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制约户外运动进入高校体育课堂的安全因素研究

时间:2024-05-20

陈晓梧

(邵阳学院 体育系,湖南 邵阳422000)

户外活动是以自然环境为场地的,带有探险性质或体验探险性质的体育活动项目群。 包括登山、攀岩、悬崖速降、在野外露营、野炊、定向运动、溪流、探险等项目。 参与者在户外运动中不仅要挑战自我体能、自我意志、自我心理品质、自我生存能力,更重要的是挑战自然,同大自然进行搏斗。参与户外活动的过程中能让参与者和大自然完全融为一体,使人有一种返璞归真、释放人的原始野性、回归自然的感觉。

2002 年7 月,由教育部体卫司牵头组织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的国家级研究课题——大学生野外生活生存训练揭题。同年9 月教育部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课程指导纲要》,“纲要”指出:高校体育工作应该充分利用空气、阳光、水、江、河、湖、海、沙滩、田野、森林、山地、草原、雪原、荒原等条件,开展野外生存、生活方面的教学与训练,开发自然资源。课题的成功揭题和纲要的颁布,以及在课题研究期间组织的诸多的高校学生的户外运动实践活动,成为户外运动被引入普通高校大学体育教程的助推剂。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分校及上海东华大学的成功经验更让户外运动进入高校体育课堂成为了一种趋势。但是户外运动多数是在大自然中开展,而大自然千变万化、奥秘无限,天气、地质、地形、地貌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是参与者不可预知的,所以户外运动不同于其他传统的体育运动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安全问题已成为户外运动进入大学体育课堂的主要制约因素。因此我们只有深刻了解制约户外运动进入大学课堂的安全因素,将风险降到最低才能促进户外运动进入高校,让大学生们体会户外运动的魅力。

1 制约户外运动进入高校的安全因素分析

1.1 场地因素

户外运动的场地不像其他的传统体育运动项目拥有固定的校内运动场地,而是在大自然中进行。 虽然平时的户外运动理论教学和模拟训练可以在学校现有的场地完成,但是户外的实践必须走出校园到自然中去。国内拥有自己的户外运动基地的高校还只有为数不多的几所,很多学校的户外运动实践只能到校外的一些自然场所中进行。 虽然天气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科学手段预测,但是准确率也不能保证分之百,对于地质、地形、地貌等因素的预测手段则相对缺乏,我们就更加不可预知了。 再加上,由于校外的场地会由于种种原因被人为地破坏和改动,因此,我们在进行户外实践时会存在安全因素。虽然我们在进行户外实践活动时会对场地进行考察,对危险因素进行排查,但是这样的考察和排查是难以不留死角的。

1.2 项目因素

户外运动包括山地、海岛、荒漠、高原等户外运动,主要包括登山、攀岩、悬崖速降、在野外露营、野炊、定向运动、溯溪、探险等项目。户外运动项目的选择是非常矛盾的,项目太简单没有一定的探险性质就很难调动大学生们参与的热情,但是风险性太高又很容易出现事故。 因此,攀岩、悬崖速降、探险等项目风险性较高,对于参与者的运动能力及户外技能的要求较高,不适合在高校中开展。 野外露营、野炊、定向运动、溯溪等项目相对来说风险性较低,但是在开展的过程中还是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野外露营害怕天气突变和野兽的攻击,野炊会面临食物中毒和野外用火安全、 定向越野则由于方向变别失误而迷路,溯溪会面临溺水和摔伤等风险。 当然,既然是运动就不可避免的会受伤,在校内的其他运动中也存在风险。 因此我们不能因为有风险而不去开展,我们只能删除高风险的,对于低风险的内容我们只能够通过对学生的理论和技能学习及安全教育努力将风险降到最低。

1.3 教师因素

教师是户外运动理论的传授者和户外运动实践的制定、 组织、执行者,他们的理论知识、技能水平和应变能力与户外活动的安全开展有直接关系。

1.3.1 教师户外运动的理论

户外运动涵盖了体育学、地质学、气象学、动植物学、环境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知识。 教师要想将户外运动的一些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首先自己要掌握这些知识。 高校体育教师在这方面的知识相对是比较缺乏的,因为他们在求学的过程中并没有接触过这方面的专业课程。 大部分教师也是由于自己对户外的爱好,在业余的时间参加户外活动获得的一些知识和积累的一些经验。但是在自己没有获得系统的理论知识,缺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的切身体验,要将理论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经验系统的传授给学生还存在很大的难度。再加上针对高校教师户外运动的培训也几乎没有,所以高校的体育教师们在户外运动这一块的理论知识也是相当匮乏的,只能够通过自己的自学和业余的户外实践来满足日常的教学需求。

1.3.2 教师户外运动技能

运动技能的获得是在拥有运动理论的基础上需要反复的实践训练才能获得。 户外运动是在大自然复杂的环境中进行的运动,是将传统的跑、跳、走、投、攀爬、跨越等融入社会,融入大自然,突破了传统体育课堂封闭的格局。 因为运动的场地是开放的,运动的技能又是许多基本技能的综合, 所以教师更加要具备良好的户外运动运动技能,只有这样,才能够正确的言传声教。 我们在户外实践中,面对的是大自然,有时候一个错误会导致不可估量的后果。然而,高校体育教师对于户外运动技能的获得途径也只能靠自己的课外实践,因为在他们学习期间的运动生涯中对于户外运动的接触是非常有限的,有些教师对这项运动的技能甚至是一片空白。 为了满足日常的教学,只能靠教研室的教研活动和课后的自学和实践来获得。

