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区块链是颠覆性技术,还是泡沫?

时间:2024-05-20

高挺

IT是实现区块链的最后一步。区块链既可以是中心化的,也可以是去中心化的,两者的目的都是为了达成共识,即“纳什均衡”。

区块链这个话题在过去几年中受到了所有人的关注。一方面,无论是传统金融机构、互联网巨头,还是政府部门以及各类学术研究机构,无不对这个新生事物表示出浓厚的兴趣和关注。区块链甚至出现在《“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之中,可见它所受到的重视程度。但是另一方面,在过去的几年中,区块链似乎没能取得重大的进展,虽然可以看到许多关于区块链的新闻,但大多是一些被称之为概念验证“Proof of Concept”的试点项目,属于典型的“雷声大、雨点小”,实际上这项技术并没有被大范围地采用。

一个常见的观点是:除比特币以外,直到今天,区块链还没有出现其它“杀手级”的应用,除非能够完成“真实世界的部署”,否则该技术将会沦为鸡肋。

在2018年末的今天,我们不禁开始反思:区块链到底是一种改变世界的颠覆性技术,还是人为炒作的泡沫?

笔者从2015年开始涉足区块链领域,因为工作的关系曾有机会和各大金融机构、监管者、政府部门以及许多科技初创公司对这个话题进行研究、布道和概念验证。本文试图结合自己在区块链应用场景和技术开发上的经验,探讨区块链目前所处的现状,面临的局限以及对未来的一点展望。

关于区块链的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

众所周知,区块链是从比特币诞生的。但不太为人所知的是,那个自称中本聪的人在2008年发布的关于比特币的白皮书里,根本就没有区块链这个说法。事实上,中本聪只是在白皮书的不同段落里提到了“区块”(Block)和“链”(Chain)两个独立的名词,而整本白皮书讲的是比特币这个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如何运作的一些基本原理。换句话说,中本聪的白皮书中只介绍了比特币,而区块链这个概念是后人将白皮书中的两个名词拼接而成的二次“创新”。追根溯源,世上本无区块链,讲的人多了,也就有了区块链。

区块链目前所处的历史阶段

目前普遍的认识是,区块链还处于发展的早期阶段。在著名的Gartner咨询公司于今年7月发布的《2018新技术成熟度曲线》中,区块链即将度过泡沫炒作阶段,开始进入冷静期。根据Gartner的预计,区块链至少还需要5~10年才能真正成熟落地。

在中国,由于监管者的不断努力,之前一段时间对于区块链的疯狂炒作已经被有效地遏制,但依然有少数人试图打着区块链的旗号招摇撞骗。

目前区块链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对于把区块链当做是一项IT的人来说,区块链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隐私保护、跨链互操作以及业务持续性等,这也是在各类区块链峰会中所能听到的最多的声音。而笔者认为目前区块链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恰恰是人们对于区块链在认知上的局限,把区块链直接和技术划上等号。真实的情况是,过去两年中许多金融机构在对区块链进行概念驗证等众多尝试后,已经意识到至少在目前阶段把区块链当做技术进行商业落地是没有前途的。

对于区块链的一些常见认知误区

区块链商业落地的第一个障碍就是对于它认知上的局限性。根据笔者的观察,许多人把区块链理解成一种具象化的技术,例如把区块链称作是“分布式账本技术”,包含“智能合约”“密码学”“零知识证明”等具体的技术领域以及“数据一致性”“可靠性”“安全性”等技术特性。单纯从技术的角度来看,这样的区块链其实并没有特别的革新之处,只是把已有的成熟技术重新排列组合,笔者把它称之为“狭义区块链”。不难理解,只是依靠技术重组的“狭义区块链”是不太可能产生新的商业价值的。

为什么区块链不是分布式账本或分布式账本技术?把区块链称作是分布式账本技术(Distributed Ledger Technology,或DLT)最早是在2016年由英国政府在它的一份研究报告中提出的,传到国内以后被人云亦云地作为区块链的代名词,还有人进一步把技术两个字去掉,将区块链等同于分布式账本。客观地讲,把区块链理解成分布式账本技术或分布式账本有它的好处,主要是可以把区块链这个从比特币白皮书中人为提炼创造出来的概念具象化成一种特定的技术或对象,将问题简单化。但这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所谓分布式账本说白了就是一个分布式数据库。如果说区块链就是一种数据库或数据库技术,那它就变成了一个纯粹IT问题。

一个数据库或一种数据库技术竟然会引起那么多主流金融机构、政府、监管者的高度关注,并为它赋予各种颠覆性的意义?这显然不符合常识。换句话说,把区块链理解成分布式账本或分布式账本技术至少是对于区块链狭义的、局限性的理解。同样的道理,其它一些对于区块链的理解,包括密码学、智能合约等,有些是在谈区块链的属性(而非本质),另外一些依然还是局限于IT方面的讨论。这些不同角度的理解,虽然不能说是错的,但至少是不完整、不全面的。

