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0
张冬梅 苏 晶
(山东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山东 淄博 255049)
2009年国家教育部决定实施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1]。2010年6月项目启动,教育部选择全国各层次共61所大学作为试点院校,探讨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方案及实施细则。山东理工大学作为首批试点的10所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之一,选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为试点专业。针对计算机专业学生普遍存在的实践技能不满足行业企业需求等问题,从计算机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入手,结合多年来“定制式培养”、“校企合作”的专业改革经验,先后从课程群整合优化、实践教学模式改革、评价体系改革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实践。
“卓越计划”作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其主要目标是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2]。“卓越计划”是推进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促进高等工程教育质量全面提升的重要举措。它在人才培养结构、人才培养质量、教育教学特别是高等工程教育方面提出了变革要求。
全面落实国家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三大战略。树立高等教育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观念,树立工程教育服务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的观念,改革和提高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质量。不同类型和层次的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上肩负不同的使命和责任,要“分类实施、形式多样、追求卓越”。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改革教学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工程能力。
制定专职教师到企业工作的制度。安排教师到企业工作或轮训,参与企业实际工程项目或研发项目,更新工程知识、掌握新的实践技能、提高工程实践能力、丰富工程实践经验。
制定从企业聘请兼职教师的制度。聘请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和卓越工程能力的企业工程领域专家和高层管理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承担实践性强的专业课教学任务及开设工程专题报告,并负责企业阶段学生的培养和考核。
通过这两项举措,使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优势互补,尽快满足当前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需要。改革工科教师的评聘和考核制度,以满足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
要按照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的要求培训卓越工程师,参与高校要制定好试点专业的学校标准,重新构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重视企业培训方案的制定与实施,注重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为我国工程教育人才的国际化做出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存在严峻的问题。2014年11月教育部发布首份《中国工程教育质量报告(2013年度)》。报告统计截至2013年,我国普通高校工科毕业生数达到287.7万,本科工科在校生数达到495.3万人,本科工科专业布点数达到15733个。我国的工程教育总规模居世界第一。调查统计用人单位表示工科毕业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需要加强。毕业生动手能力不强、与行业发展脱节、创新不足等问题,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对计算机专业来说,知识结构单一、实践能力不足、工程能力差、创新能力不足是当前毕业生的普遍的现状。现就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做出如下分析:
IT企业为了降低用人成本和加快项目进度,希望招聘到的学生专业基础扎实,精通一到两门主流开发语言,有工程经验,可直接上岗工作[3]。而受传统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的影响,我国高等院校一直以培养“科学型”人才为目标,强调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和完整性,相对轻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更加忽视实践中的工程性要求。所教出的学生重理论、轻实践。实践不足致使学“难”致用。学生毕业后也就不能很快入手企业实际工作。
我国高校专业主要是按学科划分,课程体系受专业所限,呈现较强的刚性和高度的单一性,复合型和多样性欠缺。课程覆盖学科较多,但内容间衔接无力。专业课程结构设置存在不合理,专业知识与工程实践应用契合度不高。又受传统考评机制的制约,学生选择空间有限,限制了学生的发展。
受“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观念的制约,高校在培养方案设置中,理论课时比重大,实践环节课时比重小。实践效果不理想,且工程性元素缺失。
高校实验项目通常紧紧围绕某些理论知识展开,课程内的实验项目连接性差,学生对所学难以形成全局观念。课程间实验内容衔接不力,学生难以感受到课程间知识的衔接和贯通。且在实验项目的开设上,验证型项目多,应用及创新型少。使得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无从下手。
实践环节中的课程设计缺少统一规划,重点缺失。往往导致学生在不断重复以前的工作,没有创新也没有提高。再者,以实验报告为主的考核方式,对学生工作情况反映不到位。而且师资投入有限,学生实践过程中不能得到很好的指导和反馈,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得到解决。这些问题会反复出现在不同的实践环节中,对学生实践能力提高产生阻碍。
除此之外,高校实践内容缺少实际应用场景,评价标准与实际生产标准相去甚远。学校实践环节往往模拟企业的开发形式,却不具备企业开发的软硬件环境,学校实践环境较差,软硬件配套与企业开发差距较大,技术更新慢,教师欠缺实际开发经验,对学生实践环节的指导脱离行业企业要求。实践项目没有用户,缺少实际开发下的真正体验,也缺少实际的验证和评价标准。学生无法感受所学专业的实际工程意义和价值。
