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社团文化建设视角下的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提升的研究

时间:2024-05-20

黄飞青

(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18)

当前,高职生的就业困难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但是近年来,出现一种奇怪的社会现象:很多求职的高职生有着一身职业技能,却找不到工作或是在实习期间被企业解聘;而很多企业又在叹息“招不到合适的人才”。换句话说,这些高职生只是职业素养不健全的某方面“专才”,而企业需要的是职业素养健全的“全才”。究其原因,是大多数高职院校管理者对高职生的职业素养还很模糊,一方面没有充分认识到健全的职业素养培养对于学生的重要性,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忽略了社会对于人才的全方位定义,另一方面没有找到一种完整的、有效的职业素养培养模式,停留在比较一般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等途径上,仅仅强调职业环境的创设、职业技能的培养等措施,导致培养出的学生只是缺乏职业素养的某方面“专才”。学生虽练就了一身职业技能武艺,但缺少了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职业态度、职业道德、职业形象,最终导致在就业时困难重重。因此,对于高职生来说,要具备较强的就业竞争力,除了应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较强的职业技能外,还应该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

1 高职生职业素养与社团文化的内在关系

职业基本素养是指在众多的职业素养中最为基础的、最为核心的素养,它包括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和职业形象等四方面的内容。职业态度包括责任意识、团队意识、务实精神、学会坚持等职业素养;职业技能包括执行力、表达能力、适应能力、抗挫折能力、情绪控制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职业道德主要是指诚信意识、敬业意识、职场礼仪;职业形象是指你在职场中公众面前树立的印象。职业技能是个体从事职业的基础和前提,通过学习、培训比较容易获得的显性过程,职业态度、职业道德和职业形象是从业个体的观念、思想意志品质方面的表现,属于关键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并较难掌控的隐性过程。正是这种显性和隐性培养过程形成了个体的综合职业素养,是职业素养的内在品质。因此,隐性职业素养是高职生在就业过程中的一种关键要素,它是学生具备职业技能显性“硬实力”外必须具备的一种“软实力”。

学生社团是一种组织,是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中起到积极作用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通过开展社团文化建设,培养人文素养,努力完善高职生的知识结构,增强其综合竞争力。一方面,通过积极开设像文学、艺术等人文素养课程作为必修课或选修课,丰富、发展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推动和谐的校园文化建设,以提高高职生人文素养;另一方面,通过支持、发展学生社团的建设,能够普及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构建浓厚的人文底蕴的校园环境。

因此,高职院校社团文化建设是学生锻炼成才、拓宽知识面、调整和完善知识结构,提高隐性职业素养的一个重要舞台。

2 以社团文化为载体建立高职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培养体系

社团文化作为丰富校园文化活动一种重要载体,不仅具有学校第二课堂的功能,也是培养具备社会实践技能经验的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建设社团文化长效机制,是推进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关键所在。面对培养人才的调整,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在加强高职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同时,必须重视培养和提高学生应变能力、迁移能力和创新能力,以适应新的环境、新的行业和职业的要求,促进人才培养体系可持续发展。

2.1 坚持社团文化多元化的发展方向,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目前,学校的学生社团大体可划分为社会科学类、理论学习类、人文艺术类、学术科技类、志愿服务类、就业创业类等类型。社团类型的多元化要求在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上寻求多元化,在管理目标和对象上起到多元化,注重社团文化的多元化和谐发展,达到全面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目的。

社团文化的多元化发展,能够把具有不同兴趣、不同爱好的学生给有机组合起来,不仅有利于学生丰富课余生活、开阔知识视野、提升自身修养、增进同学友谊,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与人沟通、与人合作的能力,增强集体观念和创新精神,还能够拓宽学生成才的道路,让他们发现到自己的长处,明确在社会上的定位,为就业积累一定的经验,提前做好充分准备。在坚持多元化发展的同时,学校还要注意快速发展中的均衡性,不能顾此失彼。一方面,积极鼓励学生从事高层次的文化艺术类、社会科学类社团活动,培养审美品质,提高学生的悟性,提升学生的精神面貌;另一方面,还要对相对薄弱的科技类和理论学习类社团进行重点扶持,鼓励学生勇于开拓创新,提升社团活动的质量和层次,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