生活中的区块链

区块链并不神秘,它就真真切切地存在于生活中。举个最简单的例子,菜市场是大部分人都去过的场所,只要仔细观察就不难发现:在一个开放、可以自由定价的市场中,对于品质相同的蔬菜在不同的摊位所售卖的价格却往往是相同的。仔细思考一下这个现象其实非常有意思,因为不同摊位的摊主之间并非盟友,不存在联合定价的情况;而在这种“去中心化”、“非信任”并且价格趋同的环境中,如果有一个摊主决定单方面涨价,那么他必将面临商品滞销的问题;而单方面降价,销量虽然会增长,但却意味着没有利润,甚至是亏本销售的情况。也就是说,经过市场中所有参与者的充分博弈,商品的价格会达成一个稳定的状态(即“共识”),任何一个单方面改变定价策略、试图破坏这种状态的参与者会被自动淘汰出局。区块链的本质,就是这样的一种多方参与的“共识系统”。从工程控制的角度来讲,区块链不是由静态管控实现的,而是通过设计一个博弈场来实现一种良性的竞争激励机制:即遵守规则的参与者将获得利益,而破坏规则必将会受到制裁出局。这样的例子不仅仅存在于经济活动中,在社会活动中也非常普遍,例如在职场中往往会存在一些隐性的规则,虽无明文规定,但所有人都会不约而同地遵循,当一个新人进入工作单位一段时间以后,他的语言、穿着和办事风格会逐渐融入该组织所特有的文化。这种文化并非法律或强制性的规定要求,但却被组织中所有人认同遵守并继续影响新的加入者。

“狭义区块链”与“广义区块链”

如果我们把对区块链单纯技术性的理解称之为“狭义区块链”的话,在理解了区块链的本质之后,我们可以把区块链广义地定义成一种经过充分博弈后达到的“共识系统”和“自治社区”,或称之为“广义区块链”。这样的区块链首先是一种理念,然后才是技术。从广义区块链的角度来看,中本聪也许不是极客中技术最高明的,但极具哲学思想。他构建出一个通过博弈和激励来“互相监督”“不可篡改”的自治社区,并且充分地考虑到了其中可能发生的冲突、虚假信息,以及恶意行为,使得比特币系统在没有中心管制的前提下拥有很强的健壮性。

区块链在真实世界中落地的难点

对于区块链的态度,成熟的商业机构往往比较务实,更偏向于利用“狭义区块链”在垂直领域中做一些尝试,但很快就会发现并没有实质性的突破和商业价值;而对于区块链技术创新公司而言,虽然试图实践“广义区块链”,但却往往受制于现有的组织壁垒和治理结构,而无法找到理想的落地场景,更多的时候只能做出一些类似于“乌托邦”的去中心化区块链社区或平台,而这样的“广义区块链”本质上讲还是没有脱离比特币的范畴,是无法对接真实的世界。

区块链与“纳什均衡”

就像“云计算”、“人工智能”一样,任何新生事物的发展,首先是从某个想法或理念开始,区块链的理念最早是从比特币之中引申出来,我们可以把区块链理解成是一个“共识系统”,这个系统具备了这样一些特征: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可追溯等。有了理念之后,它并不会马上变成某种具体的技术或代码实现,而是需要找到这个理念背后的理论模型或是数学模型,最后才是用技术的手段或是程序代码将理念最终落地,即理念-模型-技术实现。

区块链也并非全新的发明,除了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在学术界也有对应的理论。1950年,美国著名数学家约翰·纳什(John Nash)在他那篇仅仅27页的博士论文“非合作博弈”(Non-Cooperative Games)中提出了一个重要概念,也就是后来被稱为“纳什均衡”( Nash equilibrium)的博弈理论。“纳什均衡”用数学的方法证明了在一个非合作(非信任)的博弈环境中,每个参与者进行与这个策略环境中其他人无关的自主决策,这样的策略组合最终将达到一个均衡点,使得参与者无法独自改变自身策略而增加收益。

区块链如何从理念、模型到最后真正的落地?

假设我们现在有一个要用区块链进行落地的场景,那么第一步要做的并不是去找一个所谓的区块链技术架构或者技术平台,而是要搭建一个“场景实验室”来模拟区块链真实落地后会发生的情况。例如,我们可以用区块链来搭建一个新型的互助保险平台,在有了“场景实验室”以后,初期可以人为设定一些简单的规则开始试运行(例如:每个人缴纳多少保险费、如何理赔等),基于初始规则的系统必然会存在不少的漏洞,导致各种各样的舞弊事件并导致系统崩溃。这些问题靠事先的分析很难预测,而是需要在试运行后通过不断地观察进行发现,并及时调整规则,通过一定的惩罚和激励鼓励参与者之间的互相博弈,并使得系统中的参与者作恶成本要高于他所能获得的利益。

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需要数学、行为学,甚至是伦理学的专业人士参与,从错综复杂的用户行为中归纳出其底层的逻辑,并基于此设定合适的博弈规则,以达到最后类似于“纳什均衡”的稳定状态。一旦稳定的状态形成,之后可以通过技术的手段把这些规则变成代码和软件。

从这个角度看,IT是实现区块链的最后一步。区块链既可以是中心化的,也可以是去中心化的,两者的目的都是为了达成共识,即“纳什均衡”。

去中心化的区块链是让参与方在一个非信任的环境中进行自由博弈,就像企业间打价格战一样,在经过多次博弈之后会达到一个平衡点。相对而言,去中心化的区块链达到稳定共识的时间较长,如果场景复杂,采用去中心化的方法达成共识的效率非常低。而中心化的区块链是指有一个可以制定博弈规则,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博弈规则的控制中心,这个中心并非是传统集权式的权威,而更像是一支球队的教练,根据球员的表现鼓励球员间进行良性的竞争,使整个球队能发挥出最佳的竞技状态。中心化区块链的一大好处就是形成共识的效率高,更适合在商业环境中落地,具有比较强的可操作性。目前,区块链要真正落地,除了要从场景实验入手外,更重要的要采用中心化的区块链共识模式。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