需要学会处理各种关系,这有助于大学生形成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主义的观念。
2.2 通过科研活动培养大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当今知识大爆炸时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至关重要。开展科研活动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而且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科研实践中,学生要参加课题设计、文献查找、资料收集、实验操作、调查研究、数据处理、结果分析、论文撰写等工作[4]。这一系列的科研工作会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促使学生更主动、更积极地学习书本知识和课外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另外,在科研工作中,学生要亲自动手解决科研中的各种问题,从而有效地锻炼了动手能力,培养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1 转变教育观念,将大学生的科研实践纳入大学生的培养计划
现代高等教育强调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功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突破传统应试教育和狭窄专业教育的封闭模式,适时地向学生传播科学知识、科研方法和科学思想,将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起来,将科研创新思想融入教学之中。将大学生的科研实践纳入大学生培养计划,为大学生开展科研活动开设相关的课程,这样既解决了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仅仅是第二课堂的问题,也解决了大学生科研活动的参与率问题,同时还为学生开展科研活动奠定了基础。
3.2 设立大学生科研创新基金,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
高校应设立大学生科研创新基金,为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这有利于调动大学生参与科研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保障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另外,需要制订科学合理的激励制度,对在科研创新活动中涌现出来的优秀大学生、指导教师和单位分别给予奖励。科研上取得优异成绩的大学生,在学校评奖评优、入党、就业推荐等方面应予以优先考虑。指导学生取得一定成绩的教师也应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
3.3 实施导师制,加强科研指导工作
科研活动是向科学的未知领域探索、创新的工作,具有复杂性、细微性、艰巨性和很强的科学性,大学生由于自身知识和能力的限制,在开展科研活动中必然会遇到许多困难和问题,因此学校一定要建立大学生科研导师制,加强对学生科研的指导工作。选拔一批学历和职称较高、科研能力强的教师担任学生科研的指导老师,负责学生科研立项、开展研究和成果申报等指导工作。帮助学生掌握科研方法,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保证每项学生科研活动都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展,学生在科研进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能及时得到解决。
3.4 开展各类学术活动,营造浓厚的学术科研氛围
学校要积极培养和引导校园文化活动中的学术氛围,如邀请校内外的专家、学者定期举办学术讲座和学术讨论会;组织各类科研小组、研究协会等,举行各种科技竞赛;在学报开辟大学生论文栏目;利用校园网建立大学生科研信息交流平台,鼓励学生网上交流辩论,活跃校园的学术科研气氛。
3.5 搭建校内外科研平台,开辟多种科技创新渠道
高校可通过吸收学生参加教师科研课题组、开放实验室、建立校外实习科研基地等多种渠道为学生开展科研创新活动提供条件[5]。应鼓励学生以完成毕业论文的形式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这样从实验设计、项目实施和成果申报等方面均可得到教师的指导和支持,使学生亲身经历完整真实的实验过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科研热情和创新意识。另外,还应鼓励学生申报校和省级科研项目,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
大学生蕴含着巨大的创新潜能,组织学生开展各类科研活动是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实践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推动教学改革,满足社会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需要。高校要建立培养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长效机制,完善制度,注重实效,确保学生科研创新活动制度化和科学化。另外,在大学生中倡导一种以创新为荣,崇尚科研创新的良好氛围,以各种方式调动大学生的科研创新热情和科研兴趣。这样高校就会有更多的高级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
[1]葛龙威.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特点及问题分析和管理对策研究[J].经济师,2006(3):88-89.
[2]刘兴太.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J].武警医学院学报,2007,16(6):597-599.
[3]卞军,魏晓伟.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科研 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J].高等教育研究,2011,28(2):85-91.
[4]赵崇峰.加强学生科研工作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J].温州大学学报,2006,19(3):28-31.
[5]刘莉,采克俊,曹访,等.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研究:以湖州师范学院细胞工程研究所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30):13393-13394,13429.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