高校工科教师队伍的质量决定着能否培育出优秀的工程人才。目前高校对工科教师的评聘标准与工程学科的要求背离。在这种与理科教师毫无二致的聘任、考核、评价制度下,教师重视工程理论掌握、缺乏工程实践经历;重视科研、轻视教学,尤其是本科教学;重视学术论文发表,轻视工程能力提高,忽视工程实践经历的积累[4]。这样的现状,严重的影响了工科教师工程能力的提升,也势必影响工程教育的质量。
遵循“卓越计划”的示范和引导,结合地方院校实际情况,计算机专业工程实践教学体系应该以工程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学生就业为导向,让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始终贯穿整个人才培养过程。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的具体研究内容涵盖实验室和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有效的校企合作培养机制的建立,渐进式、与企业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并实施以及实践教学考核方式方法的改革等方面。
强化学生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是“卓越计划”的目标之一。高等学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心要放在提高学生的能力上。能力来源于实践,实践启动创新。各种实践环节的有效设置和开展显得尤其重要。应该从实际情况出发,探索能够切实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措施。
要完成这一目标,高校应该加强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提供优质实践环境。建立实践教学资源库,与合作企业共同努力,将实际系统精简后作为实践项目。案例开设前要进行纵横双向剖析,横向与专业课程结合,纵向贯穿项目开发过程。从内容及过程两个方面,对实践严格把关,切实做到提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并在实践中寻找创新启发点,鼓励学生思考新的解决方案,提高创新能力。
高素质的工程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是“卓越计划”成功实施的保障。卓越工程师培养要求教师具有广博的知识面,丰富的工程实践经历和卓越的工程教育教学能力。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专业知识和能力需求更新速度快,要求计算机专业教师的专业知识要不断更新,工程实践能力要跟上企业的脚步。
高校要为在职教师提供工程设计开发能力、工程技术创新能力的培训,为他们提供充足的行业企业的实践机会。同时制定配套的教师考核机制,提升教师参与企业实践的积极性。为了弥补实践教学队伍实践能力的不足且短期内提升效果不明显的情况,尽快引进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历的高层次研究人员和企业高层次人员作为专兼职教师,让他们在实践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在职教师完成企业实践后,逐渐参与实践教学,最终达到专兼职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完成校内实践的目标。
从近几年就业情况来看,毕业生走出校门进入培训机构进行专业技能训练成为常态。而企业也更青睐参加过培训的学生。这说明高校实践教育的能力产出与现代IT企业需求不能顺利对接,这与高校在实践教育上的工程化缺失存在很大关系。
高校要设置有弹性的、立足实践的、面向职业的培养体系,将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能力结构定位于“专业理论+专业基本素质+专项技能”。改变工程实践教育中高校的主导的地位,实现校企合作联合培养的新机制[5-6]。由企业参与制定工程实践标准,吸收企业项目作为案例和实践内容,采用企业规范和流程指导工程实践过程,进一步发挥校企合作优势,减少人才供需的断层。
高校可以探索建立企业课堂,安排学生到企业参观,有条件的可提供半年到一年的企业学习和顶岗实习机会。让学生现场体验或直接参与企业产品开发过程,磨砺实践技能,积累实践经验。同时考虑建立良好的校企联动机制,实现从教师队伍到教学知识和工程实践的级联更新。
传统的使用“实验报告+答辩”进行考核的方式存在诸多弊端。在新的工程实践教学体系中,要采取到位的考核办法与监督管理办法。新的考核办法要既能够评价实践结果,又能够监管实践过程。通过结果评价肯定学生的工作同时,又能及时发现和反馈实践过程中的问题,以采取合适的应对措施。
将符合工程化要求的评价体系作为实践教学资源库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确立符合工程化要求的过程评价细则,和符合工程性产品标准的成果产品考核标准。通过实践,将评价标准内化为学生的行为准则。建立有效的奖惩制度,使用项目奖励、推荐就业等手段调动学生参与实践环节的积极性,转被动接受为主动要求,提升实践效果。
“卓越计划”是国家对工程教育改革和人才发展战略的重大改革项目。“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才强国”等重大战略部署的实施,需要培养能够适应和支撑产业发展,创新能力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程人才。这对高等工程教育提出迫切的改革要求。各高校也在不断的探索满足工业化发展需要,提高在校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各项举措和实施办法。在学校实施“卓越计划”的这4年,实践教学体系初具规模,无论教师还是学生在工程能力方面都有了明显的进步和发展。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及时发现和解决构建过程中存在和出现的问题,不断的探索更有效的措施,使得工程实践教学体系持续更新发展,永葆旺盛生命力,为社会和现代企业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启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EB/OL].2010.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745/201006/89996.html
[2]林健.谈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引发的若干变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0(17):30-32.
[3]卫帝佐.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出国与就业,2011(10):42-43.
[4]林健.胜任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工科教师队伍建设[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01):1-14.
[5]林健.校企全程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03):7-23.
[6]蔡静.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进展研究——对部分试点高校网络调研综述[J].高校教育管理,2012,6(01):7-14.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