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0
成文浩
(宁夏大学人事处,宁夏 银川750021)
2003年,由黄先生与汤奇成、奚国金、姜德华、王国清诸教授,通力合作,集数十年之研究成果编著的《绿洲研究》一书,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成果专著出版基金资助、科学出版社发行问世。是书的出版是干旱区研究,特别是研究西北内陆地区人地关系演变、绿洲文明兴衰的力作,也是绿洲学创建道路上的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通读全书,是书有以下特点:
绿洲作为干旱区内部地域分异的产物,是干旱区地域系统的最为精华的部分和人类活动的载体。在干旱区地理化过程中受人类活动强烈地干预表现出绿洲化和荒漠化两种对立统一景观的演替,区域降水稀少、荒漠化加剧,生态日趋脆弱,整个区域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也大大降低,PRED系统的失衡已经严重影响甚至制约了干旱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黄盛璋先生在1990年《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第2辑上就特撰文《论绿洲研究与绿洲学》一文强调了这一现实矛盾,以此出发进一步阐述了当前加强绿洲研究的重大现实意义,并首倡在中国建立独立的绿洲学。梳理学术界有关干旱区研究进展,学者多关注于对荒漠化的研究,对矛盾的另一面绿洲的专门焦聚却不多。是书开篇总论部分作者再次将这一问题置于卷首,充分体现了作者从现实出发,为当前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区域PRED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服务的经世致用学术理念。而黄先生耄耋之年以“苟为中华生死已,敢因衰老惜残年”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为绿洲研究,在中国率先创建绿洲学而鞠躬尽瘁的献身精神,更体现了先生作为学者的时代责任感和大家风范,为我等后辈学习的楷模。
绿洲研究的学术薄弱性,加之现实需要的紧迫性,使黄先生多年一直积极倡导应建立独立的绿洲学学科的重要原因。为了推动绿洲研究和绿洲学的创立,第一章重点从理论、现实和科学的角度论证了建立绿洲学的理论基础,并进一步阐述了绿洲学研究的内容、开展绿洲研究的方法,概述了绿洲的概念、分类、形成条件以及地域分布。为了更全面系统的带动今后绿洲研究及绿洲学创建,黄先生在后记部分用相当的笔墨,从建国以来我国向沙漠进军所取得的成功范例,论证了在我国率先创建绿洲学的理论实践基础。研究绿洲,是为了建设绿洲。黄先生在后记中总结出的绿洲存在、发展以及最后方向的三大定律(一要依靠、利用自然,又要受其侵害,二要坚决与自然斗争,坚持不懈到底,三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导作用),还有绿洲建设中的民族、交通问题及生态环境治理的防、保、建、管的四字方针和诸多具体措施具体详实的为我们开展学科研究和制定绿洲地域系统建设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方法指导。学科理论的确立、研究对象和学科属性的明确、研究方法的指导成为一门学科兴起的标志。是书在理论体系和方法论上的总论为今后绿洲研究的开展,绿洲学学科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具有开风气之先的抛砖引玉之功效。
黄先生作为我国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长期致力于对绿洲历史地理的研究,对绿洲历史地理的研究建树颇丰。是书以我国新疆绿洲为例证,用相当篇幅,在论述新疆天然绿洲向开发绿洲转变、纯人工绿洲的开辟过程中,始终贯穿了绿洲地域系统人地关系这一主线,提出了绿洲景观格局变迁、聚落迁移的驱动力是自然因素影响下,强烈的人类活动扰动起主导作用的地理过程,这一地理过程是绿洲化和荒漠化的对立统一的复合体。科学地揭示了干旱区绿洲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空间结构演化的过程、一般规律及其运行机制,这对于正确认识干旱区人地关系系统的形成和演化,解释干旱区环境变化的问题,制定干旱区PRED(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战略都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绿洲作为地球表层巨系统中干旱区的一个亚系统,其形成演化、演化、发展过程,是地域自然和人文要素按照一定规律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紧密结合而构成的复杂的整合体,具有自然和社会属性。在绿洲系统内部人类社会和地理环境两个子系统之间的能量转化和循环构成了其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社会——经济、地域环境四个亚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动态的耗散结构。《绿洲研究》一书作者都是长期从事绿洲各领域研究的知名专家学者,所以该书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综合了诸位作者多年绿洲研究的成果,从地理学、历史地理学、历史学、考古学、语言学、民族学、水文学、经济学、农学、环境学、生态学、地图学、未来学等自然和人文多学科角度,文献考证、实地考察、地层土壤分析、沉积物分析、统计分析、数理模型回归预测、综合研究与典型案例实证研究结合等多种方法应用,并附以大量地图直观地反映了新疆绿洲聚落迁移、水系变迁、绿洲分布、交通路线变迁、古文化遗址分布等,系统地剖析了新疆绿洲文明演进、环境变迁、水资源利用与管理、沙漠化、绿洲农业发展及模式等,在此基础上总结阐述在我国率先建立绿洲学的理论方法及其可行性。多层面、多维度、多视角的多学科综合集成研究方法指明了今后绿洲研究的新趋向。该书最直接的目的就是倡导绿洲学的尽快创建,其学术研究视野不仅仅局限于当前,更着眼于未来干旱区的可持续发展。
有水未必就有绿洲,但水是绿洲延续发展的命脉,是绿洲内部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携带者,是绿洲自然和人类社会两大系统所共同依赖的关键要素。是书在结构安排上用近乎三章的篇幅探讨了新疆绿洲历史时期河湖水系的变迁、水资源利用现状、水资源未来趋势等,进而揭示了新疆绿洲文明兴衰、生态环境变迁、社会经济发展、绿洲保护与开拓、沙漠化治理等方面与水资源的关系,阐述了水在绿洲地域系统的重要性,绿洲因水而兴,也因水而衰规律。可以说水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绿洲地域空间结构、地区经济产业结构布局,水资源数量在一定程度上还决定了绿洲系统的环境容量、载负量、经济发展总量与水平。
当然,该书在文字校对方面也有不完美之处。如该书第67也“清庭”应为“清廷”,“直隶万”应作“直隶厅”等。瑕不掩瑜,这些校勘方面的讹误丝毫不影响是书的学术价值和实际指导参考意义。相信再版时,这些问题会得到避免。
总的说来,《绿洲研究》全书七章加上后记对西部大开发与中国绿洲研究和建设的历史使命及其世界科学的使命的进一步阐发,共八章内容30余万字,结构严谨,内容详瞻,具有系统的理论性和方法论,极富实用价值,拓宽了绿洲研究的学术视野,不仅对绿洲研究,绿洲学的创建作出了有益贡献,而且为当前及今后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战略的推进,尤其绿洲系统良性演替乃至干旱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决策参考。
本书可供从事干旱区绿洲、水文、气侯、地理、生态、环境、历史地理、经济、历史等学科的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相关专业教师及本科生、研究生以及水利、环保、农业、林业等政府决策部门的领导和同志参考。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