2.2 将志愿者文化建设作为职业素养培养的核心环节

志愿者文化建设作为新时期高职院校社团文化建设的一种精髓体现。青年志愿服务活动是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一项重要形式之一。在“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的指引下,学生通过志愿服务活动参与社会、服务社会,一方面志愿服务活动有着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另一方面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也表明,以志愿服务活动为平台,作为提升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核心环节是一种有效选择。

学校以提升职业人文素质为重点,突出体现为对“爱、学、诚、敬、新”五个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将“爱”作为核心价值观基础地位,使学生学会自爱、学会相处、学会感恩、学会奉献、爱父母、爱集体、爱祖国、爱专业等内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将爱的精神凝聚成一种习惯和一种素质。学校虽然被社会多次评为“爱心助残单位”,阳光志愿队也是涉足整个浙江,但是参与者过于主要集中在小部分学生群体,必须进一步动员学生人人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人人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对学生起到自身职业能力的提升,社会适应能力的增强,心理素质能力的完善,自身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另一方面为学生更加明确了未来发展和奋斗的目标,从而能够有效提升高职生的职业素养,促进社会就业。

2.3 企业文化融入学生社团文化建设

企业化社团建设是目前一些高校学生组织建设的新方向。社团建设企业化是模仿社会企业的运行模式和文化,建立起适合社团文化的“虚拟校内企业”,从而拓宽校内第三课堂的延伸范围,为高职大学生打造自主学习和实践的企业对接教育平台。

学校可以通过聘请资深的专任教师、企业人士、社会人士作顾问,在教师、企业人士和社会人士的指导下,仿造企业内部的管理模式,把学生身份转换为员工进行有效管理。采取项目化管理的方式,学校的相关活动可以面向“虚拟校内企业”进行承包或者招标,让学生在虚拟企业项目建设中实践企业化运作,让准员工们学习企业化管理的模式和领悟企业文化的内涵。

大学是学生进入社会生活的一个过渡期,也是绝大多数学生学习生涯的最后阶段,学生将从较为单纯的学习环境步入到复杂的社会环境。通过“虚拟校内企业”的社团文化活动来引导学生的思想和规范学生的行为,逐步培养学生的认知、实践和掌握相关职业的素质要求,促使学生在就业中能较快认同现代企业的管理理念,适应管理方法,自然地融入现代企业文化之中并成为现代企业文化的参与者和建设者,提高了学生快速融入企业的能力,实现了从“学生”到“准职业人”的角色转变,从而实现高素养、高技能的人才培养目标。

3 高职院校构建职业素养教育体系思考

3.1 社团文化建设需要健全规章制度,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

对于社团组织松散、活动无序、层次较低等问题,必须健全的规章制度,建立一个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通过社团工作制度和工作流程的规范,能够让学生养成“活动前有计划,活动中有落实,活动后有总结”的良好工作习惯,进一步提高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实际效果。

3.2 坚持“正确引导,鼓励优势,严格管理,勇于创新”的指导思想

学生社团要明确发展方向,要以“激发潜能、突出优势、培养能力、提高素养”为宗旨,把学生社团建设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和学生综合职业素养提升的实践平台,让学生在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中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文化修养和职业素养。

3.3 加强对学生社团干部、骨干力量的选拔、培养和考核

在很大程度上,社团干部的素质和能力决定着社团是否能够进一步和谐稳定的持续发展,因此,必须选报一批德才兼备的社团干部是社团文化建设的其中一个关键环节。通过对社团干部的定期培训、经验探讨、集中学习、个人学习等方式,全力打造一支会学习、会研究、会服务、会创新的社团干部队伍。使他们能够掌握科学管理、应用写作等基础知识,人人成为“会想、会说、会做、会写”的独当一面的社团干部。

3.4 树立一批示范性的学生社团

通过重点建设具有扎实的运行基础、活动成效显著的一些优秀学生社团,给予重点关注和大力支持,在思想上、组织上和专业指导上加强组织领导以及在经费投入和支持上给予一定的倾斜。在我校的阳光志愿队、兴华诗社、LINUX推广协会等已渐渐在社团群体中树立起了良好形象,通过这些示范性社团建设,以点带面,以滚动发展的方式。

目前,职业素养教育研究还处在探索阶段,学生职业素养教育而是高职院校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进行不断的探索,才能逐渐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运作模式和体系结构,开展高职生职业素养的课题研究,对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对高职教育的办学优势,以及对促进高职生的就业,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