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商意盈 许舜达
在浙江义乌,口口相传着一个故事:1982年5月的一天,时任浙江省义乌县委书记谢高华被一个农妇拦住了去路。她大声问他,老百姓穷得没饭吃了,政府为什么不让他们摆地摊?
当时,谢高华到任义乌才一个多月,农妇的问话让他深受触动。他认真调研后,决定冒着可能被定性为“投机倒把,走资本主义道路”而丢乌纱帽的风险,开放义乌市场。一个享誉全球的传奇市场就此启幕。
这个堵住县委书记的农妇,叫冯爱倩。
耄耋之年的冯爱倩依然精神矍铄,回忆起那段拦住县委书记的往事,她的话匣子一下就打开了。
“我是1979年开始做生意的,当时是没有办法,加上孩子和老母亲家里一共8口人,靠在农村挣工分根本无法维持生活。”冯爱信说,那时自己在义乌廿三里、北门街一带偷偷摆摊,靠卖纽扣、鞋带这些“针头线脑”补贴家用。
摆摊的条件十分简陋:先在地上放一块塑料布,再把从百货公司批发来的小商品摆在塑料布上叫卖。“第一天到廿三里摆摊,她赚了6元钱。”冯爱倩的老伴杨兴桂说,这相当于她以前在饭店上10天班的收入。
因为人多地少、自然资源贫瘠,义乌老百姓一直有着手摇拨浪鼓“鸡毛换糖”、外出“讨生活”的传统。当时,改革开放虽然已经开始,但是“左”的思潮并没有完全消除,摆摊等行为都被视为“投机倒把,走资本主义道路”。
每每碰到打击投机倒把办公室的人来查,冯爱倩和别的小贩们只好卷起塑料布就跑,不然摆摊的货物都会被没收。
“天天逃来逃去也不是个办法。我想去找找人,找我们县委书记,他是我们的父母官呀,他不管谁管?”冯爱倩说,她在路上见到过谢高华好几次,裤脚一个高、一个低,还穿一件破大衣。
馮爱倩和丈夫杨兴桂在家中贮藏室里找出当年做小生意时用过的箩筐
别人听说冯爱倩要去找县委书记要求摆摊,吓了一跳,警告她:“你这样要坐牢的。”冯爱倩说,就算坐牢也要去说,我又没杀人放火,又没偷没抢,怕什么。
1982年5月的一天,冯爱倩在义乌县委机关大院外的马路上拦住正要外出的谢高华:“谢书记,日子实在过不下去了!你是我们的父母官,你管不管?”
谢高华说,你的困难我知道,但是摆摊不好做的,这是政策规定的。冯爱倩也不知道自己哪里来的勇气,提高音量,还把手在桌子上拍了拍:“你同意我要摆摊,不同意我也要摆!”说完就要走。
这些话触动了谢高华,喊她回来。“后来,我拿出了大重九牌香烟抽,问他要不要,一个县委书记居然要了我的便宜烟,还给我倒水。我们就开始慢慢聊起来……”冯爱倩回忆道,谢书记问得很仔细、听得很认真,他的烟屁股也放满了烟灰缸。“要摆摊,你就先去摆吧。”谢高华最后说。
冯爱倩走后,谢高华立即派了工作组,对义乌农民的生活状况和城里的摆摊者进行调查,还开了多次研讨会。“有一次我也进去听了,谢书记很有魄力,说这个市场一定要办,义乌人民太苦了!如果我的乌纱帽掉了,我就回家卖红薯!”听到这话,在角落里的冯爱倩偷偷抹眼泪,一颗心也终于放了下来。
1982年,经过几个月的调查研究和反复讨论,谢高华觉得搞活市场符合中央的精神,政府需要顺应民意给地摊市场松绑。在他主政下,义乌县作出了一个大胆决策:开放“小商品市场”。9月5日,一个设施简陋的市场出现在了义乌县城稠城镇湖清门街头,义乌第一代小商品市场由此诞生。
同年11月,义乌县政府正式发出《通告》:允许农民经商,允许从事长途贩运,允许开放城乡市场,允许多渠道竞争。
《通告》一出,整个义乌沸腾了。对于冯爱倩这些“地下工作者”一样的经商户来说,这是天大的喜讯,人们奔走相告,甚至放鞭炮庆贺。义乌的大街小巷挤满了摆摊的人,摊位一直摆到县委大院门口,产品有上千种。
