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0
王 瑛
(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 宜昌 443002)
中西方思维模式差异与大学英语教学
王 瑛
(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 宜昌 443002)
不同的思维模式体现了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由于思维的民族特性,在语言的表达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而思维模式的差异不可避免地对英语教学造成一定的影响。本文分析了中西方在思维模式上的主要差异及其在语言表达上的体现,并结合大学英语教学进行了探讨。
思维模式差异;大学英语教学
思维是以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反映客观世界的过程,它与语言是紧密相关的。一方面,语言既是思维的主要载体,也是思维的主要表现形式;另一方面,思维方式也制约着说话和行文的谴词造句,影响文章的的谋篇布局。由于不同文化的人们对外界的认知模式存在一定的差异,他们在思维模式方面必然会有所区别。这种差异不仅反映在语言本身的特点上,而且还反映在语言的使用上。因此,在学习一种第二语言或是外语时,如果不同时了解该民族的思维模式,就无法真正地掌握这门语言,在交际中也就不可能正确地使用它。本文拟从英汉两个民族的主要思维差异出发,分析目的语和母语思维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
从总体上看,传统的中国文化思维方式具有较强的具象性,而西方文化思维方式则具有较强的抽象性。汉字属于典型的象形文字,中国人处理外界的信息时,象形的汉字对大脑的思维过程产生了不同于拼音文字的影响,因此,中国人的形象思维比较发达,注重实践经验,借助于直觉体悟来把握认识对象的内在本质和规律。另外,从思维的结构分析,整体思维似乎也比较偏爱具象的思维模式,经常使用类比、比喻、喻证和象征等思维方法。属于印欧语系的英语是音素文字,词义本身与字形没有直接的意义联系,需要形成一套抽象的概念,通过观念思维达到理论的形成,从而促进了拼音文字的人们理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西方人偏向于抽象思维,借助于逻辑,在论证推理中认识事物的本质,通常采用概念、判断和推理等思维形式。
从构词法的角度来看,英语中有许多抽象名词是通过在相应的形容此后面加上特定的后缀构成的。汉语使用者在用汉语表达同一概念时,由于受到传统的形象思维方式的影响,汉语使用者通常会在这些抽象名词后面增添一些类似动作行为或是情感的名词,从而使表达的意思更为具体。例如:
He gave in to curiosity and opened the letter addressed to his sister.他抑制不住好奇心,拆开了别人写给他妹妹的信。
中国人考虑问题时,通常将事物的各个部分看作一个整体,把各个方面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考虑,从而形成了一种整体优先、由大到小、由远到近的思维特点。而英美民族则承袭了古希腊罗马人的自由探索精神,加上西方国家的历史影响,特别是文艺复兴所倡导的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在思维上形成了以主体为基点,由小到大、由个体到总体的思维模式。正如张岱年先生所说:“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是整体思维,辩证思维。”许多西方学者也注意到了这一点,例如,李约瑟在《东方与西方的对话》中指出,中国的哲学是有机自然主义,即以自然的一种有机的认识,是一种综合层次的理论。相比较而言,西方人倾向于对经验事实作具体的概念分析。
由于英汉两个民族在思维逻辑上的这种逆向反差,英语和汉语在表达时间、地点等概念时,修饰中心词的词序是完全相反的。例如:
2002年11月25日上午十点半
10:30 a.m.the 25th of December,2002
英语教学中,思维方式对英语学习产生的影响不可忽视.汉语思维模式的负作用严重影响了学生使用英语的能力。
英美中国人由存在社会文化因素的差异,中西价值观和世界观有诸多不同,英汉某些相应词汇的词义褒贬色彩不对应,学生们受汉语思维模式的影响,常常对英语词汇的褒贬义把握不准,词汇的误用也就不足为奇了。例如,汉语的“多才多艺”、“精英”、“农民”等词语是褒义词或中性词,而相应的英语词语versatile,elite,peasant等却是贬义词.又如,“英国是美帝国主义的走狗”这句话译为Britain is the running dog of American Imperialism,根本没有译出汉语“走狗”的文化内涵。在英语里,running dog(奔跑着的狗),是人类最好的朋友.没有贬义,应译为带贬义色彩的lackey一词为宜。
汉语思维倾向形象性,汉语偏重使用动词,句式短而多,而英语思维倾向抽象性,英语偏爱名词,句式长而复杂。在汉译英和英语写作过程中,汉语思维的负迁移会严重干扰英语句式的正确表达,成为Chinglish.例如,“我们都需要水,每一天都离不开水。”如果译为Water is necessary to us,and we can’t leave water,译文是比较典型的汉语思维模式,can’t leave 应改为 need.又如,“我不怕热天”。若译为 I’m not afraid of the hot weather虽无语法错误,但却让英美人觉得别扭,不象地道的英语,应改为符合英语思维习惯的句子:I don’t mind the hot weather.
