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师幼互动中教师提问的研究

时间:2024-05-20

苏春艳

(定西市安定区巉口幼儿园,甘肃 定西 743000)

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1 师幼互动

“互动”概念最早出现在G·H米德对“符号互动”的阐述中,他认为互动是一种基于符号和语言的相互作用过程,人类的社会互动就是以有意义的象征符号为基础的行动过程。之后,互动成为社会学、社会心理学、教育社会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互动是人与人或群体之间发生的交互动作或反应的过程,也包括个人与自我的互动过程。互动也称相互作用,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心理交互作用或行为的相互影响,是一个人的行为引起另一个人的行为或改变其价值观的任何过程。互动也称相互作用,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心理交互作用或行为的相互影响,是一个人的行为引起另一个人的行为或改变其价值观的任何过程。

师幼互动的概念理解与“互动”的概念理解一致。师幼互动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师幼互动既包括发生在教学活动情境之中的师幼互动也包括发生在教学活动之外的师幼互动,狭义的师幼互动仅仅指发生在教学活动中师幼互动,本论文中师幼互动是狭义的师幼互动。

1.2 提问

提问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常用手段,即教师有目的的设疑,以引起儿童积极、定向的思考,是教师课堂活动中的常规行为,相对于传统以讲解为主的课堂模式。我们把幼儿的提问作为幼儿对教师提问引起的回应方式之一纳入到研究中。所以,本文对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的教师提问的界定是:在幼儿园真实自然的教学活动环境中,教师依据特定的活动目标,根据相关的活动内容,以口头语言向儿童设置疑问、表述问题,以引发其回应或回答,也包括了儿童的提问意识。

2 提问的功能与作用

我国学者对提问的研究较多,总结这些学者的研究结果,发现提问的艺术和技术主要体现在5个方面:问题的设计上、在发问方面、候答方面、理答方面、反馈方面。其中对教师的反馈方式的研究比较多,最简单的反馈方式分为直接反馈、间接反馈两类。许多研究者提出了自己的分类:如胡森提出6类,赖特和纳特托儿分为7类,张玉成分为4类,沈贵鹏分为3类。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把教师回应儿童提问的水平划分为7个级别:回绝问题、重复问题、承认自己也不知道答案、鼓励寻找解决问题的相关资料从而解决问题、提供问题的可能的解、鼓励儿童对可能的答案进行评估、鼓励儿童验证可能的答案。对教师反映的调查研究发现:教师的反映往往是简单的,甚至就是用简单的“好”“很好”“错”来进行鼓励和判断。对提问的艺术和技术的研究主要蕴涵于教学提问过程中,强调提高教师教学技能,促进有效

2.1 提问的分类

本研究根据以往学者的研究将提问分为:特指式提问、泛指式提问、重复式提问、反洁式提问、自答式提问。另外,一些学者根据教学提问的内部结构,把提问分类为:总分式提问、台阶式提问、连环式提问、插入式提问;根据教学提问的具体方式分类:直问和曲问、正问和逆问、单问和复问、快问和慢问。世界教育家摩根、萨克斯通等人将提问分为三类;也有学者把提问分成四类、五类甚至七类的。国内某项关于幼儿园课堂提问现状的调查显示:事实、记忆、理解类的一般常识性问题占80%左右,而启发儿童思考、拓展思维的应用、综合问题却凤毛麟角。因此从中可以看出,提问的作用主要有体现在两个方面:对教师来说,可以引导教学、检查教学、补救教学、诊断教学、管理教学、评价教学等。对儿童来说,可以唤起学习兴趣、引起学习动机、促进理解、记忆、更积极地表达意见、参与讨论、激发思考、激活思维等。对提问功能和作用的研究表明,提问与教学质量、儿童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2.2 影响教师提问水平的因素

对教师提问的影响因素的研究有利于教师改进提问水平、提高教学质量。教师提问受到教师本人、儿童、情境等各方面因素及其交互作用的影响。教师的因素具体包括文化程度、教龄、职称、学科知识、与提问有关的观念、认识、经验、教学知识等。教师提问水平的高低与提问技能有密切关系,低水平的提问可能导致教师提问的低效,甚至无效。如幼儿园语言活动提问中,幼儿教师重述提问,尤其是习惯性重述问题的现象明显,创造性提问少,提问过于频繁、缺乏针对性、低认知水平问题过多,这些都是因为提问技能缺乏的原因。有研究者指出,提问不仅仅是设计技能,而且更重要的是反映了教育者的观念。Carlson认为,教师对教材内容的理解程度,直接关系到提问的效果。

提问的类型。本研究以定西市3所幼儿园6个班为对象,每个班40个集体教学活动,共观察集体教学活动240个。通过研究发现,提问的形式可以把提问分为直问、追问、设问、反问。直问是教师引发幼儿思考而进行的直接提问,要求幼儿当场作答。追问是把幼儿所要学习的知识,设立一个主问题,再将其分解为若干个子问题,一环扣一环不断地提问幼儿。设问是教师在教授中将问题提出,并不要求幼儿作答,而是自问自答,或干脆不答,它能引起幼儿的注意,给幼儿造成悬念。反问是教师不是直接提出问题,而是将问题反过来,让幼儿利用相辅相成、相互统一的关系,构成突出的问题情景。它能够引发幼儿的认知冲突,关注平时幼儿可能最容易忽略的地方。

教师提问形式频次统计图(略),观察次图,可以看出,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直问类型的提问占主导,占所有提问的8633%,其次是设问和反问,分别是6.65%和4.02%,而追问仅占3%。

通过观察了解,本市的幼儿园教师提问方式一般分为两种即封闭式问题和开放式问题:开放式提问的主要特征是:条件、解题方法策略和结论的不确定性,即条件、方法、策略和结论的开放性。开放式提问的答案是多元的,因答者而异,与幼儿自己的观点、认识、经验密切相关。封闭式提问表现为完备的条件和单一的答案。然而在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提出的封闭式问题较多,而较少提出开放式问题。

如图所示:教师提问形式频次统计图(略),从图中可以看出,在不同领域的教学活动中封闭式的问题也多于开放式问题。对教师提出的开放式问题和封闭式问题的总数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封闭式问题与开放式问题在数量上有非常显著性差异,封闭式问题非常显著地多于开放式问题。可见,在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比较多地提封闭式问题。

3 结论与建议

通过本研究发现师幼互动中教师主要以封闭式提问为主,这样虽然能较好地促进教学活动的进行,但不能培养幼儿发散思维的发展。因此我们在集体教学活动中要加大开发式提问。关注教师教学提问,提高教学提问的水平,进而提高师幼互动的质量,提升教学效益。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