从此,冯爱倩也告别了“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游击摆摊生活,在市场中拥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她也是义乌市场第一个领到营业许可证(现在的营业执照)的商户。
市场一开放,就意味着套在农民身上的束缚被解除了,周边县市的摆摊人便像潮水一般涌到义乌去了,义乌小商品市场也因为在全国率先开放而抢占了商机。到1983年年底,义乌市场摊户增加到1000个,日均交易人数超过6000人,市场上3000多种商品销往全国各地。
随着形势的发展,1984年,义乌抓住时机提出“兴商建县”。第二代、第三代义乌小商品市场也在1984年和1986年陆续推出。1990年,义乌小商品市场成交额开始跃居全国各大专业市场之首,现在更是成了世界小商品之都。
由于诚信经营、热心公益事业,冯爱倩曾先后兼任义乌小商品市场个体劳动者协会副主任、中国小商品城治保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小商品城妇女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务,被市场里的商户们亲切地称为“阿庆嫂”。
在旁人眼中,担任这些职务是很风光的事。但这些职务都是公益性质,不但没有工资,还会影响自己做生意。冯爱倩说:“能为大家出份力,哪怕少挣点钱,也值得!”
作为治保委员会副主任,冯爱倩平时要参与义乌市场的综合治理工作。她已记不清自己帮多少失主找回了丢失的钱包,也不记得总共处理了多少起市场里的纠纷。她只记得自己在处理这些事情时,始终坚持一项原则:对义乌人要严格要求,对外地客商要一视同仁,想方设法留住外地客商的心。
“如果把外地客商都吓跑了,义乌市场还怎么繁荣?”冯爱倩说。
因工作突出,冯爱倩多次受到表彰。1986年,她被评为全国个协先进工作者。1994年,她被评为全国大市场百佳个体户。
作为第一代经营户,冯爱倩对义乌市场有着深厚感情。看到如今的义乌市场万商云集,冯爱倩十分欣慰。对于新生代的义乌市场经营户,她的嘱咐是:不管义乌市场发展到什么阶段,市场经营户们一定要做到遵纪守法、诚实守信,这样才是经营的长久之道。
“我们从那么艰苦的时候一路过来,现在义乌把货卖到了全世界,真是觉得不可思议。”谈及市场兴旺发展的原因,冯爱倩说:“首先是党的政策好,没有这些就算老百姓是孙悟空都折腾不出来。”
“其次是义乌人不怕苦的精神。义乌人一直靠勤劳发家,过去商户们在家里做加工,从手工到装包,都是自己动手,从晚上做到天亮。”冯爱倩认为,义乌要发展,不怕吃苦的精神不能丢。
作为改革开放的亲历者,冯爱倩说,从“鸡毛换糖”到摆地摊,再到现在国际化的市场,是义乌人的创造,是义乌这片土地上的“无中生有”,“现在不止全国各地,世界各地的外商也纷纷来义乌,很多外国人还把具有家乡风味的饭店也开到了这里。”
义乌的发展曾有过这样精妙的总结:“莫名其妙”“无中生有”“点石成金”。这又何尝不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展的缩影?冯爱倩说,无数蚂蚁雄兵一样的老百姓默默践行着“不管黑猫白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摸着石头过河”,才有了中国今天的模样。
“现在政策这么好,我们心里感激,也非常高兴,下一代要坚持改革开放,继续艰苦奋斗。”好的生活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冯爱倩坚信。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