汉语思维习惯常常先说次要方面,后说主要方面,而英语思维则正好相反, 如,Before I didn’t get up,many people had been walking in the park.这句话却是汉语思维模式的英语句子,应改为Many people had been walking in the park before I got up.
汉英两个民族之间这种整体思维与分析思维的差异同样也反映在修辞结构上。 一般说来,英语修辞以线性逻辑结构为主要模式,而汉语修辞则采用典型的螺旋式逻辑模式。根据Kaplan(1966,1968)的研究与调查,英语篇章的组织和发展主要呈直线型,也就是说,英语段落通常是以一个主题句(topic sentence)开头,然后再按照一条直线展开,在以后各句中发展这一中心思想。还分析了母语为汉语的学生写的英语作文,认为尽管这些学生对英语句法结构已经很熟悉,但由于受到汉文化思维模式的影响,他们的作文显得不切题,主要呈螺旋型。笔者曾经要求学生写一个英语段落,题目中已经给出了主题句(Sandy has a good ear for music)。下面来看一篇学生的原文:
Sandy is our friend and we have known her for a couple of years.She likes to listen to music very much because her mother is a musician.When she was very young,her mother always let her listen to some beautiful music.We all think that Sandy has a good ear for music.The music she listens to often has a clear rhythm and a powerful message which can make us think a lot.In addition,the words in the music are so beautiful that they always leave a deep impression on us.
虽然题目中已经给出了主题句,学生还是不习惯直接用主题句开头,于是为了避免过于突然,首先介绍Sandy是谁以及她为什么会喜欢音乐,然后才切入主题。这样的文章通常会让人找不着侧重点,不利于表达段落的中心思想。
要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必须培养学生使用英语文化思维的习惯和能力,帮助他们区别汉语思维与英语思维的差异,克服汉语思维模式带来的消极影响,最好的办法是让他们多与英美人接触,但这种机会很有限,需要师生共同努力,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
为了强化学生用英语思维的氛围,要采取各种有效手段,为他们创造接触和使用英语的机会.首先,我们要重视课堂教学中英语思维的氛围,教师要尽盆使用英语讲课,学生也要尽量用英语回答问题。其二,要想方设法开展第二课堂的外语活动,如英语视听教学等。这些活动有助于学生扩大视野,增强对外国文化的了解,并有助于培养他们对中西文化差异的识别意识和能力,克服汉语文化的思维定势。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翻译教学十分重要。汉译英一直是我国学生的薄弱环节,需要花大力气加强这方面的教学。中国学生受汉语思维的影响,汉译英常常不符合英语的思维习惯,译文的用词和句型结构生硬拗口,因此.教师要指出学生译文最易出现的死译和硬译现象,同时也要鼓励学生要敢于面对错误,从错误中吸取经验教训,逐步摆脱汉语思维模式的侄桔,提高汉译英水平。
第一,要把好句子的写作关。要写好英语作文,首要的是写好符合英语思维习惯的句子,熟练掌握各种常用英语句式。
第二,要培养学生对英语修辞技巧的敏感性加强学生在使用英语中的抽象的逻辑分析和缤密的推理能力。用英语写说明文或议论文,注意要开门见山提出主题句,按逻辑联系逐步展开。
第三,要扩大学生的中西文化知识面,培养他们跨文化的交际意识和交际动力,这是学好英语的动力和目标。
英汉思维方式的差异并不仅仅局限于本文所提到的几个方面,笔者只是对其中的一部分进行了粗略的探讨。目的是说明:要学好一门语言,就必须了解这种语言体现的思维方法,并且有意识地培养目的语的思维习惯,而不是热衷于语法现象的分析。以英语的思维方式学习英语,最终达到准确、规范、恰当地用英语传递语言信息的目的。
[1]Kaplan,R.B.1966. “Cultural thought patterns in intercultural education.”[Z].Language Learning 16/1-2:1-20.
[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J].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3]李瑞华,主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王瑛,女,副教授,主要从事语言教学、英美文学作品赏析及英汉文化对比研究。
汤静]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