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区块链,金融信息化的基础设施

时间:2024-05-20

张贝龙

区块链具有多中心性的描述更加符合金融业务。金融行业存在着非常严重的同质化问题,即不同商业银行、保险、证券机构可为客户提供的金融服务几乎没有任何差别,这也就造成了金融业务很难在同业间完成有效撮合。

近两年,区块链技术迅速发展,概念逐步普及,一些金融机构开始将区块链技术纳入战略性发展规划,并利用区块链技术进行相关业务创新。目前进行区块链技术应用的包括金融服务、医疗保健、制造业、政府事务、慈善公益、零售、房地产、交通旅游和媒体等,但多数应用项目仍处于概念验证阶段,尚不能为相关机构带来实际的业务收益,实现商用仍有一定距离。百度、阿里、腾讯等互联网巨头也陆续上线区块链平台和项目。

在比特币即将迎来第十个年头的今天,数字货币市场出现了普跌行情,部分人提出了区块链“人走茶凉”的悲观论调,但恰恰相反,行业或许正在迎来巨大的转机。从技术角度来看,私营数字货币仅为区块链上的一个应用,并不能够代表区块链技术的全貌,近半年来以金融行业为代表,对于区块链的认知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作为区块链代表特性的去中心、去中介、去信任得到了全新的诠释。

“去中心”与“多中心”

中心化与去中心化本身是一个相互矛盾的存在,2017年比特币破碎了去中心化的乌托邦,联盟链中的实践也让我们认清了去中心化并不可行。

比特现金破碎了比特币去中心化的乌托邦。自古而来金融活动从来就脱离不开一个中心,无论是古罗马帝国铸造的银币还是我国发行的铜钱,均是中心化机构或政府的行为。比特币的出现打破了这种中心化的模式,使用一种计算机算法代替了组织金融活动的政府或机构,在比特币的最初几年确实形成了一种近乎乌托邦式的体系,在这里没有中央集权的人或机构,人们必须通过完全民主的方式推进比特币的发展。但是乌托邦毕竟还是只能在小说当中存在,当比特大陆的掌门人一票否决了比特币扩容计划的那一天开始,从2017年8月1日20:20比特现金真正站稳脚跟的那一刻起,比特币的去中心化彻底破碎了。

在传统金融领域去中心化行不通。在一个传统商业当中需要一个“组局”的主体,这个主体希望达成目的就需要让参与各方都满意。在供应链金融当中组局者是核心企业,在信用证组局者则是券商,这些组局者就是商业的中心,他们制定了游戏规则,掌控了整个经济模式上下游。去中心化就是去除原本商业模式中的核心。使用了区块链技术去除了中心,如若想要让原本的商业模式继续正常运行,那么只有两种选择:一是区块链技术成为业务核心,二是出现新的核心。很显然一个技术并不能够成为沟通各方并达成商业共识的媒介,而新的组局者的出现依然无法避免中心化的出现,中心化与去中心化在这里产生了不可调节的相互矛盾。

区块链具有多中心性的描述更加符合金融业务。金融行业存在着非常严重的同质化问题,即不同商业银行、保险、证券机构可为客户提供的金融服务几乎没有任何差别,这也就造成了金融业务很难在同业间完成有效撮合。

“去信任”与“增信任”

区块链技术具有不可篡改性,在该特性基础上延伸出了去信任的概念。去信任核心思想是,在区块链上运行的商业活动或金融活动无需对第三方机构产生任何信任关系,而是信任算法本身保证了交易不可逆与不可篡改。

去信任偷换了信任的概念。举例说明,在跨国贸易金融中,美国企业A需要向中国企业B出口一批大豆,传统贸易金融中,中美两家企业会分别找到各自国家的商业银行,由两国商业银行构建信任与担保关系并开具信用证来完成相关业务。那么区块链技术可以代替商业银行吗?答案显而易见是否定的,究其根本原因可以理解为区块链仅完成了数据共识,而业务共识尚未达成,区块链根本无法搭建两个企业间的信任关系。实际商业中比乌托邦中的数字货币要复杂得多。

这并不意味着区块链技术在贸易金融里不起作用。相反,贸易金融是区块链技术的重要应用领域。商业银行必定需要根据其所处的地理位置来符合当地的法律及监管政策,这也就使得一套覆盖多个国家的贸易金融网络极难构建,当前通常需要跨国商业银行之间构建点对点的信息化系统,这样的系统不仅业务、沟通成本高,而且基礎设施投入也相对较高。区块链技术提供了一种可以在各国监管、货币政策之中达成和解的信息系统架构,在这里可以恰当的将区块链网络作为贸易金融基础设施,一个用于信息传递与交易撮合的基础设施。在欧洲、北美及我国多个企业的POC验证及落地情况来看,通过区块链技术可以有效提高贸易金融中交易撮合与信息传递的效率,同时降低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额外交易成本。

“去中介”与“去多余中介”

去中介则是另一个话题,在金融行业中普遍认为区块链可以去除中介机构,对于支付结算场景是区块链网络代替对账,对于法律纠纷则是智能合约代替律师,实际这是一个非常错误的判断。

中介依然存在,仅是从中心化系统变为了区块链系统。举例说明,在支付结算系统当中,各个商业银行需要在日终与中国人民银行二代支付系统进行对账,所有账务信息以中国人民银行为准,在对账过程中可能出现各种各样的账务错误,有时还需要人工干预进行处理。

假设有一天支付结算系统变为了由商业银行组成的区块链网络,商业银行就不需要进行对账了吗?