1.3.3 教师的应变能力

户外运动的实践中,由于场地是在自然之中,存在很多的不确定性。 再加上大学生走入大自然中都比较兴奋,都想将自己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个个都跃跃欲试,积极性很高,往往就是这个时候大学生们容易过高的估计自己的实力一心只想表现自己而忽视了危险的存在。 同时,在自然界进行活动的过程中天气突变,野兽的攻击、地质灾害的出现,学生的受伤等不可预知的事件出现,这些都需要教师临危不乱,沉着冷静的对待,在确保学生安全的同时还要能及时的找到脱离危险的方法。这与教师的性格、责任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都有密切的联系,只有教师具备了刚毅的性格、负责的责任心,同时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并能够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够在危险时刻泰然处之,化险为夷。

1.4 学生因素

学生是户外运动的参与者,因此,学生的纪律性、安全意思、户外运动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等因素也是制约户外运动进入大学体育课堂的因素。

1.4.1 纪律性

大学生从年来来说正是精力最旺盛的时候,学业上没有了升学的压力,很多学生对于探险充满了好奇和向往。 户外运动进入校园正好符合了学生的兴趣,此次学生对于户外的实践是非常的向往的。 所以在换了一个运动的场地进入大自然的户外场地,面对一些具有挑战的项目会表现的非常的兴奋, 都亟不可待的希望在同学面前露一手,表现自己。 但是在户外运动的过程中,最忌讳的就是不听从领队和教师的指挥和安排,有时候教师还没有下令练习,学生已经私下里开始了,这样就导致了一些本可以避免的事故发生。

1.4.2 安全意识

户外运动首先要学习的就是敬畏, 有了敬畏的思想才能认真、小心的对待户外运动。大自然是神秘的,他的力量也是强大的,我们在大自然环境中进行户外活动具有不可预知性,不知道下一秒会面对怎样的困难。户外运动员必须要具备细心和严谨态度,只有敬畏大自然,才能够真正的适应大自然,战胜大自然。 大学生都有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在进入自然界开始户外实践时只顾享受户外运动带来的快乐而忽视了存在的风险。

1.4.3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户外运动涵盖了体育学、地质学、气象学、动植物学、环境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知识,在我们进行户外实践之前必须要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然而大学体育课程在很多学校是每周一次课90 分钟,所以要在十几次的90 分钟的体育课上要将户外的理论传授给学生并组织学生进行校内的户外模拟训练,难度是非常大的。 再加上大学生对于大学体育的重视度不够,所以导致学生对于户外理论知识的掌握是非常有限的。现在的大学生初、高中的学习任务非常的繁重,再加上现在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对他们的期望值都很高,很多学生平时的生活起居都是家长安排照顾,自己的动手能力相当的有限,所以亲近自然的时间非常的少,更何况要走入一个陌生的自然环境进行艰苦的户外运动。 由于理论知识积累不够,掌握的不闹靠,动手能力又欠缺,身体素质也不如意,所以使大学生进入自然界将户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较弱,导致户外运动中的风险性增高。

1.5 组织因素

组织是户外活动中将教师与学生连在一起的纽带,也是关系户外运动安全问题的重要因素。 户外运动实践的场地是在校外的自然界中,因此教师将学生带出来如何组织管理是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大学生走出校门来到自然界,觉得一切都是那么的新鲜好奇,再加上进行的是一些富有挑战的项目会更加的兴奋,因此,教师在此时应该要制定一定的组织的方案和管理办法,对学生的一些个人的冒险举动和脱离组织的行为进行约束。教师制定组织和管理的方案在需要学生的配合和服从的同时还需要教师认真负责的去执行和管理,组织管理方案的制定只是我们对于活动会碰到问题的预估,然而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会有很多的突发事件是我们无法预料的,因此,我们在制定组织和管理方案时一点要相当的周全,同时在执行方案时还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应急预案。

2 结论

户外运动作为一项新兴的体育运动已经被大多数人所接收,他的魅力也不断地吸引着更多的人参与。他的健身价值和对人品质的塑造能力已被一些教育专家所重视, 再教育部的体育课指导纲要的颁布,使户外运动进入校园成为了一种必然的趋势,但是,在塑造平安校园、绿色校园的基础上安全问题成为了户外运动进入体育课堂的主要制约因素,所以我们只有客观深入的对场地、项目、教师、学生等因素进行分析,找出解决这些制约因素的办法,才能够让户外运动真正走入校园,进入体育课堂,让大学生们切身体验户外运动的迷人魅力。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Z].1999-6-13.

[2]国家教委.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纲要[Z].2002.

[3]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专业课程试行方案[Z].2003.

[4]户外运动的基本概定[OL].百度网.

[5]李致新.户外运动的健身意义及其规范化研究报告[R].国家体育总局课题,2003.

[6]王子朴,李晓天.我国学校体育实行生命安全教育的发展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2(1):110-114.

[7]胡秉娇,晁岳钢,等.中美大学生户外运动的调查和比较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12):82-85.

[8]梁海燕,陈华.美国户外运动的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1):64-67.

[9]杨汉,董范,等.高校体育课程:户外运动教学体系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6):789-791.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