答案是否定的!商业银行依然需要将本行的核心账与区块链系统中的账务进行核对,并且最终依然需要以区块链系统为准。

应用区块链技术并不能去除中介,但是其可以去除业务场景中的多余中介。在多数业务场景中即使应用了区块链技术,依然需要中介来完成或加速完成交易撮合,交易撮合的过程本身就会产生业务价值。但在多数行业中,存在着多层中介嵌套或多个平行中介形成串行的情况,由此造成了业务的高成本和低效率。使用多中心化的区块链信息系统代替原有的中心化中介机构或系统,可去除多余中介环节:在中介多层嵌套的场景下,区块链系统可将原本多层嵌套的中介变为一层(区块链信息系统本身),从而降低冗余成本,提升业务效率;在串行平行中介场景中,根据实际场景应用分区共识、零知识证明、数据加密及私有数据机制进行可控信息共享机制,降低多个中介间的信息的不对称,并通过智能合约将业务原子化,有望将原本串行的业务模式转变为并行处理,提升业务效率。

区块链是未来金融的基础设施

在对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实践过程中,我们认识到区块链技术是与HTTP、POP3等协议并列的,位于OSI模型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的网络协议之一,并非很多人认为的与TCP/IP协议并存的“价值互联网”。我们也可以直接理解区块链为区块链网络协议。

从协议与标准的发展历程来看,任何一个协议的诞生到最终成为标准都经历了数年乃至数十年的时间,而从未有一个标准化网络协议诞生在当前这个高度开源与开放的互联网时代。这也造就了区块链项目当前百花齐发的态势。作为网络协议,区块链技术仅是一种基础性服务设施,具体业务场景可通过智能合约进行编程并承载在区块链基础设施之上,并通过区块链前置等外部系统与传统金融系统进行对接,最终成为一整套基于区块链技术的金融解决方案。

区块链将成为金融行业的重要基础设施。我们从区块链乌托邦的世界中走出来后,发现区块链技术并不能“去中心”也不能“去信任”更不能“去中介”,实际其仅是为了达到业务目的所构建的金融基础设施之一。如今区块链基础设施尚未部署完成,但其在贸易金融、支付结算、票据交易等场景中的应用试点已经向从业者证明了其巨大的潜力。

未来,通过分区共识、跨链、分片等技术的发展,可构建一套以区块链为载体,以智能合约为工具的可编程金融信息传输与交易撮合平台,不同的业务场景根据需求可以在同一套基础设施上隔离运行。

以区块链作为基础设施可调和传统业务模式中的冲突。从技术应用的角度来看,在实际业务中巧妙运用数字签名、哈希算法、共识算法、梅克尔树等技术手段可在隐私保护、跨域信息交换等业务冲突点上进行调和。与传统金融业务不同的是,在区块链基础设施上运行的业务将额外具备不可篡改、不可抵赖、高效、低摩擦、低成本的特性,这些特性可在数据共享、数据隐私和交易撮合之间达成相对平衡。以区块链作为金融基础设施一方面可优化如贸易金融、资产证券化等传统业务场景,另一方面可在跨境支付结算(各国金融监管与法律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难以调和,最终导致业务效率低下甚至无法达成)等原本业务摩擦巨大的场景中出現全新的业务模式。

以区块链技术作为基础设施可增效率、降成本。近两年区块链技术在金融行业的应用场景已经高度集中在贸易金融、供应链金融、资产证券化、票据、跨境支付结算、电子凭证这六大场景当中,区块链技术也在不同业务场景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通过可穿透性,为供应链金融提供了真实的业务背景,降低了企业融资成本的同时,提升了业务的处理效率;通过可拆分性,为资产证券化、票据、福费廷等业务提供了更便捷的交易模式,提升了效率;通过可追溯性,为资产证券化、票据、跨境支付等场景提供了交易来源追溯的可能,提升了资产的透明度。区块链技术在金融业务场景中充当了数据交换、交易撮合的基础设施,承载了业务的运行。

区块链技术是新兴技术体系,但现有传统技术仍然是金融业的主流技术框架,只要两者相互融合、取长补短,通过区块链技术的不断积累和探索,假以时日,一定能给金融行业带来突破。正如鲁迅曾经所说的那样,“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只要认清技术本质,并以服务金融业务作为目标,区块链大规模应用之路并不遥远。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